东山问禅

山水禅意

<p class="ql-block">  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湖北在中国佛教史上拥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仅仅在鄂东黄梅就有禅宗圣地四祖寺、五祖寺。早就想到五祖寺看一看,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五祖弘忍法师的说法道场,亦是六祖慧能法师的受法得衣之地,而佛教禅宗中最著名的一段公案便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五祖寺位于黄梅东山,由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创建于672年,初称东山寺,后为纪念弘忍法师在此传道说法,更名为五祖寺。从唐至元,由于有历代皇帝加持敕建,五祖寺巅峰时期殿堂楼阁千余间,常住僧众门徒千余人。寺内有古迹多处,其中真身殿据说供奉的便是五祖真身。宋英宗、宋徽宗在位期间分别御书“天下祖庭”、“天下禅林”,至此,五祖寺声名极盛,震动天下。</p> <p class="ql-block">  五祖弘忍师承四祖道信,在其幼年时,道信惊其为“此非凡童也”,并收为弟子。在得法之后,弘忍注重修心,主张“明心见性”,倡导禅徒集中、以山为居,禅学在弘忍的推广下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其得道弟子众多,其中犹以神秀与慧能的成就与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在东山寺开辟道场弘法多年后,相传弘忍法师晚年之际想要寻找自己的衣钵传人,于是召集众弟子表示决定“以偈语传衣钵”。众弟子均认为弘忍法师座下首席大弟子神秀对佛法领悟最深,其传人非神秀大师兄莫属。神秀对此也深以为然,便在寺院墙壁上作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是菩提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如明镜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时时勤拂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勿使惹尘埃。</p><p class="ql-block"> 此偈一出,引来一片喝彩,众师弟人人诵传,均认为神秀已彻悟佛法,无人能及。一天,寺院斋堂僧众讨论神秀所作偈子,无不拜服。此时旁边一名叫慧能的年轻伙头僧听后对众人言:“看来大师兄还未真正领悟佛法。”众僧大怒,一僧知其不识字,讥讽道:“有本事你写一首?”慧能并无推脱,委托一师兄弟(另说为江州別驾)亦在墙上神秀所题偈语旁写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菩提本无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镜亦非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来无一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处惹尘埃?</p> <p class="ql-block">  当弘忍法师看到这首偈子后大惊,问身旁弟子:“此偈何人所作?”弟子答:“伙头僧慧能。”弘忍便命弟子将其唤至跟前问:“此偈可是你所作?”慧能答:“是。”弘忍法师抽出戒尺在慧能头上击打三下便背手离开。是晚三更,慧能来到弘忍禅房,见房门虚掩,房内烛火通明,弘忍法师正已等候多时(第一次看到此情节时,竟然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菩提老祖和孙悟空,不知吴承恩是否借鉴了此处情节)。弘忍法师即为慧能传授《金刚经》,将代表禅宗传人的袈裟衣钵传给慧能,并恐慧能被他人所害,吩咐慧能连夜出走,回家乡避难。</p> <p class="ql-block">  待次日上午,神秀大师兄询问弘忍法师是否对衣钵传人有所决定,弘忍答已传慧能,已令其下山。神秀大怒,联合众师弟对慧能“围捕追杀”。慧能一路南下,为隐匿踪迹,不得不混迹于山林猎户之中达十六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就这两首偈子而言,神秀强调的是依靠个体的苦修来抵御外界的诱惑,为修得正果设置了门槛条件,正所谓只能渡己,不能渡人,这是“渐悟”的境界,符合小乘佛教的教义;而慧能的偈子则认为对修行者而言,任何诱惑都不是诱惑,不为修行设置门槛,不拘泥于修行的形式,认为“见性成佛”,即人有佛性皆可成佛,任何人都能修行成佛,不仅能渡己,更能渡人,这是“顿悟”的境界,符合大乘佛教的教义。显然,慧能的不拘修行方式的“见性成佛”的禅学理念继承了弘忍“明心见性”的思想,修行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寓禅于生活之中,弘忍法师由此认为慧能比神秀对佛法领悟更加透彻,更加符合万法皆空、心自有佛的教旨,遂传衣钵与慧能。</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就神秀与慧能的偈子而言,无所谓对错,只是对成佛路径的理解不同,且就神秀的偈子而言,显然也是修行到了极高的境界,对外界的诱惑无不显示出较强的抵御能力,怎会为一个衣钵传人之位便对自己的师兄弟进行“围捕追杀”?这种行为完全与自己所作的偈子表达的禅意思想相悖。带着这个疑问,我询问了东山阁的一个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很果断的对我说:“这个说法仅仅只是慧能的一个弟子的说法,没有更多的证据表明神秀对慧能进行了追杀,而且五祖寺的众僧对这件事看法也很一致,神秀为三朝国师,是得道高僧,不会做出对慧能进行追杀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六祖坛经》是慧能的弟子法海根据慧能的述说集录而成,分为十品,记录了慧能的语录、事迹,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佛教徒著作中唯一被命名为“经”的一部书,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在经书“顿渐品第八”中记录:“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莫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显然神秀对慧能的态度很清楚:一是自己不如慧能,二是肯定了慧能继承衣钵的合法性,三是因路途遥远自己不能去面见慧能表示遗憾,四是命弟子前去曹溪听慧能讲法。这些记录让所谓神秀追杀慧能的民间传说不攻自破。</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此后的事。弘忍圆寂后,神秀也离开东山寺,在湖北当阳玉泉寺开坛讲法,以“渐悟”之门创立禅宗北派,声誉极高。武则天闻其名,遣使请至洛阳,亲自以跪拜礼相迎,尊为“国师”。神秀进京后,多次写信邀请慧能进京,而此时的神秀已经是名扬天下,慧能的名声则还未显山露水。面对武则天请为国师,神秀则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的是师弟慧能禅师”。由此可见,神秀心胸开阔,再次证明所谓他“围捕追杀”慧能的民间野史趣闻不足以信。</p> <p class="ql-block">  慧能南下后隐身光孝寺,时有风吹幡动,两僧争执,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说乃“心动”,众僧大惊。方丈印宗法师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出示衣钵以自证,印宗法师遂执弟子礼,为慧能剃度。后慧能在韶关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开坛讲经,广收门徒,以“顿悟”之门创立禅宗南派。</p> <p class="ql-block">  在此后数十年里,禅宗“南能北秀”、“南顿北渐”正式形成。慧能圆寂后,其弟子神会北上,南北两派多次论战以争论法统正宗。初始,北派的“渐悟”之门更符合王公贵族的立场,加上皇家支持,北派处于强势地位。而南派的“顿悟”则受到普通百姓、贩夫走卒的欢迎,用现在的话说,更加有群众基础。后随着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皇家势微,佛教与百姓逐渐融合,而百姓基础越来越庞大,北派逐渐走向衰落,南派正式成为禅宗正统。神奇的是再后禅宗又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这也刚好正印证了达摩祖师留下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颂词。</p> <p class="ql-block">  在东山寺上下徘徊大半天,期间恰逢寺内举行水陆法会,僧人着袈裟、唱经文,随着钟磬之声领着众信徒居士行跪拜之礼,显然,千百年来禅宗“顿悟”之说已经深入百姓心中,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的家园。只是这红尘世间四处皆尘埃,又有几人能不沾染尘埃,更又有几人无视尘埃?</p> <p class="ql-block">  五祖寺旁有一东山阁,犹如菩提树一般挺拨矗立在山之巅,其下水池水波不兴,清澈如镜。登阁凭栏而立,山风拂面而过,钟磬与诵经之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难不成这也是冥冥之中让我根除执念与欲望、扫除身上的尘埃?看来我等凡夫俗子的定力还差很远,还得在这个尘世里要进一步心悟。想起在工作中对别人的三问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灵魂三问”?想至此,一切皆释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