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泉 村 的 变 迁

汉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尾泉村不叫尾泉,叫雨泉。这个地名是根据村前沙河的泉水而得名。这泉是看老天爷的脸色而行事,雨多的年份它就流得大,雨少的年份它就流得小,所以人们就将这地方叫雨泉。</p><p class="ql-block">雨泉,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名字,诉说着多少个沟壑变换;倾诉着多少个酸甜苦辣;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更迭;倾吐过多少个人情世故。</p><p class="ql-block">传说秦始皇派兵在雨泉“斩龙”,因村子对面的那条山崖酷似蛟龙,就将此崖凿致七星洞,在黄土峡峡附近开挖九尺宽,三尺深,七十七尺长的大壕沟,即将龙脉斩断,故收兵回营。从此,这里再无人家居住,即是到了汉朝也是人烟稀少。那时候,雨泉多是北方少数民族羌胡人游牧羊马的地方。他们居无定址,来雨泉牧羊时多在乱石头沟口的拉牌底下圈马羊。用石头垒墙遮风挡雨,来的牧民都在里面居住。赶草场时,就用马驮着吃住用的一切东西,赶着羊马撵草场,第二年秋天又来这里放牧生息。</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约1341年),从外地来了两个人,一个姓许,一个姓杨。两人先后观察了雨泉的前后䃎,看到此地有大片的田地未被开垦,又有宽敞的山场可以放羊牧马。于是就将家眷安顿在老湾(现在四泵站的东南面)打桩居住,开始了他们的农牧生话。据考,许杨两家是来雨泉最早的住户。有好多地名都是他们起的,如:杨家川、派马场、花石板等。</p><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迁徙雨泉遂家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有姓郑的,姓蒋的等。他们来雨泉时也住在老湾。嘉庆年间(1779年),尚氏先祖承功爷携带家眷也来到了雨泉,开启了他的农耕生活,创造了许多历史故事,给后来者留下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田园在更迭。话说老湾,这块不起眼的小湾,它是大沙河淌洪水时涡旋水的回水湾。回水湾将大量泥土拦到湾里澄淤,慢慢地便淤成了一块肥沃的河滩。不知是啥时候?也不知有多少人在这里栖身过。</p><p class="ql-block">相传蒋郑两家在这里居住时,就种植了大量的鸦片。一九六零年学生在一次劳动时无意中挖出一罐大烟(鸦片),学生们不识此物,竞相抢拿,后经老师收集起来,全部交由学校保管。村民们听说后闻风而动,拿着筛子,提上铁锹,在老湾庄院遗迹处捡拾学生抢夺时散落在地上的大烟,同时还挖出了碗、碟、盆、罐等多个瓷皿。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只可惜村民们不识此物的珍贵将其损坏,但也有保存下来的。倘若真有保存至今的,它定是考察尾泉历史的佐证。</p><p class="ql-block">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陕甘相继发生动乱,起因是一批贫困回民受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不甘忍受清廷压迫和民族歧视而揭杆起事。很多地方的贫民百姓怕殃及家人,纷纷逃离原住地,找一个能躲避安身的地方,于是就来到了雨泉。</p><p class="ql-block">那时侯,兵器枪火尚未普遍使用,武术却十分流行。民间习武练棍的人较多。有一天,一个从靖远来雨泉的武师傅,他武艺高强,号称靖(靖远)景(景泰)两县无人能敌。便在老湾居住收徒。当时报名习武的人很多,但被师傅看上的只有三人。武师傅便对这三人讲:“你三人如能坚持练下去,定能武功盖世。”接着他又说:“现在世事纷乱,你们要以武德为先,扶危济困,行侠仗义,除暴安民,勿以功夫惹是非。”临走时武师傅还对三徒说:“三年后,我若能来此地,定让你们武功精通。”</p><p class="ql-block">三年过去了,武师傅没有来,他的徒弟们为纪念这位文武双全,德高望重的武师傅,就将他原来设教场的地方叫——武家崖湾(此地在石台沟沟口)。</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尾泉属靖远北山乡管辖。人民群众经受了两起大的灾难:一起是民国九年(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另一起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大饥荒。当时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根本不关心贫民的生活,使很多村民缺吃少穿,怨声载道,悲愤填膺,贫民百姓生活非常困难,全村人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下午,红军从虎豹口渡河的先头部队三十军八十九师二六七团行军至吴家川,遇到敌军马步青骑五师马禄第一旅的堵截,红军随即与敌展开了狙击战。红四方面军,也就是后来的西路军与河西守敌马步青部在吴家川激战后,与渡河的大部队经过吴家川而进入尾泉。西路军到尾泉已经天黑,就与驻扎在尾泉的马家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英勇顽强,一时间,枪炮齐鸣,火光冲天。战斗打响不久,敌人已是死的死伤的伤,再也无力还击,余下残兵抱头鼠窜,四散逃命。红军赢得了尾泉战斗的全面胜利。</p><p class="ql-block">红军进入尾泉后,秋亳未犯,买卖公平,待人和气,对俘虏的马家兵不打不骂,更没有枪杀刀砍,而是向他们进行教育,宣传抗日道理,最后释放他们回家。这时候,群众才知道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仁义之师,善举之师,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对百姓这样好的军队。尾泉之战,是红军进入景泰的第一仗、第一个大胜仗,在景泰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贫下中农当家做主,打土豪,分田地,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p><p class="ql-block">解放了,尾泉地名也由原来的雨泉改为陆泉,同时也有叫六泉的。后来就按当时中泉一道川的叫法,有脑泉,中泉,最后就应该叫尾泉了。意思是这道川有头有尾。从此就将陆泉(六泉)改成了尾泉。</p><p class="ql-block">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到一九六三年,尾泉属白银市管辖。一九六三年白银市撤销,尾泉交由皋兰县代管,后又转交景泰县管辖。一九五八年,党中央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从此,尾泉村掀起了“大跃进”的新高潮。要求粮食生产要飞跃发展,钢铁生产也要飞跃发展。号召全民大炼钢铁。许多人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大炼钢铁任务,就将家里的废铜烂铁,铁锅铁勺拿出来熔化成铁,支援国家。但还是完不成任务。只因熔炼的矿石里含金属成份太少,加之熔炼技术的落后,大多数人都未能完成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虚夸冒报的情况,造成了全国性地造假。农业方面流传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说法,一股浮夸风席卷全国。</p><p class="ql-block">再说,一九五八年,所有人都上大灶在食堂吃饭,并提倡一周不吃重饭,饭菜多样化。那时候,吃饭不要饭钱,干活没工钱,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到了一九六零年,由于收成不好,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紧张局面。</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撤销白银市后,因六零年的饥饿欠收,景泰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铺压砂田,在砂地里种植耐旱作物——和尚头小麦和棉花,缓解粮食紧张局势。那时候尾泉因离黄河只有六公里,适应棉花生长,尾泉大队就拿出上等的旱砂地种植棉花,收获后堆放在大队部多个空闲仓库。然后将皮棉脱籽加工成纯棉上交公社,给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九六四年,尾泉人不甘心忍受饥饿,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和人畜用水问题。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指引下,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提出了大搞水利工程的想法。初步设想将黄河水用柴油机提灌到下滩(也就是六十亩滩)。把苦泉水浇地变成黄河水浇地。这一设想得到了景泰县委、县政府,中泉公社党委的支持。</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六月,正在尾泉人开工兴建水利工程的同时,毛主席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村民们白天搞工程,晚上开批斗当权派和“四类分子”大会。那时候提倡“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吃着红萝卜、红薯片,硬是把水利工程搞成了!</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三级柴油机提灌开天辟地第一回地将黄河水送到了六十亩滩。久旱逢甘露的肥沃良田遇到了甜得不能再甜的黄河水。头一年,粮食产量翻倍增长,由原来每亩单产300多斤,一下提高到亩产800多斤,尾泉人从此再也不被饿肚子了。人们都说,尾泉的水程工程是救命工程,德政工程;是给尾泉人造福的民生工程。由于柴油机提灌工程效益明显,到1969年,中泉公社党委考虑,在尾泉柴油机三级提灌工程的基础上扩建成十四个泵站的“中泉电灌水利工程。”一直将黄河水提引到红岘台的旱川滩。工程总装机66台(套),提水高度511米,受益人口12000多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三千多亩扩大到3.6万亩,彻㡳改变了中泉公社没有电的落后面貌。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用驴拉石磨磨面,石碾子碾米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一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全国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人”,极大地调动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粮食产粮连年丰收。种、养、植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自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尾泉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努力,敢创敢干,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一岁一个新变化,一年一个新发展。村委会着力建设和美乡村,加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心同情办好民生实事。村党支部明确提出:要在农业生产,科学种植,科学养殖方面有新突破;要在加快农业提质扩量增效上求突破。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为方向、深入实施种养农业提质创优、农业品牌培育营销、基本农田改良扩产“四大行动”,不断塑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用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加强自然灾害预防,深入进行社会治理。向着更加美好、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奋勇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