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西南漫游 D39、D40都江堰(一、二)

老轅

<h1><p><b>4月29日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游记</b></p><b><br>今天,我们离开了繁华的成都,前往了素有“青城天下幽”美誉的青城山前山。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秀丽,更是一个道教圣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br>清晨,我们冒着小阵雨,踏上了前往青城山的旅途。山上空气清新,树木葱郁,不时有霏霏细雨洒落,为这座道教名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宁静。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不时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道观,这些建筑依山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充满了中国式的本地教派韵味。<br>在道观内,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古香古色的建筑、庄严肃穆的塑像、香烟缭绕的香炉,都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我们仔细聆听导游的讲解,了解了道教的历史和教义,对这座道教名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br>下午时分,我们稍作休息,便前往了灌县古城。这座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漫步在古城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br>晚上,我们特意前往了南桥观看蓝眼泪灯光秀。南桥是都江堰的一座古桥,横跨在岷江之上。此时,桥上灯光璀璨,与江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特别是那如梦如幻的蓝眼泪灯光秀,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涛涛的岷江水从桥下流过,发出阵阵轰鸣,仿佛在诉说着都江堰的千年历史。<br>今天的旅程虽然有些疲惫,但收获满满。我们不仅领略了青城山的自然风光和道教文化,还感受到了都江堰的古老魅力和现代活力。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让我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b><br></h1> <b><font color="#ed230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14]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8]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3]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4] [8]<br>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5]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6]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11]<br>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4]<br>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font></b> 4月29日,行程精华视频版。 <b><font color="#ed2308">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1]<br>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br>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font></b> <b><font color="#ed2308">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前山景区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font></b><br></div> 青城天下幽。 青城前山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因丈人峰下的月城山得名,月城湖四周青山环绕,纵目四望,嫩绿、青绿、墨绿相互交织,画意盎然<br><br>来自青城山老霄顶的山间溪流<br>四周林莽山容倒映水中,相映成趣<br>湖中有游船,供游人逍遥畅游<br>在船上,碧绿的色彩满眼流动<br>山间清风吹拂,万籁俱静<br>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br>有老树的青绿,倒映在水里<br>有青草的翠绿,在近处的山峦<br>还有苍茫的深绿<br>隐隐约约浮现于云间<br><br><br><br><br> 来自青城山老霄顶的山间溪流,四周林莽山容倒映水中,相映成趣,湖中有游船,供游人逍遥畅游。<br>在船上,碧绿的色彩满眼流动,山间清风吹拂,万籁俱静,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有老树的青绿,倒映在水里,有青草的翠绿,在近处的山峦,还有苍茫的深绿,隐隐约约浮现于云间。 堤上长廊,如弯月环护,名为“映月廊”<br>有联:“松声竹韵吟仙境,山色湖光映月城”<br>湖畔山峦青翠葱茏的大树<br>和浓绿的湖水相互映衬<br>朝晖夕阴,云蒸霞蔚<br>环湖有木栈道,步行其间<br>林荫曲径,充满山林野趣<br>随手一拍就是满满的森系风格<br>游人可在湖畔的茶园<br>观景休憩,喝茶休闲<br>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br>月城湖让我们得山水之悠闲<br>忘却尘世之喧嚣<br>实为青城前山的著名景点 乘前山缆车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鸳鸯井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青城山“掷笔槽”,亦称“涮笔槽”,裂槽从岩顶直到山足,深约70米,宽约18米,两岩断裂,下临深谷,古代以木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依岩凿壁成通道,旁置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蜀中名胜记》引《五岳真形图》云:“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峦急竦相对,两边悬岩,俯临不测。山旁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 掷笔槽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9]<br>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有一个岩洞,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修炼布道,后人为纪念他,因称此洞为天师洞。天师洞原有一座常道观,原观早毁;清代又在原址重建殿堂三重,名为: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天师洞也称“第五洞天”,由天师洞、黄帝祠和古常道观组成。它是青城山最大的道教宫观,也是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 黄帝殿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古城宣化门 灌县,四川省旧县名,即今县级都江堰市(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 [1]被誉为“山水入怀、生活道场”的灌县古城,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浪漫的生活情调吸引四面八方的来客。<br>主要景点有南桥、西街、文庙、水利府、杨柳河等等。 都江堰水利衙门 都江堰南桥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雄伟壮丽的廊式古桥。原名为“普济桥”,桥长约133米,4排5孔,曾多次损毁,南桥的最后一次改修,仍为5孔,桥长45米,宽10米,各种彩绘、雕梁画栋、民间彩塑、书画楹联溶为一体,被誉为“水上画楼”、“雄居江源第一桥”、“览胜台”。<br> 南桥的夜景更是美不胜收。晚上7点左右,桥上的灯光亮起,远远看去,金碧辉煌,与桥下的江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站在桥上,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让人流连忘返。 在南桥上还可以拍到著名的蓝眼泪奇观。桥下流动的江水恰似倾泻的蓝色眼泪。神奇的是,这些流淌而过的江水肉眼看上去是绿色的,但用相机拍出来的却是蓝色的,星光点点,无比璀璨。这是灯光与江水交融的奇观,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h1><b>2024年西南漫游D40都江堰(二)</b></h1> <h1><p><b>4月30日都江堰水利工程再游</b></p><b><br>今日,我重返都江堰,再次沉浸于这座古老而壮丽的水利工程之中。尽管去年已领略过它的风采,但这次我决定更细致地探索那些未曾深入的角落。<br>清晨,阳光洒在都江堰的江面上,金色的光芒与碧绿的江水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我沿着堤坝漫步,首先来到了飞沙堰、宝瓶口和鱼嘴,每一处都展现出古人智慧的结晶。随后,我登上了秦堰楼。这座古朴的楼宇,不仅建筑风格独特,更承载着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站在楼上,我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宏大的规模和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br>接着,我来到了二王庙。这座庙宇是为了纪念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父子而建的。庙宇内庄严肃穆,香火缭绕,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细细品味着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能听到古人的低语,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决心。在这里,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背景和建设过程,对李冰父子的敬仰之情也油然而生。<br>午餐时间,我在附近的德克士餐厅品尝了美味的午餐。虽然是在旅途中简单用餐,但食物的美味和满足感让我心情愉悦。<br>午饭后,我们继续驱车前行。沿途的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晚上,我们选择在南部县的高速服务区过夜。虽然是在服务区住宿,但设施完善,环境整洁,让我感到温馨与舒适。<br>今天的都江堰之行让我再次领略了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魅力。秦堰楼的壮观、二王庙的庄严、沿途的美景以及夜晚的宁静,都让我感受到了都江堰的独特韵味。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收获了美好的回忆,更让我对都江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相信,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将继续传承着古人的智慧,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br></b><br></h1> 4月30日,行程精华视频版。 <b><font color="#ed2308">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14]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8]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3]它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 [4] [8]<br>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5]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6]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 [11]<br>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font></b> 奎光塔 宝瓶口<br>据《史记·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至于所过,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br>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飞沙堰<br>唐代,应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巨浪滔天,沱江进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内江水大时,只靠狭小的百丈渠和内江右岸的平水槽泄水已不能满足内江河段泄水的需要,如不在内江右岸及时修建旁侧溢洪道,在洪期,宝瓶口的进水量势必加大从而对成都平原形成洪水灾害威胁。在此情况下,飞沙堰的修建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唐一官至侍郎的官员主持修建了这一旁侧溢洪道,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将该溢洪道称作侍郎堰。 鱼嘴<br>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因大堰之口建于湔江口,湔江为现白沙河)……俗谓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安县,为原灌县之古名,为控制成都平原安全之地,都安大堰,实为控制天府之国安全之大堰。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秦堰楼 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秦堰楼上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回望宝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