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见闻(一)

桃花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四年五月二十九日,外孙随同他的导师回国,到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没有时间回家。我和女儿及姑爷于五月二十八日前往江苏徐州探望他。在闲暇之际顺便游览了徐州的部分景点,了解了部分徐州的历史文化,更近一步的了解到乾隆皇帝及宋代文学巨匠苏轼在徐州的事迹。为了加深印象我粗略的整理出来,留下这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参观了徐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前</p> <p class="ql-block">徐州博物馆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东方唱晓</p><p class="ql-block"> 徐州位于沂、沐、泗河下游,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的过渡地带。一万年前的新沂何山头旧石器时代遗址,就发现有人类活动遗迹。新石器时代这一区域属于海岱文化圈,经历了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大墩子、刘林、梁王城、花厅等遗址,演绎了黄淮流域东夷文化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徐州古称彭城,是汉王朝的发祥发展名城。</p><p class="ql-block"> 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就是古人类活动、生息之地。禹分天下,徐州为九州之一,夏商时期为大彭国,西周时期,先属徐、宋、后归齐楚。秦汉之际西楚国王号令天下,都彭城。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先后封楚国、彭城国、下邳国于此,汉代以降,徐州一直是我国东部区域性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南北文化交汇之地。</p><p class="ql-block"> 徐州文物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遗址,规模宏大的两汉王侯宗室陵墓,完整的明代地下城址以及无数的珍贵文物,它们见证着祖先的劳作、百姓的安康、兵武汉豪勇、王侯的奢华,在这里,我们可以抚摸历史、展望未来。</p> <p class="ql-block">岀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编钟(用来演奏)</p> <p class="ql-block"> 黃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p><p class="ql-block"> 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了前后相承袭的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等四种文化,在龙山文化之后出现的是一种进入青铜时代的岳石文化。分布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北部,大致相当于銕海岱文化区。</p><p class="ql-block"> 后李文化:固首次发掘山东溜博后李遗址而得名,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是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让之一。房址多半地穴式,流行竖穴土坑墓葬,无随葬品,陶器多为泥条盘筑,以红褐陶为主,多素面圜底器。后李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 北辛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滕州北辛遗址而得名,其年代大致距今7300——6300年。北辛文化原始农业己初具规模,发现有粟碳化颗粒,有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大量磨制生产工具,以夹砂黄褐陶为主,开始出现黑陶、制陶技术己经比较先进。北辛文化处于母亲系族社会的繁盛阶段。</p><p class="ql-block"> 大汶口文化:因首次发掘山辏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年代大致距今6500——4500年。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己发展到较高水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磨光黑陶逐渐流行,开始出现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社会己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大汶口文化开始逐渐进入父系氏族社会。</p><p class="ql-block">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600——4000年。该文化以黑陶器著称,尤其是蛋壳黑陶。所以,它也叫“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农牧业和工业取得巨大进步,冶铸铜器产生,城址普遍出现,文字符号,进一步发展,礼器及体现阶级意识的䭆餮纹和云雷纹问世,人类己经开始跨文明时代的门槛,学界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龙山时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史河无尽</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巅峰和末世。徐州其军事位置仍有“屹然重镇”之称,明永乐十三年(1415),京杭运河畅通,“千艘万舸、昼夜罔息”之称,徐州作为漕运的重要节点,“所关国计民生甚巨且重”。</p><p class="ql-block"> 徐州城历来饱受水患之苦,尤其是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决口,洪水入城,三年方退,全城尽被泥沙掩没。崇祯六年(1628),兵备道唐焕修复旧城,与明初洪武城雷同且基本重合,清代沿用并进行修缮,民国时期方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近年的考古成果见证了徐州“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奇观。</p> <p class="ql-block">西汉楚王年表</p><p class="ql-block">序号 溢号 姓名 在位时间</p><p class="ql-block">l 、 韩信 高祖五年——高祖六年</p><p class="ql-block"> (20 2 B 、C——201BC)。</p><p class="ql-block">2 、 元王 刘交 高祖六年——文帝元年</p><p class="ql-block"> (201 B、C ——l79B、C)。</p><p class="ql-block">3 、夷王 刘郢(客)文帝二年——文帝五年</p><p class="ql-block"> (178B、C——175B、C)。</p><p class="ql-block">4、 刘戊 文帝六年——景帝三年</p><p class="ql-block"> (174B、C——154B、C)。</p><p class="ql-block">5、文王 刘礼 景帝四年——景帝六年</p><p class="ql-block"> (153B、C——151B、C)。</p><p class="ql-block">6、安王 刘道 景帝七年——武帝元光六年</p><p class="ql-block"> (150B、C——129B、C)。</p><p class="ql-block">7、襄王 刘注 武帝元朔元年——武帝元狩六年</p><p class="ql-block"> (128B、C——117B、C)。</p><p class="ql-block">8、节王 刘纯 武帝元鼎元年——武帝太初四年</p><p class="ql-block"> (116B、C——101B、C)。</p><p class="ql-block">9、 刘延寿 武帝天汉元年——宣帝地节元年</p><p class="ql-block"> (100B、C ——69B、C)。</p><p class="ql-block">10、孝王 刘嚣宣帝甘露三年——咸帝河平四年</p><p class="ql-block"> (5lB、C——25B、C)。</p><p class="ql-block">11、怀王 刘文 成帝阳朔元年(24B、C)。</p><p class="ql-block">12、思王 刘衍 成帝阳朔二年——袁帝建平</p><p class="ql-block"> 四年(23B、C——3B、C)。</p><p class="ql-block">13、 刘纡袁帝元寿元年——孺子居摄三年</p><p class="ql-block"> (2B、C——8AD)。</p> <p class="ql-block">大汉气象</p> <p class="ql-block">徐州汉代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 大风歌————刘邦</p><p class="ql-block"> 大风起兮云飞扬,</p><p class="ql-block">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p class="ql-block"> 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大汉王朝的千古风流,蕴藏着两汉四百多年的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即位第二年(前201年),封其弟刘交于楚国,王东海,薜郡,彭城三郡三十六县,都彭城。东汉时期,这里始封楚国,后改封彭城国与下邳国。两汉时期,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巨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迄今,西汉楚国和东汉彭城国,下邳国的都城均己得到考古发掘证实,己发现和发掘两汉王侯宗室陵墓近40座,出土文物洋洋大观,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铁的制器</p> <p class="ql-block">铧犁</p> <p class="ql-block">镢头</p> <p class="ql-block">斧头</p> <p class="ql-block">铜制器</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 陶俑简介</p><p class="ql-block">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象,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馆藏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份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两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较为完整的时代序列,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尤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动物俑——小狗、小鸭</p> <p class="ql-block">马俑</p> <p class="ql-block">人俑</p> <p class="ql-block">石头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妙丽善舞——驮篮山楚王墓乐舞俑:</p><p class="ql-block"> 此处展示的一组驮篮石乐舞俑,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场景。俑分舞俑和乐俑两种,舞俑有单袖上举搴袍俑和双袖上举身姿呈“S”形舞俑,前者舞姿曲雅含蓄,后者舞姿热烈奔放,乐俑表现专注,正专心于乐器演奏,有抚瑟、吹奏、打击等各种不同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这些舞俑表演的应是当时流行的这种楚舞。</p> <p class="ql-block">舞俑</p> <p class="ql-block">前边是舞俑,后边是乐俑。</p> <p class="ql-block"> 天工汉玉——徐州汉代玉器陈列</p><p class="ql-block"> 石之美者为玉,距今9000年左右,中国先民与玉己经建立紧密的关系。此后,玉成为王权的象征,是沟通天地的媒价、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以儒家学派为代表道德化、人格化、玉文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内核之一。</p><p class="ql-block"> 汉代祟玉、尚玉,玉成为礼仪、交往的载体,生活、装饰的用器,道德、品行的典范,是人们追求长生、渴望不朽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彭城是秦汉之交的政治中心,也是汉代楚国、彭城国的都城。在今徐州市区周围发现包括楚王、彭城王墓在内的大量高级墓葬、玉器是出土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品类之一。</p><p class="ql-block"> 出土汉代玉器数量多、品类全、质量高,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 玉壁.玉环·瑗</p><p class="ql-block">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瑶。肉好若一,渭之环。”“肉”为边,“好”为中孔。边宽度大而倍于中孔直径者为壁,中孔直径大而边小者为瑗,边宽度,中孔直径相同者为环。以考古发现看,三种器物“肉”与“好”的比例并不严格对应。</p> <p class="ql-block">  玉环</p> <p class="ql-block"> 玉 珩 玉璜</p><p class="ql-block"> 战国至汉代,玉组佩中常见玉珩,珩为对称曲面造型,亦有出廊者。珩与璜器形相似,佩戴时王珩凸面向上,玉璜则凸面向下,除器身两端开孔外,珩的顶部有一穿孔,也是珩与璜的区别所在。</p> <p class="ql-block">玉珩</p> <p class="ql-block">曾面勾连纹高足玉杯</p> <p class="ql-block">熊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各种玉佩</p> <p class="ql-block">  汉代贵族追求长生,是使用殓葬玉器最为鼎盛的时期,形成了以玉衣为核心,包括镶嵌玉漆棺、玉壁、玉枕、九窍塞,玉握等构成的殓葬玉器系统。西汉早期是玉衣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徐州出土的玉衣最多、且开么制多祥。玉面罩也在西汉楚国贵族阶层史使用。玉衣与玉面罩反映了西汉楚国殓葬玉器系统的等级差別。西汉时玉衣使用尚不够规范至东汉形成以穿撰玉片的金属丝线来区分等级的制度。</p> <p class="ql-block">金丝线穿成的玉衣</p> <p class="ql-block">铜丝线穿成的玉衣铁</p> <p class="ql-block">玉面罩</p> <p class="ql-block"> 五省通衢</p><p class="ql-block"> “汴泗交流郡城角”,徐州自古以来水陆交通要道,西道中原,北上齐鲁、南达吴越,明代徐州是南、北二京间数千里驿道的要冲,驿传连接到全国各地。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徐州成为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的咽喉,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特别是全国四大粮仓之一,广运仓的设立,使得大量漕船和商船停留此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华丰阜,无异江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 钱累商通</p><p class="ql-block"> 汉代彭城作为楚国(彭城国)的政治中心及经济中心,发达的水陆交通推动了商贸的极大繁荣,西汉时期每年有大批山东、江淮地区的粮食经彭城运往都城长安,各地的商品也汇聚彭城,货币是商品流通的中介。徐州出土钱币数量和种类较多,就数量而言,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钱币17.6万余枚,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钱币重达207公斤、大同街钱币窑藏出土钱币涵盖汉王朝发行的各类货币,此外钱范亦有多处发现。</p> <p class="ql-block">五珠铜钱</p> <p class="ql-block">窑藏钱币</p> <p class="ql-block">大同街窖藏的钱币</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院内景色</p> <p class="ql-block">乾隆行宫 馆内</p> <p class="ql-block">乾隆与徐州</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1711——1799)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6l年(1735——1795)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乾隆的一生中西进平叛大小金川、平准部、四部等,以及六次南巡治河捍海,是其最辉煌的两件功绩。</p><p class="ql-block"> 黄河泛患于徐州,治于汉横溃于宋、糜烂于元明,清朝水患仍是徐州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乾隆即位后的二十年,徐州附近黄河溃决达6次之多,每次徐州及其下游皆为泽国。因此乾隆“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次南巡中五次阅河,四次巡跸海塘工程。</p><p class="ql-block"> 乾隆南巡五次阅河,其中四次到徐州。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是淮安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徐州附近的黄河大堤也是重要点之一。乾隆到徐州体恤民情,多有赈灾免赋之举。见河患非朝夕可解,为方便来徐阅河居住,乾隆降旨两江总督伊继善等建造行宫。乾隆在徐州还考察民俗民情,登览名山胜迹,留下诸多诗文楹联。</p> <p class="ql-block">  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徐州阅河</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1751年),免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逋赋、额赋。</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l757年),由宿迁顺河集陆至徐州。命刑部尚书刘统勋修徐州石工,至孙家集阅石工、至荆山桥、韩庄闸阅河工。</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二次到徐州,阅高家堰,登陆徐州阅河后还京。</p><p class="ql-block">第四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三次到徐州。返程阅高家堰堤至徐州。</p><p class="ql-block">第五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p class="ql-block">第六次南巡</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四次到徐州。返程由南京渡江至徐州。</p> <p class="ql-block"> 乾隆咏徐州</p><p class="ql-block"> 乾隆第一次登云龙山时,因为看不到“云龙苏迹”感到非常遗憾,便御笔书苏轼的《放鹤亭记》,又作诗《放鹤亭歌》明志,最后四句为:</p><p class="ql-block"> 青山绿野古徐州,黄河之水东南流。</p><p class="ql-block"> 本意登临豁远志,宣房深计翻增愁。</p><p class="ql-block"> 乾隆在云龙山还诗兴大发作《游云龙山作》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 彭城驻辇廑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p><p class="ql-block"> 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p><p class="ql-block"> 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p><p class="ql-block"> 底事今来艰迴句,为民筹济为民伤。</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较真实地记录了乾隆来徐州的秘情。仍陈列在云龙山顶部“御碑亭”内。云龙山的大士岩、试衣亭、放鹤亭、张山人故居等,均留下了乾隆皇帝的足迹。除《游云龙山作》外,还有《大士岩》、《试衣亭用苏轼韵》等诗作。</p><p class="ql-block"> 乾隆御题行宫二联盛赞名园峰壑和绿水、翠竹之美,在《放鹤亭歌》中称“青山绿野古徐州”,民间曾流传乾隆对徐州山水民风有贬抑的评价,然而无论《南巡盛典》,还是笔记野史都无记载,乾隆的这些诗联无疑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乾隆咏徐州</p><p class="ql-block"> 乾隆的多次出巡都有强烈的政治、经济目的,但乾隆南巡经民间润饰,己被赋予太多的游山玩水色彩。沿途的许多州府、山川确因乾隆的游历而增加了历史文化氛围。乾隆儒雅风流、喜著吟诗,其诗作竞达二千余首,几与唐诗总和相侔。徐州阅河,不免“偷闲”游览山水名胜,舞文弄墨,留下诸多楹联和诗文墨迹。</p><p class="ql-block"> 乾隆为徐州龙王庙御书了“敇建恵佑龙王庙”扁额和“洪读导东南城安百雉,交流循汴泗堤巩双虹”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为云龙山行宫写三幅楹联:</p><p class="ql-block"> “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p><p class="ql-block">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p><p class="ql-block"> “昔今不异观民切、来往宁因问景行。”</p> <p class="ql-block"> 云龙山行宫</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返程至徐州阅河,第一次到徐州。当时水灾刚过,饿殍遍野、瘟疫流行。</p><p class="ql-block"> 乾隆见徐州河患非一日可解,批示修复龙王庙和行宫。</p><p class="ql-block"> 两江总督尹继善度城北门外大王庙窄狭,西门阴雨积水,惟郡城之南、云龙山之北有隙地可以建庙,座南向北、俯视黄河。</p><p class="ql-block"> 西北有地高爽平坦可建行宫。绘图呈进御览。乾隆在行宫选址的奏折中朱批“此不过在庙就便一宿之地可耳,何须多费?庙墙周围宽展,足容数间,憩息一宿为妙。钦此。”</p><p class="ql-block"> 龙王庙于当年五月动工,十一月完工。清代后期又称为禹王庙,今己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行宫于十一月开建,次春告竣,耗银八九千两。据《南巡盛典》、《铜山县志》记载,云龙山行宫南起云龙山、北至土山、东接御桥、西至今中山路。前后左右均三进院落,左右园林、假山亭台、榭阁错落有致,殿房几十间、红墙黄瓦、松柏掩映其间,体现出皇家宫殿的庄重和宏伟。</p><p class="ql-block"> 清末以来行宫建筑大多己毁,仅存大殿,1959年行宫辟为徐州博物馆、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行宫不仅为古城增色,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遗产。</p><p class="ql-block"> 此外铜山柳泉还有另一座行宫,但乾隆可能并未驻跸。新沂马陵山祖传也有一处行宫遗址,但未见诸记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乾隆在徐州洪福寺后的石堤上阅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