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风情—骑骆驼

骨我相连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的骑骆驼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浩瀚的沙漠里,一队骆驼缓缓的自远而近。骆驼的头颈起伏着,与后面的驼峰连在一起,像一叶扁舟在波浪里起伏。空旷的大地把驼队映衬在蓝天白云下,翻越沙丘的骆驼像从蓝色的幕布里踱出,驼铃悠扬动听,领队的骆驼一声长嘶,驼队的骆驼们都仰起头来,在落日余晖里,尽显苍茫厚重。</p><p class="ql-block"> 真实的骑骆驼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还未走近,空气中的就弥漫了特殊的味道,与牛圈、羊圈的味道一般无二。幸好塞外风大,便显不得刺鼻了。因为这里是专供游客骑行的场所,几近百余头骆驼在驼圈里,多少不等的骆驼被绳索串联在一起,牵之上驼处。</p><p class="ql-block"> “上驼处”,是我自己骑的名字,其实就是驼队的出发地,或者是游客中心。用手臂粗的木棍,搭成半米多高的木栈道,长约20余米,驼队在领驼人的带领下,在栈道的一侧站好,游客依次走到各自的骆驼前,在领驼人的帮助下,协助一位游客骑上坐定,在协助下一位游客。</p><p class="ql-block"> 我有幸排在了这个驼队的第一位,坐领头的骆驼。在领驼人的指导下,踏上左侧的脚蹬,抓住驼背上的驼鞍,借力跨上骆驼。骆驼忽然左右晃动起来,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怕自己摔下来。领驼人适时安慰了一句,刚一上人,骆驼总是会有反应的,没事。</p><p class="ql-block"> 等所有的游客都蹬上骆驼后,领驼人解开头驼的缰绳,就领着我们出发了。坐领头的骆驼,并不是好事。十余头骆驼紧紧连在一起,身后就是第二头骆驼的头,骆驼的口鼻就在身后咫尺距离,真担心它一个喷嚏打在身上。头驼低头的时候,感觉身子也要向下趴去,几乎坠向地面。紧紧抓住缰绳,身子后仰,觉得自己才堪堪没掉下去。</p><p class="ql-block"> 驼队向沙丘深处、高处走去。适应了骆驼背上的起伏与摇晃之后,略显得从容淡定了。渐渐的,就感觉到头驼的好处了。视野开阔,只要你不往后看,不去想身后骆驼的口鼻 ,不低头看身前左侧的领驼人,抬头向远,似乎这瀚海之上,就你一人一驼了。</p><p class="ql-block"> 驼队其实走得并不远,眼前的沙丘半山腰处就是它的止点。但是,就在这沙丘之上,半山腰处,没有树木山石,你骑在几近2米的骆驼背上,便显得高了。你问我究竟有多高?左手边,极目望远,是绵延的青翠山峦,见草地,见桦树林,见泡子(内蒙古人对水洼,湖的称呼)。右手边,是一望无垠的沙漠瀚海,是连到天际的空阔寂寥、细密黄沙。没有遮挡,没有阻碍,耳畔的风声正烈,蓝天白云之下,似乎只有我这一人一驼。哪里敢想有多高,只在这天地里,感受着自己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400ml等降水线的走向,模糊的分割着草原、沙漠和森林,也自然地决定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布,千万年沙漠、草原和森林的进退纠缠,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碰撞和纠葛。一面是人定胜天的豪迈情怀,一面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顺应着天地之威,如果说有所改变,留下痕迹的,大概只有长城、九边关城,以及现在的塞罕坝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说,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实,不过是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有限的生产力水平下,为了更好的生存做出的改进和改变,正向的改进和改变反哺了生产力的提高,这也是创造。</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骑骆驼只是一种体验。有新奇和惊喜,有初上时的忐忑,有渐入佳境的兴奋,有不虚此行的感叹。想千百年前,每一次的驼铃悠扬,驼队每一次穿越草原、沙漠、戈壁的旅程,都是在生死边缘里求生存,讨生活。</p><p class="ql-block">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时段、这个地点,看不到孤烟和落日。只在夜深之后,在草原清澈的夜空里,见皓月如盘。</p><p class="ql-block"> 今人不见古时月,</p><p class="ql-block"> 今月曾经照古人。</p><p class="ql-block"> 古人今人若流水,</p><p class="ql-block"> 共看明月皆如此。</p><p class="ql-block"> 丝绸之路上的古人见我骑骆驼,想是要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