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因为从小学四、五年级就赶上那十年,之后的岁月,上学读书就成了一块去不掉的心病。回首大半生,小学没毕业;初中赶上复课闹革命,加之又比同班的同学们提前近两年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所以中学也没毕业;工作之后,读过市总工会办的职工大学,没有学历;参加了三次高考,因为底子太差,都是名落孙山。参加过成人自学考试,拿了7个单科的结业证书,也是没毕业。1979年以后有机会在职读书了,专科读的是辽大中文系夜大学,本科读的是中央党校函授,研究生读的是人民大学在职。等于这一辈子的学历,就是个混子!只有学历,没有学位;一所正规学校的正规学历都没读过!</p> <p class="ql-block">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机会在正规的院校上学,并不耽误咱读书。从1971年参加工作后不久,我的读书,先从办借书证开始,成了省、市图书馆近二十年的常客;因为没有闲钱嘛,所以读书只能靠借。然而买书,特别是买好书,仍然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奢求。后来工资提高有闲钱了,发现逛旧书店是个好渠道,甚至是一种享受。那时沈阳中华路上有一家古旧书店,我几乎每个月都要逛几次,一待就是大半天儿,实在买不起可以拿了靠着墙看;也确实收了一些用了大半辈子的工具类旧书。</p> <p class="ql-block"> 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头有些宽裕了,各类图书也多起来了。虽然好书、新书不少,但是我仍然钟情于老版本的旧书。当然,记忆中也就有了一些关于书的旧事儿。</p> <p class="ql-block"> 这套黑龙江出版社出的《红楼梦大系》,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当时在辽宁大厦开两会时,在大堂书店的角落里发现的。开始我怀疑是盗版书。当然现在我也没办法确定它不是盗版书,但我看了,应该是没问题。只是买的时候破旧了,所以比较便宜。因为没有收藏的痕迹,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人出手的。</p> <p class="ql-block"> 当时看好这套书,我记得主要是看好它后边,附了一部脂砚斋评的《石头记》。要知道,那时候想单独买这套脂砚斋的《石头记》,可不是那么容易。</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当时跟书商好一顿讲价,好像花了不到200元吧。买回来盖上我的藏书章,就是我的了!</p> <p class="ql-block"> 总体上说,这套书残破的并不严重,再加上这样的大部头,实在是没有办法捧在手里看,读的时候都得放在书桌上,太重了!所以买回来后就没修补。</p> <p class="ql-block"> 买这套书之前,曾经买过一本张之写的《红楼梦新补》。看了看,觉得有必要翻翻这些补书和红楼的各类的“梦”书,所以遇到这套《红楼梦大系》,就说什么也想把它买下来。</p> <p class="ql-block"> 因为在这之前,早就看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红楼梦》,说实话,除了最后附的那套列藏本的《石头记》,我比较认真的看过。其余的红楼各种“梦”,各种续书、补书,都是闲暇的时候偶尔翻翻,很少认真,看着玩儿的。</p> <p class="ql-block"> 在辽宁大学夜大学读书的时候,有《红楼梦》的几个专题的选修课,那时候是从图书馆借来看的,后来才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的。上个世纪1979年开始在辽大读夜大学,那时候市面上好书还都很少见,在图书馆借都要排队。我记得,《金瓶梅》也是上课讲专题选修的时候,几个同学借来串换着看的。</p> <p class="ql-block"> 列藏本的脂砚斋评《石头记》,确实看起来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 那些所谓《红楼梦》的补书和各种“梦”,有时也偶尔翻翻看看,就当着消磨时光。不过真正写得好的,可以称赞的,是真没有。</p> <p class="ql-block"> 都说《红楼梦》是一本非常难读得懂的书,可能一辈子也不见得读明白。但如果家里有这么一套《红楼梦大系》,可以没事翻一翻,管他读懂读不懂呢,有这套书放在书柜里,就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 人就是这样,虽然你不可能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买到手,但是真遇见了一些喜欢的东西,或者讨价还价得来,或者得来全不费工夫,只要能常在手边,也是一种难得的富有。</p><p class="ql-block"> 这套《唐宋八大家全集》,也是在书店的书架角落里发现之后,讨价还价买的二手书。别看花费不多,但是来之不易。最重要的是,现在常用到它,觉得非常趁手。</p> <p class="ql-block"> 非典期间,我随大连市的一个考察团到广东去考察民营经济。到广州的当天,晚饭之后去逛北京街。见到个书店就钻了进去。当时是买了一套《商周金文百种》,是商周青铜器铭文的宣纸拓片,首版,发行只有500套,很珍贵的。看了真是眼睛一亮,爱不释手,380元一套,一咬牙就买下来了。店员包装的时候,我扭头发现旁边的书架最下层,贴着地面,堆着这摞《唐宋八大家全集》。拿起来看了一下,发现是旧书,精装版,原价495元,不知是不是盗版书。问店员,说是有人放在这儿寄卖的。仔细翻看了一番,又是觉得发现了个好东西,跟店员好一顿讨价还价,最后90元买下来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套书也并不是太旧。只是扉页和封面连接处有些开裂破损。这种大部头,又是这样的传统装订和装璜,很容易造成此类破损。</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网络发达,有声读物越来越多,网上查资料也方便了,但也往往丧失了很多读书的乐趣。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查书、翻书和重点看书,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特别是看那些老版本的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让人享受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读书,还是要读原著,特别是古典文学类的,一定要读典籍。</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大部头,想从头到尾仔细读,确实难度很大。但是作为收藏和常用的工具书,查一些八大家的诗文,真是太方便了。有的时候从查找诗文开始,往往会翻着翻着就读得入迷,把查找诗文的事情给忘了!</p> <p class="ql-block"> 这种破损,不可避免。精心修复一下,并不影响使用。盖上我的藏书章,就又有一套好书入手了。</p> <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的这些年,这套书倒差不多成了翻看得最多的了。今后也会继续陪伴着我,绝对轻易不会把它再出手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有时候新书不是买不起。主要是现在的好多新书,都是别人嚼过的馍。这也是我愿意买早些年版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哪怕是别人用过的书。</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沈阳市的和平大街,路中央有一小树林。每逢周日,大家都在靠近马路湾新华书店的树林里面,摆地摊交换旧书,我得暇常去。记得有一次,见到两本一套简装本的旧的《绝妙好词》,书的定价好像只有几毛钱,但是卖主儿要两块钱。那时的工资还是三十几元一个月。斟酌再三,没舍得买。后来白莉知道了,劝我回头去买下。结果再找到卖主儿,书已经被别人买走了。这事儿让我后悔了好长一段时间。多少年了,一直耿耿于怀。</p> <p class="ql-block"> 大约20年以后吧,有一次去洛阳的关林,在门口的店里,碰到了一套线装本的《绝妙好词笺》,90块钱一套。线装本,一函三册,限量1000套。当时没犹豫,很痛快就买下了,总算了了一份心愿。</p> <p class="ql-block"> 这套《白居易集》,版本比较早,顾学颉校点的。有一年在北京开两会,休息时逛琉璃厂,在路口的中国书店里买的。1979年版的,1991年第4次印刷,原价32.90元,全4本。</p> <p class="ql-block"> 前些年也没怎么细翻看。退休之后,大概是三年前吧,查白居易的一篇小文,突然间在第二册发现了装订错误了。缺了415~430页,中间夹出来321到331页。后来为这事儿,我还专门找了中华书局的发行部,结果人家说,这套书的这个版本,早就不印了,也没有存货了,就算想给换或者补发也办不到了。前些天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还真有卖的,和它同样的版本,旧书,要156元一套,还不拆开单卖!</p> <p class="ql-block"> 看来是真没办法了,中间缺的这一段内容,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真要想查,就只好去图书馆了。就是不知道,在图书馆里还有能不能找到相同的版本。</p> <p class="ql-block"> 曾国藩有云:“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 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当思多览”。人这一辈子,能读多少书,是件不好说的事儿。但能买书藏书,能存上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当然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有一点儿关于书的旧事儿,可以常想想聊聊,虽说不上足矣,但也算是一件乐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