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晚上八点多到达西宁机场,太阳似乎比苏州晚落山一个多小时,青甘大环线的旅行在落日余晖中开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机场所在地小峡镇,我们几乎一路向北去我们设定的第一个景点,门源县西北处的岗龙石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可按照导航,只看见一个路牌,问馍馍铺子老板,他说的就在湟水河南边。按着他指的方向在没有导航情况下走了两三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见一条大河贯穿东西向峡谷之中,两边是成片的麦田,好一派塞外江南风光。不过,五月下旬的江南麦子已经收割,而这里似乎刚刚返青还没抽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前特地找了本《马步芳传》看,书中多次提到循化和河湟谷地,在他面临危机时就曾想着退回循化,经营那方被誉为“塞外江南”肥沃土地。原来发源祁连山多条河流汇集到东西走向平缓的河谷地带,浇灌出一处西北少有的肥沃土地,河湟谷地也成为从中原进入河西走廊的战略要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于没有导航第一个景点只能错过,继续西行扁都口峡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路向西一路爬坡,路两边也变成连片起伏的草原。途中可以看到路北边海拔五千多米的岗什卡雪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向西,翻越海拔三千七百垭口,就进入峡谷,一路下坡,两边山势也越发陡峭,才行十几公里就来到扁都口古关隘,这里居高临下两边山口狭窄山势险峻,历史是上防卫河湟谷地的军事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向西就进入河西走廊,期间古城古迹众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直接去张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想到名气很响的张掖,城市建设很像江苏北部的小集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过去三十多年房地产繁荣周期里,张掖同样经历了大拆大建的过程,古城风貌荡然无存,张掖把各处拆下来的文物集中存放在仿古建筑的大佛寺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古代雕塑绘画典籍器物每一件都有着深厚历史,在离开原来的地理环境后就像被关进集中营,失去了生机,十分可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同一个大院里,移建一座“山西会馆”,据介绍始建于康熙年间,清康雍乾三代一百多年间经河西走廊摔蒙古部落征服准噶尔,巩固在蒙古和新疆统治,通过和硕特蒙古部族统治西藏过程中,山西商人就组织起一支随军物资供应大队,为清代统一中国做出重要贡献。清代早期皇帝也十分倚重晋商,据介绍这座“会馆”就是康熙大帝恩准建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建的关帝庙是整个会馆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高大而华丽。进门上方挂着阎锡山写的“乃大丈夫”牌匾,这反映出民国时期高度自治的马步芳势力与阎锡山势力间的互动,现在能挂出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佛寺藏有一卷明代坊刻(民间)佛经,记载是姑苏刻印,引起了我的注意,表明明代或许蒙元之前张掖就是一处重要贸易交易地,江南生产的各种生活物资通过商人的长途跋涉,带到这里,再通过河西走廊贩卖到西域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继续在河西走廊上行驶,这里地势平缓开阔,戈壁和绿洲相间,与河湟谷地地貌差别很大。我们去了一处张掖城外几十公里处的兵营遗址。如今这里只剩下半截没入黄沙中的残缺土夯城墙。据介绍这只是当年众多(明代)守卫西部边疆的兵塞和商队补给点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残存土城墙和城内外沙地上一株株低矮的植物,似乎在向我讲述着一段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一个傍晚,我们到达酒泉市,没想到甘肃最西部的大市,管辖区几乎涵盖河西走廊进入新疆西藏一个巨大喇叭口,主城区却很小也很安静。酒泉因一眼自古不断的“金泉”而得名。这里泉眼众多,是河西走廊西部戈壁滩中难得的大绿洲,再向西行就是一系列古代诗词史料记载的历史地名所在地了,最著名当属“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直到满清入住中原,酒泉才成为中国地理的中心点,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国都应该建在河西走廊东端的兰州,可能就是基于地理上的重要性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我来酒泉主要是来拜祭左宗棠,是为他一句“祖宗留下的家产不能丢了”的豪言和扛着棺材进疆平乱的壮举所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左宗棠之后一百多年里,西南有英国策动西藏独立,在西北有沙俄并吞新疆的图谋,一句“祖宗留下的家产不能丢”,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维护统一赴汤蹈火,涌现出无数像左宗棠一样把生命留在荒漠中的无名英雄,今天特地来这里就是为实现我到现场凭吊先烈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左宗棠纪念园入口处,刚好看到一个小孩在象征皇朝正统的大门前玩耍,赶紧抓拍下来。这一场景让我感慨,历史的一幕似乎并没有远去,还没走出左宗棠的思维模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酒泉几十公里就是嘉峪关,不打算看所谓天下第一关,一则为今天重建的假古董,二则是中国近代积弱积贫病根的象征,所以没有计划去嘉峪关三件套中主景点“官城”,只是去嘉峪关明长城南北两端,南段建在马鬃山之脉黑山上的悬臂长城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端在祁连山之脉的文殊山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陡峭的石关峡边的长城第一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黑山脚下全是碎石陡坡,长城一直向上建到山上悬崖,十分险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北边祁连山流出的雪水汇集到黑山脚下,在荒漠中出现一大片湿地让人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黑山湖畔远看北方,隐约可见巍巍的山岗,那就是祁连山,河西走廊的旷野和金戈铁马的历史场面尽收眼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介绍,明长城嘉峪关段南北相距18余公里,相比扁都口只有一两公里宽要难守得多,历史上用近千年的时间才把西部防御的关隘从扁都口推到嘉峪关,也是件令人惊讶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百多公里戈壁峡谷旅程仿佛又走了回前文明时代,只有到二次大战结束,人类开始弄明白,地理上的独有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被视为最重要的“人泉”,个人如此,国与国交往也不能踩踏二战后确定的地理分界线。过去千年为几百公里的纵深,以所谓“战略安全底线”为借口,发动战争的野蛮行动才逐渐变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河西走廊还是一条文化交流走廊,离开长城第一墩景点,去祁连山区文殊山谷,看一处石窟,“文殊菩萨显灵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殊寺现为一座藏传佛教寺庙规模不大,但壁画洞窟来头很大,一开始我们找不到,就向一位居士打听,经她指点原来就在我们已经看过的大殿后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被文殊菩萨像挡着半个洞口,探头才看到后面的洞窟,三面和窟顶都画了三尊佛像,不过脸部模糊不清有明显刮痕,据介绍是一处难得的北魏时期佛窟,比敦煌石窟群多数洞窟年代更远。我不懂佛像绘画艺术,只是满足了我的猎奇心。我问居士大殿是老的吗?她说“近几年石窟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后,才建的,解放前有大殿,但全塌了,文各中当地信众只是象征性刮去佛像脸部,才保存下来。”听完她讲解,我象征性捐了一点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本不想去敦煌石窟,主要是景点人多,还有老年不免票,必须花一百买无需预约门票,跟着人海走过三个洞窟,以后想听讲解还必须花两百块进“特窟”看。对于一个外行来说“真是看热闹”。但最终还是走了这个流程,两人花了六百块看景点,是这次旅行中花费最大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过大概在十多年前曾读过高尔泰个人传记《寻找家园》,很喜欢他用平淡无奇文字述说他漂泊不定的人生故事,书中记叙文革时他在莫高窟工作的经历,还记得有一段作者写道:“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由远而近,再看窗外,原来是迎接 最高指示的队伍。”按照作者记叙敦煌研究即使在动乱年代里也没断过,只是研究者都是一批不受待见的,不能参加迎接“最高指示”的臭老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能走近敦煌,也算有了一次与作者隔空对话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图是两年前我在苏州博物馆举办名为“我心归处”莫高窟临摹壁画和275号洞窟复制特展上拍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敦煌再往西就算走出河西走廊,我们只用两三天就走完了几百公里的戈壁滩,向南开始青甘大环线的下半程旅行。在一处“赤金峡”的地方去看“王进喜”故居。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工业学大庆”和铁人王进喜是忘不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时做攻略才知道王进喜是甘肃酒泉人,故居在赤金峡河谷下游,祁连山雪水浇灌出河西走廊西南端一片绿洲,看得出当地为发展经济在“特色”旅游上花了不少心思,但不知何故这里游客很少,设施也已经破败,王进喜塑像孤儿立在小村旁,我们走进纪念馆,看布展方式知道是好多年前的。王进喜只活了47岁,他贫苦出生,中年就患胃癌离世,他的人生真让人唏嘘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继续向南来到赤金峡上游,六十年代末在这里修建赤金峡水库,高峡变平湖,只见赤色崖坡上堆满了黄沙,一直蔓延到库边,问管理员才知道是风刮过来的,这里北面是河西走廊戈壁山梁南面就是荒芜的柴达木盆地边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上,这个峡谷是进入西藏的险关之一,康熙大帝亲征来犯的准噶尔就曾在这里驻足,在因战争只剩下残垣断壁的玉门县,皇帝收到一块约一斤重金块,隐约可见一面有条金龙,一面刻有城池一座,皇帝当即下令按图修建新城,并提名“赤金”。历史已经远去,祝福未来却始终不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天来到阿克塞县,酒泉与新疆西藏交界的地方,是全国唯一一个哈沙克斯坦自治县。这里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县城四周被沙漠包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城内有博物馆一座,记载着阿克塞县的历史,其中有一段引起我的注意,“一九四零年代,陆续从哈撒克斯坦迁入牧民才逐渐让阿克塞成定居点。”一九四零年代是苏联大清洗末期,哈撒克斯坦人翻越阿尔金山来到中国是否与历史事件有关呢?博物馆没说明,问老人语言不通,只会说“听不懂”。于是我只能猜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一早开车翻越海拔三千七百米的党金山,由于天气不佳没看到日出,却看到了大大的月亮,我们两在寒冷的狂风中拍了张合照,留下我们共同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党金山口一路陡坡,降到海拔只有一千米左右的柴达木盆地北坡,满目都是风蚀形成的雅丹丘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茫崖油田的一部分,不远处是一座废弃的石油城,如今成了青甘大环线一处打卡点,“冷湖小镇”。随着资源枯竭,人们放弃的居住点,留给大地一片残垣断壁,荒凉和风沙再次主宰这里,看后不禁对自然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原来与小镇相通的公路几近废弃,近来旅游兴起,被当地规划为一个正在建设的旅游点“火星一号公路”,一百多公里的路,没有手机信号,没有补给点,几乎是一个无人区,还好靠离线导航我们才穿越柴达木盆地里的荒芜之地。土石子路一路颠簸一百公里的旅程走了四个多小时,不全是路不好走而是路两边奇特的荒漠雅丹魔鬼城地貌太吸引人了。人生不过几十年,守着所谓的“财产”一直到“鸟为食亡”,哪知道在自然面前孤独荒凉才是每个人的归处,旅行可以让人忘记自我,融入自然,知道什么是幸福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出火星一号公路,仿佛获得一次生命的洗礼,让我不禁大声喊出:“让我们彼此更加热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一站格尔木市,其实这个点不在青甘大环线上,但必须去一次,因为这是一座因青藏公路修建而立市的地方。1954年为统一西藏,解放军在格尔木河谷绿洲集结资源,设立青藏公路指挥部。为打通部队进藏通道,大批指战员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青藏高原。如今格尔木市依然是一座兵城,捍卫着国家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我们能自由进入西藏旅行,不能忘记付出生命的烈士。这是本次旅行的特别安排,多走近五百多公里,在海拔三千多的地方多住一晚,就是为了表达我对那群捍卫国家统一的人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为诗人 海子 一句“今晚我在德令哈”以及他那句“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让德令哈成了我向往的“诗和远方”。德林哈特建“海子诗歌陈列馆”展示海子25岁短暂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久以前对德令哈浪漫想象今天终于化为现实,德令哈市是海西州府所在地,是一座整洁干净的新城,因为海子,当地每年在7月25日会组织诗会,向海子致敬,所以又有一个浪漫的称呼“诗城”,我们在这里碰到热心的当地人为我们去“外星人遗址”做向导,感谢德令哈的年轻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德令哈可以向二郎剑方向去西宁,但错过翻越日月山美景,我们的宗旨是走过路过不能错过,所以从德令哈再次向北,第一站是都兰县香日德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日德寺不在青甘大环线上,来回多走两百公里,这是一个小众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香日德寺是六世班禅创立,位于格尔木河谷,历史上是班禅往返西藏和内地住驿地。近代最著名事件是一九三七年,当时十三世达赖过世,九世班禅又因与达赖政见相左,流亡内地寻求民国政府支持之机,西藏嘎夏当局在英国人的纵容袒护下大量购买军火武装自己,宣称成立外交部,民国政府大为震撼,策划秘密护送九世班禅回藏阻止嘎夏当局的独立图谋,出资(当时民国政府也在抗战关键期)组建班禅回藏行辕,据称此次维护统一的秘密行动经过陕北时也得到了陕北政府的支持,班禅行辕返回西藏途中曾在这里住驿。后来的十世班禅四九年时(只有十一岁)也是在这里宣布拥护中央统一西藏的决心。所以香日德寺在近代中国统一中是做出过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到达时刚好一个蒙古族家人在寺院做法事(也许是老人过世),昔日的贵族行宫,如今寻常人也能在此做法事,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开都兰县直奔刚察县,去见证一次大自然的奇观,一年一度湟鱼回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湟鱼生于淡水,长于青海湖盐水,每年初春成鱼回游落差十几米到达湟水,近几十年青海湖水位下降明显,湟鱼的生存面临危险,当地政府建了引水渠道,我们到观察点时,已经有少量湟鱼开始回游,远看成鱼只有十几公分长,回游的石堆和人造坝也差不多十多公分落差,只见湟鱼不顾一切奋力向上冲,非常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达刚察青海湖畔的途中突然遭遇一场大雨,遇见彩虹,还记得前不久在崂山景区也遇见彩虹,再次在青海湖边看到彩虹,真是幸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察县城不大,离青海湖北岸十多公里,一条从日月山流出的大河(也许是刚下过雨)在城南穿城而过,把山体切出几十米高度断崖,这里离原子城不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晨我们先到十几公里外的青海湖边,走近著名的高原湖泊,天地如此宽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去刚察火车站,作为第一颗原子弹后勤保障基地,刚察这个地名很长时间可能只是一个代号,刚察火车站可能是那时唯一能与外界在地理上保持联系的地方,就在火车站方向还可以看到兵营或监狱形式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得到青海湖荒无人烟的水边发个呆是可以的,如果,当然还没有网络,让一个人长时间留在那里,有工作必然成机器,没工作(甚至是劳动改造)必然让人疯狂。可以想象当年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而工作在这里的人经历了多么难的认知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青海湖告别开始翻越日月山,再次回到河湟谷地西北部的门源。此行的目的地是卓尔山脚下的阿柔大寺。一早穿越祁连牧场,隔夜一场雪,祁连牧场高山裹上了银装,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得旅行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路上美景就像美丽油画,我们边走边拍,一百多公里路走了三个多小时,零度左右的温度不能阻止我们看美景点热情,其实,青甘大环线的美景全在路上,一个个景点不过是一个息脚点。中午时分到热水镇,吃过中饭开始翻越日月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月山是河湟谷地西南边界线,公路在翻越一个垭口后就开始一路下坡,沿途雪山环抱,风景迷人,公路建设方也很人性化,沿途设立多个观景台,不愧为风景大道。当晚住卓尔山风景区,第二天一早看到多处日照金山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趁早进景区,在观光道尽头看到一座佛塔,走近一看才知道塔内不大空间是一座佛堂。一位僧人在这里为塔前的香火炉添加牛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告诉说,这座寺庙是当地藏民集资修建的,由于本地以回民为主,所以当年修建起这座寺庙很不容易,在景区没有开发前,这里没水没电,特别是冬天,就一位僧人守在这里,补给全靠藏民人背驴拉,很不容易。现在景区开发有水有电,寺院也划归阿柔大寺管辖,僧人的生活不再那么艰难。我出了一点钱,他一定要为我们点祈福灯,我说节省点吧,最后他同意让我拍一张照,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礼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去阿柔大寺已经是中午,看了它的发展经历,刚想离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门外走进一位藏族老太,佝偻的身体几乎抬不起头,正艰难地试图跨过门槛,这一幕太生动,太典型了,赶紧抓拍下这张画面,为这次青甘大环线人文之旅记录下最美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再从西宁返回苏州,在西宁多住一晚,原来的安排是看马步芳公馆,因为他是西北社会近现代转型时期重要人物,结果到达公馆吃了闭门羹。只能去其他几个清真寺看看,不大的老城除了留有老的路名外拆建得面目全非,清真寺文庙等都被挤压在高楼夹缝中,真是大为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好再去省博物馆看看,可巧,博物馆广场前正在举办一场全省各民族锅庄舞大赛,十几个州县代表穿着各式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十分热闹。仿佛在向我展示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民族融合共同创造历史的和谐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二天行程四千公里的青甘大环线在一场民族大融合的歌舞大会中结束,谢谢各位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