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雍地稻硒香

刘波

<p class="ql-block"> 周原雍地稻硒香</p><p class="ql-block"> 文/刘 波</p><p class="ql-block"> 图/家乡绣</p><p class="ql-block"> 夏日炎炎夜难成眠,好容易睡着了又做了个奇怪的梦,干旱的渭北塬上一片水的世界,岐、宝、凤、扶甚至麟游、千阳、陇县诸多县区的群众都弯着腰在田里插秧,紧接着地上的喷灌雨雾映射出道道彩虹,天上的洒药无人机腾云驾雾,机器人来回穿梭施肥除草,整个塬上俨然一片金黄的稻菽滔浪,联合收割机扬着灰尘来来去去地收打,悠扬欢快的丰收歌舞,在穿戴成天平天国将士一样的锣鼓队敲打下飘荡在秦渭平原上;随着几声高亢昂扬的秦腔,几千年的古人齐涌出来在大小领导簇拥下亲切地招手致意,富硒的银色稻米白雪飘香……忽然就给醒来了,于是赶忙打开电脑伏案扬标敲打,把这些情景写成文字,就起名《东湖碧水稻硒香》吧。</p> <p class="ql-block">凤翔东湖绿波荡漾</p> <p class="ql-block">  人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渭北旱塬上真的会稻硒香么?渭河像一条闪光的玉带,在杨凌以西狠劲把肥腴臃肿的西秦大地拦腰一分两半,一马平川直接秦岭的渭河南水土肥美早就种上水稻了,可干旱的北塬能否“梦想成真”呢?宝鸡北塬(贯通西府各县的渭河大峡谷土坡以北的数百里大平原)千万年来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种植结构上向来以小麦玉米和黍类杂粮为主,“东湖碧水稻硒香”简直是天方夜谭!“稻硒香”是一帮子年轻人创造发明、引进发展功能农业并得到国家认可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和营销品牌。常言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一场灾难性的新冠防疫战也把人们打灵醒了,身体免疫力的脆弱给每个人上了死去活来的一课。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高科技的放纵和发展,天增收成人增寿,人不但要吃得饱吃的好还要吃得平安健康吃得心情舒畅,还要把“吃出的病给吃出来”,这就要从单纯的碳水化合物过渡到氨基酸、蛋白质、富硒等多种元素合理搭配融合的科学营养学上来。原来还没当一回事,以为又是几个大嘴娃娃迫于生计要挣吃穿买房的钱在那里乱谝神侃,哄命贵的瓜老婆老汉卖养生保健药哩,直到有一天,功能农业“稻硒香”公司冯总组织上塬前往周原慕仪齐西功能农业实验种植园采风体验摘樱桃并往凤翔东湖参观,方才从周人垦荒、秦人拓土、汉唐农耕、现代“三农”崛起和历史演变的缝隙中,获得了华夏兴发之根在于农业家族经济和先祖图腾崇拜的至深印象和想法。</p> <p class="ql-block">周原夕照</p> <p class="ql-block">周原功能农业种植园</p> <p class="ql-block">  “人吃五谷生百病,不吃五谷百病生”,前半句是说疾病是营养不均衡摄入日积月累造成的,后半句则揭示了现代不良生活方式的致病根源。市场经济把人忽悠得恨不得精脚上皂角树,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信息舆情的狂轰乱炸,让一心保健养生的人们在“吃粮”和“吃药”的艰难选择中西施效颦邯郸学步都不知道咋活了。就别说渭北塬上种稻的梦想,就老祖宗发现、一直吃用到如今的五谷杂粮也不懂得咋么下肚好。经历了一场新冠疫情防控的天灾浩劫,能够吃饱肚子的人们对身体的免疫力和食品安全、营养保健尤其看重,例如就说人体必须的“硒”这种非金属的微量元素吧,最近一度在农业种植、旅游购物和食品销售中喊得很响。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前很少奢望营养养生,对硒及其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认知为零,能够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解决问题就算烧了高香。硒是人体中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却对其他微量元素重视不够。据专家神侃,硒不仅能够起到抗氧化作用达到抗衰老的神效,还能够有效发挥抗癌作用,调节蛋白质合成功能,减少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或染色体损害等;硒不但能缓解生育功能障碍有效增强生殖能力减少畸形,还能够调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缺乏,降低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眼底疾病等发生率。但如果滥加补硒或补硒过量,就会惹出脱发脱甲、肢端麻木、偏瘫和胆固醇偏高、高血压、冠心病的疾病来。其实硒就含在日常吃用的食物中,只要坚持不偏不挑不捡坚持多样化进食就能满足人体的正常需要,有必要狗吃麦青在哪里咩咩叫着学洋(羊)么?</p> <p class="ql-block">传统农村风光</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不同于西方食肉族是“吃粮食”发展起来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人类东方农耕文明从渭河流域扩散的关中大地上生发传播开来,先人们告别了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俎豆血食的生活方式出离了低级动物。华夏先祖在宝鸡的洪荒大地上产生了两位“神农”,一是以部落团队形式存在于宝鸡益门和天台山地区的烈山氏炎帝集体,他们发明了农业,被誉为老资格的“神农”;一是在岐山京当和益店地区发祥壮大、后逐渐东移至武功、镐京、姓姬名弃的周代始祖后稷,“神农”是民间的评价赞誉性称呼,“后稷”是当时高级农业专家的职务和称号,姬弃任职后稷后改进原始农业耕作方法,推广初始化的功能农业,倡导合理耕作和质量消费。《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相地之宜,相阴阳之时,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这一科学突破解决了吃饱吃好的问题。周代之前的关中地大物博一片洪荒野漠,“周祖不窋率族奔戎狄之南,拓土开疆,教民稼穑。”神农后稷重视农业开垦生产尤其注重扩展农业的营养养生和精神转化功能,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弃为儿时,屹若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看看,当时的领导多么开明,姬弃发展农耕和功能农业做出了贡献,不但得到了封地而且获得了高级职务和劳动模范的殊荣,名利双收褒扬分明树立了样板。周代在京畿近郊岐山、武功、扶风、凤翔一带特别推崇农耕创新和品质化生产,《史记·五帝本纪》又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大肆推广了农垦开发和多样化的功能产业,让渭河流域迅速成为周王朝稳定的后方基地和关中大粮仓,驰名国内外的岐山臊子面和擀面皮就是那时功能农业的杰作,只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戎狄作乱和土地兼并这种势头逐渐走向衰落。</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浩劫图</p> <p class="ql-block">  “仓里有好粮,灾乱心不慌。”和历史上早先东侵的雅利安人、波斯人、戎人和后来南犯的金人、契丹人、女真人等不同,炎黄子孙是吃五谷长大靠着粮食衍生发展的,儒家德善文化建立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这一点从秦人在凤翔由畜牧向农耕社会的转变进而崛起就可以看得出来。凤翔古称雍州,因雍水横贯其野和 “凤凰鸣于岐、翔于雍”的传说而得名,无论从历史渊源和图腾类型上都是宝鸡的长辈。真正让西府雍地脱胎换骨由畜牧畋猎向农耕社会转变而奠定西府重镇根基的是秦人而并非北宋时四川眉山的苏轼。当时东起函谷关西到大散关南到武关北到萧关,一抹烟山都是周的京畿地盘所在,秦代西边延伸到甘肃天水礼县,北边扩大到华亭平凉,号称一望无际八百里秦川。周代实行宗法制的分封,最初把自家的七叔六爸五毛六鬼不论好坏一律封到各地当官做诸侯,结果这些多不成器的“官N代”糟蹋行情把老先人文王武王打下的江山给败得一塌糊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坐大坐地分赃为各自利益打得不可开交,中央集权的一统天下大权旁落各自为阵没有了执行力,以致衰弱得让自家马夫的后代给灭亡了。秦人是从打工仔的畜牧家族向农业社会转变的发家史开始的,并非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据历史文献记载,秦人祖先当属中华共祖颛顼,因其世祖伯益父子参与大禹治水获得功名,商时因其子嗣忠心效力商王,家族地位在周人灭商中地位一落千丈,约在西周穆王时被作为殷纣残渣余孽从今山西中南部强令西迁甘肃东部罚作为周王室守卫西陲的贱民;其首领非子因“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周孝王征召养马得到“秦嬴”的称号,逐渐形成以非子为主和以非子的同父异母弟“成”为主的两个宗系;周厉王时非子曾孙秦仲和犬丘交战时身亡,秦庄公(秦仲的儿子)替父报仇击破西戎,周宣王将犬丘封地秦亭赐作封邑,秦人始得立国控制陇西,后获“岍邑”(陇县)逐渐向关中蚕食;秦襄公以“千渭之会”尝建城池,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给了秦人跻身诸侯参与勤王分赃的机会,从临时工获得体制内编制且得到了岐雍一带的名义土地(西周灭亡后关陇大地由戎狄所据),始得跻身诸侯,秦武公派兵驱戎并在杜、郑设县令使关中地区尽数归秦;经陇右约200年与当地戊人反复角力惨淡经营强居渭河平原;秦德公又迁都于雍城(凤翔)作为国都达300年之久。史上秦穆公灭梁、芮诸国国土东扩黄河以西,又兼并了西北诸多戎狄小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些都是在雍地完成的。春秋末至战国初,秦内争不断国运日蹇(jian),屡次被动挨打,丧失了河西大片土地,秦献公徙治栎阳试图振作随生东进中原之意,秦孝公任用商鞍变法奖励耕战编户齐民,推行县制迁都咸阳使秦国旧貌换了新颜,秦惠文王东拔陕县南吞巴蜀收复河西,秦昭襄王南拔楚郑北灭义渠,东亡周室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令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成为华夏强国;秦王赢政挟先王之余烈十年征战终扫平六国,建立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农业帝国,象雄浑的陕北民歌一样,也诞生了气冲霄汉的西北绝响大秦腔。在秦人在由殷纣余孽弱小家族而至强大帝国的过程中,宝鸡的凤翔、陇县、千阳、岐山、扶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陇西戎人畜牧文化的吸收融合,关中沃野农耕文化的强力注入,周原、镐京京畿元素的影响,特别是雍城城邑(都城)的近300年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强秦300年雍地都市的荣耀资源弱声宣扬,弄了一个北宋下放基层挂职锻炼3年的26岁年轻娃在那里显摆,看到河南、甘肃如火如荼的周秦发祥地品牌建设阵仗,着实令人扼腕叹息,恐为文化缺“硒”的症状。</p> <p class="ql-block">诗圣杜甫在凤翔</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把功能农业的概念引申到历史文化和文学领域,肥沃土地是种好庄稼吃好粮食的宝贵资源,深入生活吮吸社会低层丰美养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讲一个在成都草堂博物馆看到的故事:杜甫安史之乱后在颠沛流离飘忽不定中完成了他从一个天真幼稚的“信奉朝廷求官迷”向现实主义“为民呼号族”的转变,在扶风、岐山、凤翔的西府大地上遭遇了人生最大“滑铁卢”。天宝十一载(752)十一月,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让国家陷于动乱中,得知小儿饿死噩耗被二儿宗文指鼻臭骂的杜甫饱受生灵涂炭战乱之苦,携家带口跟随难民由西安东北约百里的奉先经白水向陕北鄜州(富县)羌村流亡,一路“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次年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在朔方武陵(宁夏灵武)继位改元至德,杜甫八月间得知新帝唐肃宗即位的信息,随安置家小于鄜州羌村,独自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欲出芦子关(横山县附近)投奔灵武途中为叛军俘获押解到长安。幸亏杜甫当时地位不高名气不大又注意隐避,未被叛军押解洛阳逼迫投降署以伪职或残酷杀害。至德二载(757年)夏,不做伪官罚作杂役的杜甫从长安外郭城西面的金光门潜出长安,一路提心吊胆昼伏夜行,与王维等人辗转咸阳、兴平、扶风、岐山穿越官军与叛军对峙的防线,叫花子般衣衫褴褛地来到肃宗东进临时设立的凤翔行在,热泪两行趴在凤翔土街上写下了十六行三十二句长诗《抒怀一首》,诗中“去年潼关破,妻子隔地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肃宗感其忠诚任命他为左拾遗(监察调研员),杜甫长安突围后在凤翔逗留月余,典籍中不是很多,但杜诗中著名的《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却是铁证。其一:“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茂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其二:“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其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著名诗作《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是在凤翔城东湖侧畔构思落墨。无奈返回长安不到两月,认真耿直倒霉透顶的杜甫就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获罪下狱,幸得张镐搭救方免一死;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文明办专干),残酷的现实把杜甫忠心报国奉献朝政的理想初心降到了冰点,从此再无朝廷重用的机遇。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759年华州和关中大旱,官场失意万念俱灰的杜甫离开华州,携家带口四走秦道前往秦州(今甘肃天水),760年经陇右道辗转陇南川北入蜀成都,在故交好友严武、高适、柏茂林等关照下有了草堂茅庐的安身之处,经历了8年相对安稳的蜗居时光,此后辗转梓州、阆州、夔州等地,770年冬天,失意失望失落潦倒凄惨的杜甫病逝于一只北上的小舟中。“半两黄铜半两金,拿到街上试人心。黄铜卖完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识真”。奔赴凤翔寻求报国之道的这段经历让杜甫对社会底层有了深刻理解,也对战火给关中农事的摧残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以凤翔为中心的社会和人民生活给了杜甫创作的蓬勃热情和精神食粮,这种 “由官转民”的情感定位让他激情创作了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和《悲陈陶》、《哀江头》、《羌村》、《北征》、《洗兵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等大量反映民间战乱疾苦的经典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页,把诗人文学创作推到史诗般最高峰的是西府凤翔“吃五谷杂粮唱民间百事”这段经历的浓烈底色,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经历炼狱之苦的诗圣杜甫两走凤翔四历秦道的苦难行途至今在凤翔乃至关中各县找不到丝毫痕迹。</p> <p class="ql-block">凤翔东湖的苏轼大理石造像</p> <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吃捧粉”成名的,从古到今粉丝成群结队,如同那凤翔东湖人造的的“徐公柳”“左公柳”,自然油头粉面形象高大。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时年26岁的苏轼通过科举,以大理寺评事职赴凤翔府签书判官挂职锻炼,这位初涉官场的苏大官人便是从凤翔这片黄土地,迈开了出仕走红的第一步。在凤翔任上,苏轼除了“签署一局,兼掌五曹文书”外,还负责“编木筏竹,东下河渭”供应皇家用木以及运粮造酒,他在凤翔挂职3年辅助太守作了扩修东湖、发展农业和造酒设务3件大事,由于后续官场发展势头和名气太大,故而后世给了他许多赞誉,按照从古到今的官场规矩,试想如果僭越太守自行其是,他个“苏青天”能当成才怪呢。</p> <p class="ql-block">东湖风情园南门牌楼</p> <p class="ql-block">小麦收割季节的周原田野</p> <p class="ql-block">  看着电视对优质农业经济的介绍,不由想起佛经上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阿弥陀佛”的禅语来,双手合十肃立眺望,那渭河的银带在北塬上飘飘起舞,昔日干旱的黄土地瞬息变成了富硒的鱼米之乡。官场上的人民——苏轼先生的大理石雕像在东湖的南岸熠熠闪光,诗坛上的群众——诗圣杜甫一改萎靡落败的落寞一派意气昂扬。上大学前后曾经在周原、慕仪塬上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的情景,与同窗好友在凤翔师范教书育人的画面忽然重叠在一起,在水波荡漾的稻花飘香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东湖的水面上洋溢着满满的勤劳朴实和热情诚恳,雍地的田野上弥漫着功能农业优质高效与平安健康,一切都在还原中华民族种地吃粮的传统本真,不用吃药拜神,不用玩命养生,在现代农业科技催动下精心耕种,整整三四年的深耕培植,不用任何外来的农药化肥和千奇百怪的添加剂,让雍水奔流,用渭水浇灌,籍农家施肥,在地道的西秦本土上播种、除草、松土、间苗、打叉、收获,让广袤的渭北土塬上虫鸣鸟啼、蛙戏鱼跃,稻花飘香;无人机在蓝天白云中飞舞盘旋,喷灌网在绿色海洋中天女散花,收割机在田间地头劲舞欢唱。从周原慕仪锦绣田园放眼眺望,广袤的北塬如同壶口瀑布奔腾浩荡和凤翔烟花五彩缤纷,“轰”滴一下猛爆出来一行太白山一样厚重的大字来,在那美丽的土塬上环绕: “周原雍地稻硒香,功能农业送安康;养生保健农家乐,吃药不如吃好粮!</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日草于凤翔西湖</p> <p class="ql-block">波光潋滟的风翔东湖</p> <p class="ql-block">  (本文个别图片选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p> <p class="ql-block">古城老街</p> <p class="ql-block">成熟的北塬功能农业小麦田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