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多年前,我曾与一位洋人朋友说,鲁迅的影响,主要在民间。对方便问,有哪些资料可以看看呢?我举出一些文人的日记、书信为例。他反驳道,那也是精英文人的词语,似乎看不到民间的色调。原因很是简单,我所举的例子,文字还过于学人化。</p> <p class="ql-block">这对我是一个刺激。这些年,我一直留意非学人化的思想表达,一批挣扎于苦境的青年关于鲁迅的文字,在只言片语间,都给我以快意,似乎可以支撑先前的看法。在有关鲁迅的网站上,都可以看到有趣的表述。这种趋势,现在慢慢扩大,正预示新的话语空间的形成。比如眼前的这本《私想鲁迅》,就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作者乃一名画家,调子是草根者流的样子,书的文字和图画带有野气。不同于以往的关于鲁迅的言说,这里没有学究腔,甚少作态,皆为心灵之语,且信马由缰,文章乃聊天体的一种。加之不凡的木刻插图,越发显得有魔性里的通灵之感。</p> <p class="ql-block">我对刘春杰先生的情况一无所知,看他笔下的功夫,以及连带的情思,却觉得是久违的朋友。作者描述鲁迅,不是吃鲁迅饭者的一种刻意,乃心灵的需要。文与画相互照应,都是最原始的感觉,有虎虎的生气。也仿佛野地里的花草,散着真的香气。作者行文俏皮、灵动,刻刀锐利而略带温婉。那些文字和图像,都很得鲁老夫子的妙意,又带有自己的苦心,一个孤独的行走者和远去的灵魂的对话,就这样有趣地展开了。</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私人的暗暗的猜想与顿悟,就不太在意既定的概念,拒绝先验理念的暗示,所关心的话题也多边边角角,似乎不愿意有表述的体系。刘春杰笔下的鲁迅,没有体系,才符合鲁迅的特质,散点透视里,精神往往暗合。大雾弥天之际,仍有丝丝亮意于斯,恰与鲁迅相互对照。但又不受其文本暗示,以虐待俗意为乐,遂多了苍凉之美。</p> <p class="ql-block">书中对鲁迅的称谓很有意思,随和而亲切,并不是一种精神的仰视。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一个老人对话,有时候不免越界,但都是趣味的流溢。想起学界对鲁迅的刻板的陈述,未尝不在疏离着研究对象,反不及此书这么有温度了。那些绘画都有深意,构图与线条是忤逆于传统的。不是颂圣一类的存在,而是从伪饰的世界回到混沌之中。灰蒙蒙的天地也有突奔的热流在,是生命对存在的一种冥想。全书分三章:一、他还不是鲁迅;二、他已经是鲁迅了;三、他已经不是鲁迅了。其间写家事、人事、文事,都一反旧俗,有幽默的意味。这让我想起王朔与王小波,决不正襟危坐,以戏谑之笔,写己身之苦乐,剥掉鲁迅身上的尘土,对本事、逸闻、传说一一道来,令人想起茶馆里的谈天,乐趣与真心具在,凡思和玄想共舞。率真者不鄙,言论的对错又何关焉?</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木刻甚有功夫,对风俗的刻画,与赵延年不同,和李桦那代人亦多有别,有表现主义的痕迹。那些刻痕有麦穗莱勒、亚力克舍夫的影子,但又完全中国化了。底色从20世纪30年代“一八艺社”那里来,适度的夸张里有幽微的苦意,可说是情思万种。泛意识形态的影子在此消失了,所说、所画,都是没有被污染过的初始的感受,乃一种豆棚闲话的余音,与读者的距离是近的。我尤其喜欢他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有时是幽默的闪耀,有时则是清寂心静的流露。这不妨谓之“苦仿”,即从原来的资料出发,颠覆流行的解释,以苦涩的心,仿照对象世界,且加进不安于固定的东西。比如那幅朱安的像,是从照片里转化过来的,却多了原作没有的忧戚,与那感伤的目光相遇,不禁心里一动。《成功的推手》对珂勒惠支《牺牲》的仿照,加进鲁迅的侧影,苦味似乎比原作更浓了。作者对鲁迅肖像的处理,有点鲁老夫子在《故事新编》中塑造古人的样子,并非原态的移植,乃夸张、变形的表现,一反模式化的写真,几乎篇篇有奇思,不重复,有忧戚,带温情,表愤怒,含笑容。复杂性和逆说都有。反雅之雅,反美之美,反爱之爱,就那么奇妙地展示在其间。</p> <p class="ql-block">林贤治过去写过一本书《人间鲁迅》,是一种底层体验的文本,乃边缘人的精神喷吐,至今让人感动。这一本《私想鲁迅》,多了林贤治没有的东西。谈吐简约,臧否人物毫不温吞,鲁迅何以被民间不断传播,都有所折射。中国的智者多在民间,他们述而不作,真意不被世间所明了。刘春杰以画笔写己身的生命感受,描述私人语境里的鲁迅,为“鲁迅学”所添的不仅是野性的思维,还有沉默的大多数的心史。我相信野性的力量大于华贵的诗情,这样的书,岂是几句赞美话可以解之?</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我的画室有两张案子:一个大的,用来画画;一个小的,用来写作。画画时,我脑子里时常会涌出些奇思妙想,马上放下画笔或刻刀,到小案子上迅速记下这些想法,以免它们稍纵即逝,等闲下来时再详写。所以每当有人问,你的作品是先有文还是先有图时,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有时先有文,有时先有图,不一定。</p> <p class="ql-block">聊天,我用话语表达所见所闻,亮出自己的观点;绘画,是我用画笔在纸上布上倾诉我的所见所思,并以此传达我个人的见解;写作,我用文字记录和表现生活,言说我的心声。如果它们之间有所不同,那就是绘画用线条、色彩造型,文章则是用字词句章造型,它们都可以表达我对生活的观察、记录以及我的看法。当画难达意时,我便用文字抒发感情,对这个纷繁的世界说上几句,站在我个人立场上。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画我写我思我说,故我乐。个中情趣,无以言表。</p> <p class="ql-block">边画、边刻、边想、边写;木刻、彩墨、油彩、随笔、杂文、小说,情之所至,不拘一格。画身边事画身边人,写身边事写身边人。即便写鲁迅先生,我也经常捎上当下,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幽默一下,因为鲁迅先生当年关注的人与事不时现身于我们今天的生活里。</p><p class="ql-block"> 没有生活,哪来艺术?没有艺术,何谈生活?何谈趣味?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我已经无法将它们分开。南下 8年时间,我就是这般模样劳动着,先后出版了 7本图文书,1本 25万字的长篇小说,1本关于我老师的传记。有人夸我用功、刻苦,我以为然。因为,如果我是农民,一定会日出而耕,早起晚归,多打粮食,热爱每一寸田地,它是我的本分。我乐意让写作与绘画交织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那么自然地从我的心底溢出,像溪水一样快乐地流淌于我生命的山谷里,这已然是我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朝花夕拾,俯拾即是,品评事实,告诫劝善,嬉笑 怒骂皆成文章。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我学虽勤,所得甚浅,恍然有悟,竟敢妄谈,一些胡言乱语可能会有些锋芒,如有得罪,无需原谅。</p> <p class="ql-block">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写文章时,对于人物的塑造、事物的描写,得益于绘画理论与技巧的经验。比如画画时,每个人物的造型,一定要拉开距离,使他们各具鲜明个性,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单调、枯燥、无味。我在小说中塑造人物,有意让他们各具形态,各有特色。甜美的画面让人喜欢,但它缺失震撼的力量,圆满的故事有时也很难反映生活的真实,因为生活本身并非十全十美。我绝不让故事情节都向圆满的结局发展,虽然我也希望主人公幸福如意,但仍会把故事情节引往另一个方向——生活正在把一些美好的东西毁灭,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纯真与善良……让它们真实地离去,尽管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 我的绘画当然也借了文学的光。当大多数画家摒弃美术创作中的文学性、故事性时,我饶有兴趣地加强作品里的文学性,努力增加作品的故事性、情节性。虽然远离前卫,倒也与他人拉开了距离。</p><p class="ql-block"> 图与文的结合创作让我自由行走在文学与绘画这两个世界里,我找到了一生的方向。这种别样的艺术手段使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会习惯性成为创作素材,无论喜与忧、成功与失败、获取与失落,所有这些都不再浪费。感谢生活,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感谢生活中的人们,为我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p><p class="ql-block"> 介入现实、阳光生活、干预生活、勇于歌唱、直面批评,与人性照面、与现实交谈,今悟此道,永生不变。我努力地耕耘,也常想着收获。</p> <p class="ql-block"> 《私想鲁迅》的创作让我再一次长久地阅读鲁迅、走近鲁迅。仅仅活了 56年的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不仅是文豪,还是中国木刻的导师,因他的扶持与倡导,木刻艺术得以重生。在他的生前身后,有关他的美术作品不计其数,其作品的木刻插图,包括刻画他的版画数以万计。然而近一个多世纪了,尚没有版画家用自己创作的木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他的一生,冥冥中这个任务似乎在等着我,我来了!</p><p class="ql-block"> 私下里我常常读他、琢磨他、画他、刻他、写他,其间多次被其他杂事耽搁,好在今天终于完成书稿。每每想到《私想鲁迅》将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书店,出现在各专业网站的书店,我由衷地欣慰。鲁迅先生也将随着我的私想,开始新的行程,去繁华京城的书店,也去偏远地方的小店。这就是书籍的力量,这就是传播的力量。只要地球爆炸的那个预言没有实现,书籍就会存于世间,一如只要人类存在,思想就会闪耀光芒一样。</p><p class="ql-block"> 感谢陈丹青先生的精彩序言。感谢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先生,我在书中的种种“设置”均被他一览无余。我将把他们的夸奖变成今后努力的方向。感谢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她在“乏味书屋”中“日理万书”,却对我的木刻创作提了许多建议;感谢朋友周群、谢宏军、南方、董宁文的指点;感谢出版人刘广汉先生一直以来对这本书创作的关注,并对我的部分观点予以劈头盖脸的指教,仅最近就“三顾画庐”,并慷慨出版此书。最后还要感谢所有读《私想鲁迅》的读者朋友。欢迎批评,也期盼表扬。</p> <p class="ql-block">孙郁:为著名鲁迅研究专家</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 原鲁迅博物馆馆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