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福建泉州市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跨海石桥,与广东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洛阳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全长约731米,宽约4.5米,主体桥墩为47孔,有45座石墩,桥体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桥面上铺着巨型条石,左右两翼设有望柱和扶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江是泉州仅次于晋江的第二大河流,洛阳桥的位置,古称万安渡,既是入海口,又是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建造洛阳桥之前,这里只能靠小船摆渡行人和货物。由于经常风潮交作,沉舟溺亡时有发生,商旅往来风险很大。</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建造,最初是在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至1048年。泉州人李宠组织民众,在洛阳江中修建石墩,搭建木板浮桥,供行人过往。但因风大浪急,浮桥经常被摧毁。</p> <p class="ql-block"> 建造浮桥遭遇了挫折,但泉州人并没有放弃。公元1053年,宋皇祐五年,当地人又尝试建造石桥。</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有王实、卢锡、许忠、义波等十五人,不辞辛苦,募集资金,合力建造万安渡石桥。终因水流湍急,桥墩无法安放,以及资金短缺等各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建成。</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桥建造无果的情况下,一位关键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北宋名臣蔡襄。</p><p class="ql-block"> 公元1055年春,到公元1059年秋,蔡襄两次出任泉州太守。他上任后,积极倡导集聚民力建桥,并与母亲卢氏带头捐资,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在他的带领和主持下,汇聚能工巧匠,集思广益,历经六年零八个月,终于将洛阳桥完美竣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落成后,天堑变通途,不仅保障了两岸百姓的安全通行,也促进了南北的经济发展。泉州人非常感念蔡襄的恩德,称太守之贤者,必以蔡公为首。百姓自筹资金为他建造了祠堂,世代颂扬这位为民造福的父母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没有游览洛阳桥之前,首先前往蔡公祠,祭拜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蔡公祠位于洛阳桥南侧桥南村,距离洛阳桥约有三百多米远,是洛阳桥的附属文物。</p> <p class="ql-block"> 蔡公祠四周是红色的围墙,院门的上方,刻有忠惠蔡公祠五个大字。蔡公祠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是泉州人为纪念蔡襄,自发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蔡公祠自落成以来,每个朝代都曾有过修缮和重建,共有十多次。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院子里,只见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亭里竖立着巨大的石碑。右侧为清康熙福建陆路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p> <p class="ql-block"> 左侧是清康熙年间进士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这两座碑亭,雄伟壮观,好似两个威武的将军,在守护着蔡公祠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 首进大门楣顶匾额上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八个字。两侧石柱有晚清大臣、两广总督黄宗汉之子,同治年间探花郎黄贻楫,于1875年题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p> <p class="ql-block"> 蔡襄祠坐北朝南,是一组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的闽南传统合院式建筑,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中轴对称,由山门、大殿、和后落建筑合围而成,建筑面积达900平方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祠内两侧建有碑廊,陈列着二十余方历朝历代的碑刻,大多是重修蔡公祠的记事碑文,还有颂扬蔡襄建桥功德以及为官时各种功迹的表述。</p> <p class="ql-block"> 仰望竖立在古祠两侧的碑刻,仿佛漫步在书法宝库里,也仿佛在历史的时空里遨游。历朝大修蔡公祠,都勒石为记,文人墨客也留下许多的墨宝。彰显了后人对蔡公的敬仰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这些碑刻是重要的史料,也是珍贵的文物,已经成为了蔡公祠的镇祠之宝。</p> <p class="ql-block"> 二进为正殿,亦称蔡襄祠堂,殿中央有蔡襄塑像。前文柱上的对联,是蔡襄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上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p> <p class="ql-block"> 在殿前竖立的两方碑刻,就是举世闻名的《万安桥记》。万安桥记是蔡襄自撰亲书,全文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了造桥的时间,桥体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入的人物等重要信息,分刻在两个石碑上,让人看了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 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蔡襄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字体端庄遒丽,碑文精练简明,镌刻精雕细琢,被誉为文、书、镌三绝。</p> <p class="ql-block"> 导游陆晓东是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脑海里知识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他在介绍三绝碑时,讲的非常精彩,赢得了全场旅友的高度赞扬。</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了蔡公祠,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平静,无不为蔡襄造福百姓的精神所感动,都在心里暗暗称赞这位宋代的廉官能吏。</p><p class="ql-block"> 当来到洛阳桥头时,眼前的景色,让人惊叹不已。开阔的视野,参天的古树,矗立在桥两侧的石塔,更是精彩绝伦,为这座古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在石塔的旁边,摆放着春字造型,并带有福字的红色大灯笼。灯笼象征着幸福与活力,也寓意着好运和光明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两位旅友身着鲜艳服装,俏立在春字灯笼的旁边,表达了人们追求龙年吉祥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是泉州北上福州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作为一座千年古桥,如今仍然飞虹横亘,屹立于洛阳江边,不仅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程,也为人们留下了一座可供瞻仰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桥面上的两座石塔,右侧五轮塔,左侧陀罗尼经幢塔,都是北宋时期建造。石塔形式多样,造型精美,共同的目的是镇风镇水,属于风水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 桥的两边各有一个石亭,里面伫立着一尊武士石像,线条简洁,栩栩如生,憨态的模样,仍显示出他的威肃。</p><p class="ql-block"> 石像满身的沧桑,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历史的沉淀。在九百多年的时光里,石像默默的守护在这里,履行着保护洛阳桥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洛阳桥时,正是初春季节,只见桥堤两侧的红树林,密密层层,郁郁葱葱。这些生长在江海滩涂上的灌木丛林,根系发达,相互交织缠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好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对保护桥堤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桥体扶栏的外侧,雕刻了保佑石桥平安的石狮,这是建筑艺术与文化融合的完美体现,也是具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和含义。</p> <p class="ql-block"> 一座圆锥形的奇特建筑,映入眼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走到跟前才知晓,这是镇风塔,高3.5米,上端刻有镇风塔三字,旁边有南无阿弥陀佛石刻,字迹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镇风塔始建于明代1607年,万历35年,现存为1935年重修。塔的作用是镇风,是否真能镇风不得而知,但却为古桥增添了韵味。</p> <p class="ql-block"> 江桥浑然一体的壮丽景观,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旅友高兴的连连挥手,心中充满了喜悦。他用灿烂而甜蜜的笑容,将快乐的时光定格,留下了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春风吹拂着江面,让人顿感惬意,转眼间,来到了桥的中间,这里有一座自然形成的小岛,名字叫中岛。</p><p class="ql-block"> 桥左边有一颗古榕树,很多游客在树下乘凉小憩,远处的高楼大厦赫然入目。古老的桥梁与现代的建筑,交相辉映,则显示出一种独特的风景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古榕树的下面,有一座月光菩萨残塔,塔上端全部毁掉,余下四面雕有精美的曼舞神像。从残缺不全的模样里,仍能看出它的精致和华丽。</p> <p class="ql-block"> 在中岛的西侧,建有甘雨亭,里面立有一个石碑,刻有西川甘雨四个大字。亭子古朴典雅,与旁边的大榕树相得益彰。坐在亭里休闲的市民,在享受着岁月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甘雨亭始建于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是为了纪念为民祷雨的泉州知府方克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 石亭上方的匾额上,有明崇祯午年,晋江令姚孙杰重建此亭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 在甘雨亭的旁边,有一栋红砖建筑,是海内第一桥展览馆。洛阳桥很长,关于它的故事更长,只有走进展览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解了洛阳桥的前世今生,再行走在古桥上,才</span>会让人回味无穷,真正体会到洛阳桥的古韵和历史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 走进展览馆屋内,正面陈列着清道光年间,郡守沈汝瀚所书:“海内第一桥”匾额,旁边还有狻猊扶栏、望柱等出水文物。</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的墙外,竖立着蔡襄自撰亲书的《万安桥记》碑刻,还有自宋代以来,各朝代进行修缮的史实记载,这些都是洛阳桥历史的重要佐证。</p><p class="ql-block"> 我们站在碑刻的面前,都为洛阳桥蕴含的历史文化所震撼,一座古老的桥梁,不仅承载了劳动人民的勤奋与智慧,更是泉州人不畏艰险、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在桥身左侧的岸边上,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立下的洛阳桥文保碑。1988年,洛阳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这个位置,是拍照留念的最佳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岸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刻着万安桥三个大字,字体工整大方,格外的引人注目。这里是游人的青睐之处,风景秀丽,古韵十足。人与景色交融在一起,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建成后,古人为什么题刻的是万安桥,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其实,万安桥才是这座桥的真正名字。</p><p class="ql-block"> 唐初战乱时期,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争,从洛阳迁移到泉州,他们怀念家乡,将与洛水相似的河流,称为洛阳江。万安桥建成后,又把万安桥改称为洛阳桥,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久而久之,万安桥就变成了洛阳桥,这就是洛阳桥名字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 这些残缺不全或字迹模糊的碑刻,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中间这块“晋邑令尹邓公爱民父母”碑,是明弘治十五年,百姓为晋江知县邓怡立的功德碑。</p><p class="ql-block"> 右面的碑刻,是清康熙二十三年,提督万正色重修洛阳桥的记载。万正色是泉州籍的一员骁将,曾在平定三藩时立下大功。</p> <p class="ql-block"> 在中岛的西南方向,有一处摩崖石刻,上面有万古安澜四个大字。这是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明万历年间进士,著名的书法家,户部尚书李待问所题,取渡江平安之意。</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在此合影留念,祝福洛阳桥千年永固,华夏万古安澜。</p> <p class="ql-block"> 万安桥题刻,据说是宋代刘泽所书。刘泽何许人也,经多方查询也无从知晓。</p><p class="ql-block"> 但是,万安桥三个大字,笔法精湛,功力深厚,端庄大气,俊逸秀美,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让这位书法绘画专家,也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 古时的万安渡口,海潮汹涌,江宽浪急,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建桥,非常的艰难。 </p><p class="ql-block"> 泉州人为开辟海洋商贸之路,加强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联系。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的研究探索,终于建成国内第一座跨海大桥,谱写了向海而生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伟大之处,是泉州人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不仅独创了筏形基础建筑技术,领先世界八百多年。而且,还把生物学与建筑学相结合,发明了牡蛎固基法,开创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先河。运用浮运架梁技术,更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为后世建桥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世界桥梁建筑做出了贡献。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曾称赞洛阳桥为古代桥梁中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 这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更能让人直观的看到,桥体左侧的石墩,面向大海呈尖形,这是为了减轻潮水的冲击。桥墩的下面,是投放大量石块堆聚而成的矮石堤。在石堤稳定的情况下,用条石横竖排列修筑桥墩,这就是筏形基础。即便有潮浪冲击,也能稳如泰山。</p><p class="ql-block"> 这种造桥技术,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欧洲人十九世纪才开始使用。</p> <p class="ql-block"> 桥下石墩的表面,是一层层白花花的物体,这是海水里附石而生的牡蛎。待潮水完全退却以后,在裸露的桥基上,会呈现密密麻麻的牡蛎。它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粘合力,把石墩紧紧的包裹固定,这就是古人发明的牡蛎固基法,被首次运用到桥梁建筑上,堪称为完美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上铺设的花岗岩条石,呈纵向排布,最长的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量十余吨。</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没有起重设备情况下,造桥工匠们把采好的石材,放置到船上,在涨潮时,将石材运送到两个桥墩之间,用牵引设备固定好位置,退潮时石材稳妥的落在石墩上。这种巧妙的利用自然之力,达到安放石材目的,就是浮运架梁技术,凸显了劳动人民的精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关于修建洛阳桥,当地还流传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蔡襄母亲家住泉州惠安县,后来嫁到莆田仙游县。她在怀孕期间,有一次在万安渡乘船过江,船行至江中时,突然狂风大作,危机四起。蔡母当时许下愿望,如果生下的是儿子,将来一定在洛阳江上修建一座桥,以利两岸百姓的通行。许愿刚刚结束,江面顿时风平浪静,危机瞬间解除。</p><p class="ql-block"> 蔡襄长大以后,不负母亲的期望,二十岁考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之路,后官至端明殿大学士,成为了北宋名臣。</p> <p class="ql-block"> 蔡襄在京城做官,却不忘母亲的承诺。有一次在陪皇上逛御花园时,他提前让太监在树叶上,用蜂蜜写了蔡端蔡端,回府作官八个字,蚂蚁都去吃蜂蜜,就出现了蚂蚁显字奇观,皇上看到很好奇,就随口念出了这八个字。站在旁边的蔡襄,立刻跪下谢恩,当时皇上既不承认也不应允,他就长跪不起,并向皇上如实秉报了母亲的诺言,让皇上深受感动,两次派他任泉州太守。</p><p class="ql-block"> 蔡襄上任后,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共同参与桥梁建设,群策群力,解决建筑中的技术难题,终于成功建成洛阳桥,留下了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 月光菩萨塔,位于桥的北端,经过岁月的摧残,显得格外的苍老。只见塔盘基座和宝顶,都已斑驳不堪。在塔身的南北两面,刻有佛教偈语,东面为梵文。</p><p class="ql-block"> 月光菩萨塔,建于北宋嘉祐四年,是古代泉州地区高超的石构建筑,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 月光菩萨的头像,在四方形塔身的西面,上面刻有月光菩萨巳亥岁造八个字。尤其是巳亥岁造四个字,最为珍贵,据此可以知道,石桥建造的时间是1059年,这是洛阳桥上非常罕见,也是唯一的纪年文物。</p> <p class="ql-block"> 当年洛阳桥建成时,有45个石墩,500个桥栏,28个石狮,9座石亭7座塔。如今,桥墩几乎完整保存,桥栏与石狮基本无一原物,石亭仅剩5亭,十分可惜。</p><p class="ql-block"> 所幸的是,7塔全部保存下来,加之明代修建的镇风塔,共计8座,使洛阳桥不仅美观耐看,也更有时代感。</p> <p class="ql-block"> 手扶石栏伫立桥上,内心是难以言表的深沉和激荡。想象洛阳桥落成时的热闹场景,官员弹冠相庆,百姓奔走相告。桥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两岸的人民,终于摆脱了无桥难行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洛阳桥,功能已经在弱化,但其精湛的建桥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岁月的沧桑里,大放异彩,让后人永世难忘。</p> <p class="ql-block"> 建造洛阳桥,共耗费1400万两白银,全部由民间和商贾募集。这个数字在当时是惊人的,占朝廷全年赋税收入的一半左右,可谓是耗资巨大,相当于今天的40亿人民币。</p><p class="ql-block"> 修建洛阳桥,是由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筑的大型工程杰作。就连泉州太守蔡襄,也变卖了祖上的160亩良田,捐资筑桥,可见其决心和勇气。如今的洛阳桥,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了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 走到桥北头,有一个小广场,矗立着高达12米的蔡襄雕像,这是洛阳桥的标志性建筑。蔡襄一生为官多地,政绩显著,被百姓世代所传颂。</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赞其:“间归于闽,有政在人。治泉期间,修筑万安桥,为其最大功绩”。南宋理学家朱熹赞扬:“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之”。宋仁宗也曾亲书“君谟”两字,以表敬重。在北宋历史上,蔡襄是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p> <p class="ql-block"> 雕像的下方,是蔡襄的生平简介。洛阳桥建成时,蔡襄时年47岁。公元1067年,其因病逝世,享年56岁。他一生为官认真,从政谨慎,努力为人民造福,其功绩与洛阳桥同在,千古流芳。</p> <p class="ql-block"> 在桥北的临街处,有一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昭惠庙,今天香火仍然旺盛,它是祭祀海神通远王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当年修建洛阳桥时,蔡襄曾在这里设立建桥指挥部,每天坐镇于此,调度人力和资金,监督桥梁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在建桥的过程中,昭惠庙发挥了很大作用,也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了洛阳桥世界文化遗产文物链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从桥北返回桥南时,看到一对母子携手同行,回眸两个人的背影,使我想起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创作的 </p><p class="ql-block"> 《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p><p class="ql-block"> 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p><p class="ql-block"> 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p><p class="ql-block"> 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p><p class="ql-block"> 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p><p class="ql-block"> 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p><p class="ql-block"> 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p><p class="ql-block"> 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p> <p class="ql-block"> 一座洛阳桥,承载了远去的历史和岁月,也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付出。这种大型的建桥工程,在北宋时期,堪比今天的港澳珠大桥。它的建成,既为山川增秀,江河生辉,也为泉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尽管从洛阳桥上勿勿而过,还是能感受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从桥南走到桥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桥梁,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留传千古的人物和故事,总是让人思恋怀念,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欢迎您的光临,您的点赞留言或关注,就是对我的最大鼓励和支持,再次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