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为是《道德经》的精髓,懂得无为,基本读懂了《道德经》。但对无为的误解、曲解也不少,无为定会委屈,读者也会误入歧途。无为到底是什么?老子为何把它举得高高?</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望文生意,把无为等同于不为。时髦点说就是躺平,认为它背弃了努力、奋斗与追求。如果这样理解,《道德经》也不会传到今天,凡是没有正能量的东西都没有生命力。《道德经》是观察自然、社会而得出的经验总结,道破圣人之治的奥秘。圣人之治的一个奥秘就是无为。如果是躺平,岂不最懒的人就成了圣人。这与“天行健,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严重背离。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是没有读过《道德经》。无为也是为的一种方式,而且是种积极的方式,也是《道德经》所推崇的方式。老子把为分为两种:无为与有为。尚无为,弃有为,老子的旗帜很鲜明。</p> <p class="ql-block"> 从字面上理解则应举有为啥无为才对。那还是在《道德经》中去找答案吧。无论有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为。书中多次强调圣人要“为而不恃”,圣人要“为”,为之有功圣人不处,圣人无为也;又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上之有为就是妄为,是无为的反义词,因上有为之多,民愈难治。无论圣人的无为,还是上之有为,皆为也。可见无为绝非躺平,更非消极。</p><p class="ql-block"> “无为”就是无私之为,是符合自然、社会发展规律之为,是合道之为。是为在关键、为在根本、为在人心、为在天下思归处;为在利民、为在利国、为在利未来。故为不在多,而在于少,在于有效。故“圣人无为而无不为”,为在刀刃上,为在道上,为在心坎上,所以“无不为”,且圣人“为而不争”,“功成身退”。我想无为一定是简单的,利国利民即可;我想无为一定是少为,为在根本即可;我想无为一定受欢迎,合道定合民意;我想无为一定能成,天时地利人和皆备。</p> <p class="ql-block"> 从“无为”与“有为”之别中,观无为。无为就是“为无为”,非“为有为”。无为乃公,有为乃私;无为乃朴,有为乃智;无为低调,有为大张旗鼓;无为治本,有为医末,定会忙又盲;无为则民服,有为责则民不服………无为就是以“百姓心为心”,生之,长之,育之。以“百姓为雏狗”,不害民,不扰民,不媚民,不强加于民。有为则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我为原则,大胆妄为,甚至打着旗号,光明正大行伤天害理、劳命伤财之事,民不堪其扰、嗤之以鼻,则何服?有为越多,后患越多,害民愈深,不如不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句话值得每个人去揣摩、领悟与铭记,特别是口口声声说为民服务的人要时刻警醒。</p> <p class="ql-block"> 孔子讲有、强、入世;老子关注“无”、弱、柔与无为;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知其不可而为之,落得如丧家之犬也乐此不疲;老子则要骑牛出关,退出江湖,退出人们的视线,奉行“智者不言”,相信大音希声,留下《道德经》五千言,也是尹喜所迫,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儒家是正面论证,道家是反面论证。正面反面都是事物的一体两面,用心一也。可能老子看到当时太多的积极有为,为非作歹,祸国殃民,有人主动跟从,有人稀里糊涂地跟从,以为“为”总比躺平好。因此而提出无为,在为之前要想一想、冷静冷静,为了谁?有必要吗?纵观我们周围,又有多少是有为?又有多少是老百姓欢迎的?又有多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果让我排序首先是无为,然后是不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式的有为,是遭人唾弃的。无为是积极的,无为需要激情与拼搏,无为也需要“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无为也需要周密的计划。无为是直面问题,直面困难,直面根本。为在该为之时,为在该为之事,为在“为之于未有”,为在干净利落,不留祸患,不留麻烦,不留遗憾,天下人之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