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高中同班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1981年5月17日,我在宜阳二中(韩城高中)毕业时拍摄的全班同学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排:1张润朋、2刘韵霞、3杜淑贞、4白会鸟、5常随如、6卫润平、7阿.、8李淑惠、9卫智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排:学校领导和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排:1常振民、2杜玉良、3乔作现、4蒋春涛、5王志刚、6宋新房、7周焕安、8韩金果、9霍汉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排:1宋静远、2亢书兴、3郭友法、4冯献志、5张修芳、6王喜斌、7刘富争、8白仝林、9亢电召、10尹延伟、11聂智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排:1裴温良、2史智文、3王孟欢、4史栓子、5杜建设、6乔孝伟、7卢兴栓、8冯占功、9郭刚岁、10史建伟、1 1常治奇、12艾江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排:1张盈朝、2裴宗杰、3田振东、4张殿卿、5乔留民、6王占仓、7苏敬平、8陈少杰、9赵建合、10石照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毕业照片上全班同学共51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二、高中生活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是我们毕业后建的校门,现已被新大门取代。宜阳二中也早已搬迁至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些天,一位初中也是高中的同班同学,通过微信给我发了一张我们高中毕业时的全班同学毕业合影照片,并标注了每个同学的名字,还写了一篇全班同学两年同窗共读、共同学习、生活的趣闻乐事。这张高中毕业照片,虽然很珍贵,但是在我这里早已无影无踪了。因为我搬家了好多次,再加上粗心大意就找不到了。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这张照片,不由自主地引起了我对高中生活进行全面回忆、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的想法和念头。高中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迈过去了是一道门,迈不过去则是一道坎。我的高中生活尤其特殊,特殊到我不愿回首和提及。其中的心酸经历和经验教训令人刻骨铭心、没齿不忘,甚至悔恨不已。对于该退未退而又即将退休的我来说,再不回忆恐怕很多细节就难以回忆了。因此,不再犹豫,对个人的高中生活来一次全面回顾总结,后来者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即使学不到什么经验,只要能引以为戒吸取一点教训,也是一种安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宜阳县韩城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毕业照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回又一回。心中始终存有两个疑问:一是同时入班的几个同学为何在毕业照片上找不到? 二是照片上有几个同学为何印象不深?后来几经周折才搞明白,除了一个同学毕业前参军之外,还有几个同学陆续转入其他学校。因此,记忆中的几个同班同学在毕业照片上找不到。也有几个同学是从外校陆续转入到我们班,到了高二又从宜阳二中其他几个普通班里,挑选了几个成绩突出的学生补充到这个班里,共同备战迎接高考。因此,有几个同学感觉印象不深,总感觉不是同班同学一样。总之,这个班在两年时间内,有十几个学生转进或转出,最后才有了毕业时51人的合影照。其实最开始这个班只有45人(三乡1 1人,韩城、高村、石村各1 1人左右),只是当时对班里一些学生转入与转出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有些细节也可能是逐渐淡忘了。遗憾的是至今毕业43年了,还有38个同学毕业后就一直没见过面,甚至个别同学至今仍然杳无音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图是俺村古时的东寨门,至今风韵犹存,仿佛在诉说着饱经风霜的时光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生于1963年10月3日,出生在三乡镇古村村。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村里读书,我们班总共40个学生,在村里历年来的班级中是人数最多的一个班。最后包括我在内仅有三个学生考上了大学,也是在村里初中毕业后考上大学最多的一个班级。1979年我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高中重点班。当年县重点班在三乡镇共录取1 1名学生,我是其中之一。按说这个成绩相当不错,我也为此沾沾自喜,看到了考大学的希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人生前途。1978年全县首次录取四个高中重点班设在宜阳一中,这也是1 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首届。1979年全县在韩城、高村、三乡、石村四个宜阳县境内最西部的乡镇,共录取45人组成一个高中重点班,即我所在的这个班,设在宜阳二中即韩城高中,在全县其它乡镇又录取四个高中重点班设在宜阳一中。这种特殊安排仅此一个班,也仅此一届,绝无仅有。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在宜阳一中就读的机会,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遗憾。当然,能在宜阳二中就读也是一种宝贵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照片上的任课老师也不全,除了校领导外,只有语文老师马绍卿,也是我们的班主任,数学老师常汉卿,体育老师张成汉参加了合影。感谢老师们的辛勤栽培!当年我们班被高考录取的应届毕业生大约十余人。当年我们班高考成绩最好的是张盈朝同学,他一举夺得全县理科状元。这不仅是宜阳二中的荣誉,更是我们这个班级的荣誉。宋静远同学被西安交大录取,成为全班最好的学府;史建伟同学被合肥炮校录取,现正师级,至今成为全班最高职务级别。当年没通过高考预选及没考上大学的同学,又经过多年复习,大约30个同学被各大院校录取。毕业后没有复习考学的同学有的很快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有的到部队继续深造。总之,他们都是当年四个乡镇的尖子生,也是一代人才精英。后来大部分同学都在宜阳县城、洛阳市、义马、渑池、三门峡市等家乡附近地区工作,在各个行业发挥着积极骨干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乡镇是诗人李贺的故乡,右边是李贺的白色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上高中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交通也不方便。来自三乡、高村、石村三个乡镇的同学离学校都在20里以外,每两周回家一次,每次都是步行,而且还得背小米、白面、玉米面等交到伙房换取饭票。当时往返几十里的山路已是累得够呛,如果再背上几十斤的学习生活用品,简直是苦不堪言。条件好的同学经常吃白馍、吃炒莴瓜菜、萝卜、白菜等蔬菜。条件差的同学主要以玉米面馍为主,再喝点稀饭。偶尔能吃口其他同学带来的芥菜叶或芥菜丝等咸莱都会是一种意外享受。当时的生活条件是能吃饱,但吃不好。玉米面馒头可以多吃,但是白面馒头就得省着吃,蔬菜、水果之类的都是奢侈品,真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如有才人编写的顺口留一样:五O六O老前辈,当年都在生产队,吃过苦受过累,交过公粮纳过税……。我们这一届同学正好都是六零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两年的高中生活中,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王孟欢同学到校外玩,然后就跑到他父亲看守的苹果园里。其实王孟欢家就在秦王寨村,村子就在校院西围墙外,苹果园也离学校很近。进到苹果园以后,与他父亲打了个招呼,我俩就蹲到苹果园内一堆红橙橙的苹果旁开始吃苹果。不知道是肚子太饿,还是苹果美味太诱人,我一口气吃了十三个,直到吃不动了才悻悻地离开园子返回学校。晚上,半夜醒来肚子撑得难受,我悄悄起来到宿舍外边转悠了半夜方才好转。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有生一来第一次尽情地吃饱水果,十三个苹果也创造了个人吃苹果纪录,至今无法超越。所有的美好回忆都是同学之间情真意笃的具体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和同班同学的交往中,最有缘分、也是最让我难以言表的一件事是1984年我和张盈朝同学,竟然在宜阳一中复习班再次相遇并再次同窗共读。这一年他应该是已经完成了大三的学业,该上大四了。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又回到宜阳一中复习了。他坐第一排,我坐在他身后第二排,我俩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其实在宜阳二中的那两年高中生活中,张盈朝全班第一名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是神一般的存在,始终无人撼动,也无人超越。因为他不住校,所以,那时我俩接触交流很少。他给我的印象是每天只知道起早贪黑地学习,学习成绩是那么的优秀,老师们都经常表扬他,他就是我心中的学习偶像。现在我们终于又一次同班同学,他的学习成绩已经今非昔比,有好多问题还得向我请教,真是百感交集。那年冬天我俩在校外找了一间宿舍同房住宿,披星戴月并夜以继日地苦读,相互关照,相互勉励。1985年我两携手奔赴不同的大学。后来惊悉张盈朝英年早逝,不禁扼腕叹息。当年全县理科状元的命运并不像他的学习成绩一样让人惊羡。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那个先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在两年的高中生活中,我坚持最好的一件事是打篮球,也是我唯一的业余爱好,只要有空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奔向蓝球场。那时我也爱打乒乓球,只是没有球台和球拍,条件不具备。真是玩球丧志,业余时间从未认真复习功课,即使课堂上也没有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作业也是匆匆完成即可,甚至有时还会照抄其他同学的作业。总之,我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忘记了上学的初心和使命,一直陶醉在全县高中重点班的虚幻之中,直至两年大好光阴虚度一空。也正因为我对人生开了玩笑,人生也同样给我开了玩笑一样,我的人生轨迹才绕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感觉这两年高中生活是青春年华的浪费,也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亵渎。临近高考了才猛然醒悟,该读的书没有读,该用的功没有用,一切都为时已晚,后悔莫及。好则我此时后悔还来得及,但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毕业后再后悔已是拾石头打天的空叹了。甚至还有许多人就这样稀里糊涂高中毕业了,也从未后悔。我后悔的是同时入班的同学,两年后有的同学满面春风地去上大学了,我为啥平时不知道努力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图是1981年在天安门广场华灯下,正在复习高考内容的学子们,他们坚信书里有黄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年的高中生活稍纵即逝,还没来得及回味,就给了当头一闷棍。从1981开始高考预选,也就是说从我们高中毕业开始高考预选,只有被预选上的学生,才能参加高考。当时因为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各乡镇都办有高中,甚至有些村也办有高中,再加上社会适龄青年都可报考,报考人数多,印卷、改卷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工,不能保证高考质量,因此实行高考预选。高考预选虽然早就被取消了,没经过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害苦害惨了不少人。高考预选基本上是把三分之二的报考者筛选掉而不能参加高考。当年我们这个班大约30人通过预选,还有20人左右没有预选上。要知道我们这个班并不是一个普通班,而是全县的重点班,预选上仅占百分之六十。我当年也没有预选上,也因此失去了高考的机会。高考预选落选后,我回到家里压力山大,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感觉愧对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辜负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当我真正离开校园的时候,方才感觉学习的珍贵。除了深刻反思失利的原因之外,仍然日夜耕读,期待有一天能叩开高考之门。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幸亏我真的还有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强者自省,弱者自困。 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什么说教,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什么苦口,而是磨难。高考预选失利的痛苦,就像南墙和磨难一样让我撞得头破血流、痛不欲生。从此,我把别人用来吃面包的时间都挤出来,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埋头苦读。这就是两年高中生活之后才悟出来的深痛教训和深刻改变。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好则,我没有被现实击败,也没有被现实击倒,也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只是在等待重新学习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高中插班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高自有登山路,水深自有摆渡人。1981年秋季开学,我又背起行囊再一次踏进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宜阳二中校园。我没有进入复习班,而是直接插入一个高二新班开始上课,也可以说是我在高二留了一级。我之所以说我高中毕业后,后悔还来得及,我是幸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是家庭的大力支持;二是个人的强烈愿望;三是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这个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就是在我高中刚毕业,我一个堂叔常念保,就刚好从县城里的一个学校调到宜阳二中任教并担任高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我就没有给任何人打招呼,就毫不费力地直接插入他这个班里重新上课。我庆幸自己终于还有机会继续追逐梦想,我庆幸在学习的道路上还有亲人的及时帮扶和关照。面对陌生的同学我心无旁骛,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学习搞上去。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直到随班上到高三毕业。1981年到1983年,这两年我不仅在班里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时时、事事、处处在班级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但在我心里很清楚,这一切在高考面前都是浮云。事实证明,1983年高三毕业我仍然没有通过高考预选。高考预选的残酷性不言而喻,但不能击倒我的根本原因,是我坚信它是公平、公正的。没有达不到,只有做不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考虐我千百遍,我对高考如初恋。数年来我都没能通过高考预选这一关,但我并未放弃。我能考上全县高中重点班,就说明我是足够聪明的,还有潜力可挖。不是我笨,而是方法不对;不是大学难考,而是功夫没下到。有时我也挺为自己的执着所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四、宜阳二中复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1983年秋天,我再一次背起行囊走进了爱恨交加、不离不弃的宜阳二中校园,这一次我直接进入了高考复习班。与来自白杨、张午、三乡、石村、高村、韩城等乡镇的莘莘学子们一起为共同的梦想奋斗。这一年我终于通过了高考预选,最终我以394分的高考成绩落榜而告终,离当年河南省理科高考录取分数线还有很大差 距。虽然没有迈过高考录取分数线,但是多年来首次参加高考也是一种进步。但接下来的路我有点迷茫了,不知出路在何方,因为这几年我已经精疲力尽了。每天起早贪黑,该下的劲都下了,该用的功都用了,该读的书都读了,该吃的苦都已经吃了。我知道考大学很难,但不知道如此之难!马云说过,今天很惨若,明天更惨苦,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在我心里我只知道今天很惨苦,明天更惨苦,能不能挺过来看到后天的太阳,其实我也不知道。但是,在我的心中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宜阳一中复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书山雄心报家国,游学海壮志写春秋。1984年8月份的一天,我最后一次背起行囊,怀揣我堂叔常念保亲手写的一封介绍信,离开了多年来辛勤耕读的宜阳二中,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宜阳一中。把介绍信交给那位一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后,他说按今年高考分数395分以上的已经录取了两个复习班了,各60人,你是394分只差一分需要等等再说。随后我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才允许进入一个复习班复习。进入复习班后,我的心立刻变得拔凉拔凉的,甚至从头发稍一直凉到脚趾甲盖上。因为,我所在的复习班来自全县各乡镇总共72人,第一排桌子直顶老师的讲课桌,最后一排的学生后背直接挨着墙。我的心之所以凉,是因为我知道我的成绩在全班只能排在60名之后,考大学几乎无望。怎么办?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水滴石穿一滴不可弃滞。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人生的苦。高考几乎是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唯一途径和机会。进入复习班后,我暗自提醒自己,这可是宜阳一中啊,我感觉这或许就是最后一搏了。我先为自已设定了一个学习目标,那就是高考要考进班级前10名,否则高考还会无望。尽管这个目标难度很大,但已经是没有任何退路了,这或许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同学们都在废寝忘食地学习,因此,要想超越他们就必须在学习方法上找捷径,在学习效果上下功夫,即在相同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时间乘以效率才等于效果。在提高学习效率上我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即上课时不睡觉、不开小拆,要全神贯注地用心听、用心记;上自习课时要先安排好学习内容并迅速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避免慢不经心地浪费学习时间;每天中午在课桌上爬睡半个小时,到下午上课时腾出一个小时时间专攻化学(当年化学高考得86分);下课时间要注意活动身体,充分保证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和精力旺盛。接下来就是要雷打不动地每天坚决贯彻实施学习计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是1985年高考前夕,三乡镇的几名在宜阳一中复习班的同学合影留念,左二就是我。我已经记不起拍过这张照片了,也想不起好几个同学的印象和名字了。但家乡莘莘学子们渴望改变命运的目光,是那么的质朴和坚毅。欣闻他们也都跨进了大学校门并事业有成,甚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在两个月后的摸底考试中,我名列全班第35名,虽然离高考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不仅给予了充分的信心,而且也说明学习方法对头,学习效果明显。到年底期终考试我排班级第十五名,到高考我以495分名列全班第五名,比去年 394分多101分,有幸被焦作矿业学院(今河南理工大学)录取。至此,经过六年艰苦的高中生活,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虽然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是也值得谢天谢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是河南理工大学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高山之巅,方见江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当我踏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时,仿佛一夜之间从地狱走进了天堂,仿佛一夜之间"立地成佛",仿佛一夜之间沧海变桑田,人生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从这一刻起,仿佛从前吃的一切苦都是值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6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