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地是我们立足之处,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可能。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倾听大地的声音,将历史的时间体系纳入地理空间,依循山河地理,把历史上的那些事汇聚在《大地中国》,昨天下午,在扬州讲坛有幸聆听韩教授大地之声,是为记。</p> <p class="ql-block"> 韩教授由扬州是有历史有文化地方引入“第一次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主题。</p><p class="ql-block">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人类科学技术的每次巨大飞跃都可以被视为一次浪潮,每次新的浪潮都冲击着前一次浪潮的文明,并建立起与其相应的经济类型,从而决定社会面貌。具体来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即从原始采集渔猎过渡到农业和畜牧业。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其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以及大公司,工厂组织的原则应用于一切机构,生产与消费分裂,中央集权化等。</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革命时期,世界上很多地方出现了采集、渔猎(利用型经济)向农业(生产型经济)的转变,按照美国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的说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第一次浪潮。</p><p class="ql-block"> 利用型渔猎方式,肉食类,生产型碳水化合物,需要投入多,回报只是粮食。</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有从利用型经济到生产型经济的转变呢?</p><p class="ql-block"> 这里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贝廷杰提出的人口压力说,例如五口之家,采集渔猎需要100平方公里,而农业只需30亩(0.0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采集渔猎不足养活人口,世界人口增长,必须采取生产型经济,才能养活更多人。</p><p class="ql-block"> 二是气候变化说,气候变冷导致可采集量的减少。 一万年气温变低动植物资源变少,必须采取新的生产方式。</p><p class="ql-block"> 三是竞争宴享说,农业可以生产出比采集更新奇的产物,有利于部落竞争吸引外来人口。</p><p class="ql-block"> 三种学说互有补充,改变社会,由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p> <p class="ql-block"> 农业是文明的起源,世界农业最早驯化地有三处:西亚北非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一万多年前将野生小麦、大麦、扁豆、豌豆、葡萄、橄榄等成功地驯化为农作物;中国的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带,分别驯化了谷子、黍子、大豆、水稻等;美洲墨西哥南部与南美安第斯山区,则驯化了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辣椒等。</p><p class="ql-block"> 三大农业起源地之外,印度驯化了棉花,没有完成粮食驯化,东南亚驯化了芋头等块茎类作物。不过,大概是因为欧洲腹地的自然环境太好了,那里的人通过采集、渔猎即可满足需求,农业文明没有在欧洲腹地起源。</p><p class="ql-block"> 竺可桢文明起源说,干旱的大河流域,环境比较恶劣,两河流域常出现大旱,而欧洲终年绿色,文明却没有在欧州起源。五世纪,日耳曼人是德国人祖先,被称为野蛮人,为什么野蛮落后?</p><p class="ql-block"> 原来,优良环境,采集有丰富资源,不用劳动生产,干旱就不同了,环境压力,人口增长,必须生产,农业产生,制作工具,兴修水利……</p><p class="ql-block"> 早期欧洲文明慢了一两千年,资源过于丰富了,通过气候图对比说明干旱沙漠地带环境压力变为动力……</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农作物驯化地,是世界文明重要发源地。大约九千年前后,中国南北方各自形成独立的农业区,北方属于以谷子、黍子为主的旱作农业区,南方则形成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区。</p><p class="ql-block"> 在河北省距武安城17公里,发现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在挖渠过程中发现二百多个粮窖,其窖藏食物为谷子和黍子。且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驯化的谷子、黍子的年代与其他遗址中发现的相比最久远。这一发现不仅将中国旱地粮食作物的驯化时间推到距今一万年前后,而且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工栽培粟、黍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吴越争霸越闹旱灾,还吴国粮食,蒸了稻子,变大,历史上没有记载,是粟?谷子历史早期分布广?</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南方是水乡泽国,并不干旱,一万年前湖泊沼泽,同样构成生存压力,迫使古人驯服野生稻。</p><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为研究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纠正了我国裁培水稻是从印度阿萨姆传递过来的传统说法,有力地证明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长江中游当今世界,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食用稻米为生。水稻的起源一直争论不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学术界始终认为中国水稻是从境外传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方才确定了中国水稻起源地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9000~7500年的湖北宜昌城背溪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这两处遗址都有稻谷遗存。20世纪90年代,在距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1000米处,发现距今8000年的人工栽培水稻。2004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1.8万年~1.4万年的人工栽培稻,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从此,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共同认定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植物传奇》的作者告诉我们,如今世界上占总人口60%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是在中国起源来自于中国大地上驯化的粮食作物还有粟(小米)、黍(黄米)、大豆……可见,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最大的礼物,中国也在第一次浪潮中拥有主角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舞台主角,韩教授由此结论,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地理空间足迹。就军事地理而言从战略着眼与从战事着眼思考点会有差异,战略是服从国家或政治集团既定的政治目标,全面规划、部署、运用以军事为基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所有力量的谋略,谋略的核心是政治,军事仅是其中的主要手段。战略视角下的军事,乃至于军事地理具有宏观性,局部战争仅是大战</p><p class="ql-block">略中的一个环节。</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大战略,政治、军事、地理与战略相关,宏观为十字形,自西向东,自南向北:</p><p class="ql-block"> 周人克商、秦始皇统一天下、楚汉之争、北周灭北齐乃至于隋王朝的建立,这一系列王朝的更迭,均属于来自西部的政治集团取代东部政治集团的历史大事件。胜者来向均为一致的自西向东之外,且胜者一方几乎都是曾经的弱者。</p><p class="ql-block"> 什么样地理赢得天下?</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之人魏禧读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叙中有“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立本者必审天下之势,而起事常不择地”。清人曾国藩一自古行军之道不一,而进兵必有根本之地,筹饷必有责成之人。故言谋江南者必以上游为根本,谋西域者必以关内为根本』</p><p class="ql-block"> 《史记》所记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p><p class="ql-block">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认为“一支军队出战,不论是进攻敌人的军队或战区,还是到本国的边境设防,都必须依赖这个地方,必须同这个地方保持联系,因为它是军队存在的条件。军队人数越多,对它依赖的程度就越深,范围就越大。”这就是作战基地。清人曾国藩说:“自古行军之道不一,而进兵必有根本之地,筹饷必有责成之人。故言谋江南者必以上游为根本,谋西域者必以关内为根本”。 </p><p class="ql-block"> 阿古柏入侵新疆,左宗棠关中地区备战,关中平原南北西,东为河,八百里秦川山地河流,冷兵器时代四塞根本之地。</p><p class="ql-block"> 《战争论》中还提到另一个问题,即地形与战事的关系,“地区和地貌同军队的给养是有关系的,它同军事行动本身也有十分密切而永久的关系,它对战斗过程本身,以及对战斗的准备和运用,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地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战术范围,但其结果则表现在战略范围。”</p><p class="ql-block"> 界定了地理位置之后,韩教授为了活跃气氛,就给我们讲了发生在函谷关的故事,让我们更有亲切感。古代的智者之所以要在这里花费心思,是因为这里是一个重要关卡,咽喉要道。</p><p class="ql-block"> 刘邦进入关中,而项羽却衣锦还乡,回到楚地,楚汉之争,刘邦赢了。</p><p class="ql-block">谋士建议定都关中,与洛阳与荥阳对比,金城千里自保,军事角度;天府之国自存,天子之府库,刘邦最终定都汉长安城。</p><p class="ql-block"> 苏秦到秦国游说惠文王,秦王刚杀商鞅对苏秦不感兴趣,两年后苏秦回家乡受冷落,他勤奋读书,读打仗书和地理书,后到到赵国邯郸合纵抗秦,秦人紧张。</p><p class="ql-block"> 此时张仪到秦连横,联合齐和楚,以利益为核心,如冷战时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p><p class="ql-block"> 合纵松散,六国内部争斗,代理人战争,谋土为个人利益。《战国策》善于比喻,两只野兽厮杀,遇到老虎,打不过,逃走了,而长平之战赵国伤筋动骨,后来却攻打燕国,反遭惨败!</p><p class="ql-block"> 秦国唐雎不辱使命,到赵都邯郸,</p><p class="ql-block">散五千两黄金给那些谋士,六国谋士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范雎建议秦王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攻打三晋,统一进程加快,后攻齐楚,最终秦人完成了天下统一。贾谊的《过秦论》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开篇直指地理,而雍州之地正是关中。在秦统一的大战略中,地理不只是山在哪儿,水在哪儿,而几乎成为决定统一进程的关键因素。关中拥有绝佳的地理优势,古人以为:一是“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的地形,二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物产。纵览天下,在地形与物产方面,同时具备自保与自足双重优势的,非关中莫属。这就是“根本之地”。秦统一天下,关中的地理基础与人的谋略共同成就了这一千古伟业。</p> <p class="ql-block"> 淮河流域的历史地理地位</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推动战争从西向东与从北向南的初始动力,虽然均是政治,但北方人口向南的流动也发挥出重大作用。 </p><p class="ql-block"> 史前淮河流域青莲岗和大汶口文化,西部是仰韶和龙山文化,淮夷与西部不同,保持独立性……</p><p class="ql-block"> 我国东部大平原,没有鲜明分水岭,淮河是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属自然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人群立足的基础,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淮河流域得以在相当长时段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与空间的完整性。</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边缘性的地位基本成型。北方黄河流域历代都是整个国家的政治重心,长江下游平原地带则具有经济重心的地位,淮河流域处于南北地区之交,介于政治与经济重心之间,不仅边缘性越来越突出,而且对于江、河两大区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不南不北的地域特征,南北交战时期淮河流域则是双方的共同战场,以黄河、长江流域各自为中心的地区,不仅在地理上构成两大区域,政治上也往往成为两大集团,每当南北政治集团分裂时,交战地自然在淮河流域这一不南不北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孙吴与曹魏以江为界,孙吴未经营淮河流域,曹魏邓艾却在此屯田驻守,最终魏胜而吴亡。而东晋南朝乃至于五代十国时期吴,均拥有淮地,因此得以长久与北方政权抗衡。而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五代十国时期杨行密与朱全忠淸口之役,这些以少胜多的战例,获胜关键也在于控制了淮河的关要地带。</p><p class="ql-block"> 淝水之战发生在淮河流域,东晋打败前秦,获得淮河流域,后来宋齐梁陈</p><p class="ql-block">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p><p class="ql-block">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又分为北周和北齐,581年,北周灭北齐后建隋朝,58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北而南</span>灭陈,说明淮河流域非常重要,是决定南北之争的战略地带!</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国军八十多万,我方有五六十万,在碾庄、双堆集和陈官庄三次大战,我方赢,后渡江南下,关键在淮河流域……</p> <p class="ql-block"> 后由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回到扬州话题。</p><p class="ql-block"> 扬州位于万里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生命线的交汇点上,一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早在一万年前,曾经是长江的入海口,到了秦汉时期,长江泥沙增多堆积形成了河口沙坝,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到了晋代,长江口向东延伸,泥沙不断淤积,形成了露出水面的“沙渚”,形状如“瓜”字,瓜洲之名因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到唐代开伊娄河,经济重心转到瓜洲,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到明清时期,扬州因盐业再次崛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后韩教授还与</span>台下听众提问与交流互动,和蔼亲切,声音如大吕洪钟,浑厚有力,对大地充满深情,讲起历史地理来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令人感叹,也让我们清晰了解“所有的历史人物必有其地理舞台,所有地理因素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这片广袤丰盈的大地,更深入理解悠久的中国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