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说:“<b>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b>”此混成之物是指所有的物质存在,包括能够观察到和体验到的各种明物质和实物,以及各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暗物质和场物质。亦即《老子》第十四章说:“<b>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b>”,以提出一之形(一尺)明确定量表述的几何学<b>公理:“宇宙只有一个”</b>,作为宇宙物理学理论思惟的逻辑起点或初始论题(命题),否则不可进行确定性的讨论和诘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说:“现在对科学的最大的挑战, 已不仅是那些已知的物质。因为在我们知道的物质之外,还有暗物质、暗能量。所以,我们要立足新的基础科学前沿,一定要将小的与大的联系起来,这个方法可称为‘<b>整体统一</b>’。我认为,‘整体统一’的科学方法,应该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方法。”<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BF3PzvMAj2Y-_JGzODpMA"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5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b>公理“宇宙只有一个”</b>,用图甲-a₅中的实者(1尺)表整个宇宙,并开始定量刻画宇宙整体的运动,则得图甲-a₆及图甲-a₇;根据图甲-a₇,则得图甲-a₈以及图甲-a₉。把图甲-a₉刻画的宇宙绝对运动的整个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则可表示为图甲-a₁₀;图甲-a₁₀亦可表示为图甲-a₁₁。此即宇宙整体运动的三过程循环无限态。亦即根据<b>公理“宇宙只有一个”</b>,将图1-a₉中的实者(宇宙之形)迭代图1-a₇中的实者以刻画宇宙运动,则得图1-a₈以及图1-a₉,如此循环,称为宇宙整体运动(绝对运动)的三过程循环无限态,记作“一二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述“一二一”三过程循环无限态的原型为图甲′,即:以图甲-a₁₀中的1/3实线段循环节叠合到1/3虚线段上形成闭环,则还原成一个实线段(表示整个宇宙)在虚空闭环路径上循环进动的量度几何模型(图甲′),该大循环过程具有向上的和向下的分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妨将整个宇宙称为太极[一],循环使用阳爻和阴爻刻画宇宙整体绝对运动所历经的{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或{一二三亖五六七八一}其第九步周而复始循环无限进动的整个过程,则可构造得八卦数码符号。同理可构造得六十四卦数码符号。</p> <ul><li>▲宇宙整体绝对运动大循环周期或时间的无限可分性的刻画——时间的量子化方法(量度时间或周期的单位是整个宇宙,宇宙只有一个,运动是宇宙的存在形式)。</li><li>▲甲骨文【合11720】将九步循环无限态“一二三亖五六七八一”最后的“一”用一笔勾销线条划除记为“九”表示循环运动,即表示度量单位[一](代表宇宙整体)在虚空闭环路线上循环每运行至第8步程的后继者为周而复始的一步。“九”字的一笔勾销线条与“二”的上横画之间特意刻画了一条指示性连线,表示第九步复归于一循环延步。“日”字的本义是用外框强调提示其中的[一]代表循环运行的宇宙,外框本身也表示循环路径(可以看出有一小段搭接,表示终而复始)。</li></u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前面所述的图甲同理,可推导出宇宙整体绝对运动三过程循环的任一分枝过程皆三阶段发展的形数结合几何学形式表现(图乙之于图丙),即宇宙整体绝对运动七步程循环无限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图丙 宇宙大循环的任一分枝过程皆三阶段发展的形数结合几何学形式的原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70093849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甲骨文·王步易日|宇宙大一统数学物理体系的起源</b></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远古文明时期,中国的圣人发明了“<b>王步易日</b>”及其“王涉归”(周而复始)和“王延步”(循环无限)的方法,定量刻画宇宙整体在虚空中循环无限运动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规律,即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规律(今称为“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或“绝对运动的规律”),并作甲骨文“昔”字以记之:</p> <ul><li>①“昔”字的“日”部即“王步易日”的“日”,其本义是用外框强调提示其中的[一]代表循环往复运行的宇宙,即《说文解字注》记载的“<b>[一]:惟初大极,道立于一。</b>”惟,思也,思惟;大极者,宇宙也,记作“大一”即甲骨文“王”字。运动是宇宙的存在形式。故以“王步易日”(即王步易[一])的形式来刻画宇宙整体运动。</li></ul> <ul><li>② 甲骨文“王”的“大一”字形,象一个张开双臂的人迈步,其一足迈进的距离记作[一](1尺),表示宇宙是一个量度(运动)的单位,可以看作是定量刻画物质及其运动的“度规”(量度规则)的起源;“王”的“天下一”字形则象该量度规则通过人的感性经验到达于大脑理性思惟。</li></ul> <ul><li>③“昔”字的几条折线表示宇宙循环运行的过程或周期,重复的折线表示循环,折线的每一节段可用数码符号来标记,如十进位制数码、八卦数码和六十四卦数码,以及干支符号等。循环标记形如 ╲╱╲╱╲╱ 的折线,则得循环无限数列N = {1, 2, 1, 2, 1, 2, 1, ……}或N={1, 2, 3, 4, 5, 6, 1, ……}。N的序数n=1, 2, 3, 4, 5, 6, 7, ……。最简单和最基本的循环无限态是“一二一”(即“1/3,2/3,1/3”),其每第二步的后继者周而复始(复归于一)循环无限记数,称为宇宙整体运动(——绝对运动)的三过程循环无限态,亦即《史记·高帝纪》中记载的“<b>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b>”。</li></ul><p class="ql-block">上述的甲骨文“昔”就是《易·说卦》记载的<b>“昔者,圣人之作,易也”</b>,它是刻画宇宙整体运动的时空量度几何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易·系辞》中说:“<b>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b>”“昔”字中的几条折线(喻虚空河道或天道循环)和代表宇宙万物(如品物流形)的大[一],可以看作是从折叠个别实物线段(如蓍草茎)的<b>实践</b>得来的,它们通过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惟的几何形式。“<b>道立于一</b>”,就是说,刻画宇宙运动的量度几何模型或理论(谓之道)建立在具体操作(揲蓍变易或运动)个别实物线段(谓之器)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公羊传》中说:“<b>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b>”古文“正”从一足(其迈进的距离为量度单位[一]);甲骨文“正”的字形为上下结构的“口止”,表示“王”(大[一])步易迈足行进在“口”字形的闭环路线上,并用迈足次数标记王步易[一]的过程(周期)。正月即一月,象代表宇宙物质系统的“大一”在“D”字形路线上循环量度运动,故言王正月为大一统也。</p> <p class="ql-block">▲【花东424】刻辞:“己 一二一”。“己”字的三横画释为“大一”(王)步易的“一二一”这三步,“己”字的二短竖画释为交替左右足循环步易。</p> <ul><li><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甲骨文【花东194】①“用一”表示宇宙整体运动的时空量度几何模型。“一”表示完备的宇宙全体集合象图甲-a₄中的AD。②“用”的三竖画(象河川或道路)之间的空白代表宇宙运行的场所——虚空;其中的短横画象图甲-a₄中的CD,长横画象BC被中竖画分成两段,共三段横画表示宇宙整体在虚空中绝对运动的过程,构成“右左右”三步程循环无限态(如图甲-a₉)。③ 整片龟甲只有“用一”刻辞,表示这是宇宙数理逻辑推演的初始命题或公理:“宇宙只有一个”。</span></li></ul> <ul><li><span style="font-size:15px;">▲甲骨文【花东24】①“告”字上部的“牛”代表宇宙万事万物。“告”字下部的“口”代表虚空闭环路线,以刻画宇宙在虚空中绝对运动的过程或周期。“牛”的竖画下端所指的一横画表示宇宙循环运行终而复始的一步迭代(此迭代也可记作“二告”,表示终始二步迭合)。②“一二一”表示宇宙整体运动三过程循环无限态,两个“一”靠近但离“二”较远,意在表述宇宙往来循环周而复始的运动形式。</span></li></ul>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甲骨文【合7226】右侧刻辞释读为“王循若 一二三”,左侧刻辞释读为“不若 一二(二告)一”。因为“一二一”为“三步程循环无限态”,表示王步易日的每二步的后继者皆复归于一循环无限延步,等价于循环无限数列N={1,2,1,2,1,2,1,···},N的序数n=1,2,3,4,5,6,7,···即《玉篇》“循,次序也”;故言王步易的序数若“一二三···”,不若“一二一”循环无限记数(所得为N)。相当于说时间不可逆转。</span></p><ul><li><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字典》载:“</span><b style="font-size:18px;">循,</b><span style="font-size:18px;">【说文】行顺也。【玉篇】循,次序也。又【韵会】循环,谓旋绕往来。【史记·高帝纪】</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三</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三步归一循环延步]</span><b style="font-size:18px;">,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b><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span><b style="font-size:18px;">易,</b><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注】易者,揲蓍变易之数,可占者也。”</span></li></ul> <p class="ql-block">▲【合13282正】“易日”“不其易日”描述动者(量度单位)与不动者(量度路径)的关系。左侧“不其易日”释为:量度单位[一]不变(不易),量度记录“一二三亖五六”为序数,每个数字皆表示一步。右下的“易日”指量度单位[一]是运动者,故划除数列“一二三亖五六一”第7步的“一”记为“十”表示这一步周而复始。</p> <p class="ql-block">▲【丙189】(《殷墟文字丙编考释》第一八九号甲骨文拓片)正面数字的几何物理意义释读:将七步循环无限态“一二三亖五六一”最后的“一”划除记为“十”,意在诠释度量单位[一](代表宇宙整体)在虚空闭环路线上循环运动至第七步程为周而复始的一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子》第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7519/answer/348391859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诺贝尔奖为什么不颁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a></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p55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发现,在人类的认识史中,理论思维最基本的数学形式逻辑有两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以单纯思辨(而非实践经验认知)的数和点为第一性来推导出线段,构成西方传统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数学形式逻辑系统(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以实践经验认知的实物线段为第一性来定义物质的几何学线段及线上的数和点,构成中国传统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数学形式逻辑系统(在物质的几何学中),又称为科学的辩证逻辑系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毛泽东《矛盾论》指出:“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代圣人创立的“易”或“道”属于上述的第②种形式逻辑,即科学的形式逻辑。其核心理念,首先是甲骨文记载的“大一统”宇宙观,以及根据“王步易日”的经验知识定量刻画宇宙整体运动的数学方法论;进而是根据可经验认知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几何物理方法,深入探索和求解宇宙内部的各种运动和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子・秋水》中说的:“<b>夫精,小之微也</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量子也]</span><b>,垺,大之殷也</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场形态的量子宇宙也]</span><b>。故异变,此势之有也。</b>”此“势”即是宇宙内部物质的量子数或自然数的基数。《辞海》:“<b>基数</b>——表示事物个数的数。……在集合论中,基数又称‘势’,是集合论中元素个数概念的推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势”,又见于《庄子·徐无鬼》:“<b>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b>”不能无为也,即“无为而无不为”也,亦即“有为”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就推导得整个宇宙内部物质量子化耗散过程最终的混沌(无序)状态(图1-a₁₂及其展开的图1-a₁₃,即图2-a₁,亦即图ψ₁)及其过程转变为凝聚有序的极其敏感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图2-a₂,亦即量子引力激发态的图ψ₂),也就是推导得宇宙中一切物理过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图2,亦即图ψ₁转变为图ψ₂)。这就是《庄子·天地》中说的:“<b>万物职职</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职,记微也,纤微必识是谓职]</span><b>,皆从无为殖</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我们观察到的微观物质过程皆从无为产生,即一切物质过程的最小作用量原理]</span><b>。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求解]</span><b>得无为哉!</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6615359/answer/3442190080"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中国数学的公理化道路,跟西方传统数学以欧几里得几何学为代表的公理化道路,是不一样的。</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17466122/answer/3173321289"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征服了那些反对者并使他们顿悟,它的成功是因为它的那些反对者最终逝去而心向新理论的新生代最终成长起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