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小说一读二悟

铁肩担道义

<p class="ql-block">   我看小说没啥门道,就是一读二悟。读小说是播种,悟小说是收获。</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会写小说的人,一般会读小说,是“看门道”;不会读小说的人,一般不会写小说,是“看热闹”,这有点像还没学会走路就想飞一样。</p><p class="ql-block"> 如果立志写小说,就要下功夫去读小说,读名篇小说。读多了,读懂了,就会触类旁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就算不想写小说,只想“看热闹”,也要学会读小说,花了时间金钱,总要读出点什么味道来,饱一下精神胃口也好嘛。如果仅仅是“看热闹”,还不如看些八卦搞笑文章短视频之类笑一笑十年少,或者干脆好好睡一觉,养足精气神来得实在些。</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说也牛逼不到哪里去,因为我爱写小说,所以我就爱读小说。读多了,我就有那么一点读小说的“门道”,其实也谈不上是真正的门道,是我读小说的一点体会而已,概括起来才六个字——读小说、悟小说。</p><p class="ql-block"> 先说“读小说”。</p><p class="ql-block"> 我读小说分为两个层次:粗读、细读。</p><p class="ql-block"> 粗读,就是粗略地读,浏览一遍。我粗读是从小说的题目开始读的。小说的题目很直白,没一点含义,或者超过10个字我基本上就不读正文了。我为什么不读正文?我的想法是连题目都写不好,能写好正文么?我没见过题目10个字以上的名篇名著,中国有太多的文字可以选择搭配绝妙使用。我所写的小说,没有一篇题目是超过10个字的,2个字、4个字的题目超过90%。这和中国的外交用语、新闻用词一样,“字越少,事越大大”。读题目时我就开始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会有什么故事和含义?作者会怎么围绕题目来写?力求做到看题目“一叶”就“知秋”——全文的大概。如我今年4月获得美篇精选的小说题目《脑医医脑》,是简单明了又有含义的,而且顺读倒读都读得通,意思还不变。</p><p class="ql-block"> 接着读开头。读开头能吸引我往下看当然好,但不是吸引我往下看的唯一,我读小说开头两三百个字,如果是平铺直叙也没关系,如果语句不通,语意不明,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乱放,我就不往下读了,再去小说结尾读一下,如果结尾平淡无奇,甚至作者来一通议论,我就不读全文了,换一篇来读。如果从题目到开头都觉得可读下去,我就会读完全文。读完全文觉得有意思,有味道,就会进入一个层次——细读。</p><p class="ql-block"> 我细读小说就是细细地读,认真地读,精准地读,那细读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一是细读小说人物性格形象的塑造刻画。小说有主要人物即主人公,也有次要人物。我重点读主人公,读怎么刻画主人公形象。</p><p class="ql-block"> 首先确定主人公的身份、职业、年龄、男女、文化程度这些主人公的硬件,为什么要这样确定呢?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鬼打什么卦,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是我考量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依据之一,如果作者刻画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诸如小人说大人的话,小学文化说大学文化的话,农民说工人的话,平民说当官的话,牛头不对马嘴,这个主人公别说形象了,根本就不真实。</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读人物形象刻画是不是鲜明,因为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诠释的,是小说的核心,所以也就是我读小说最看中的“门道”。我读小说必须看到作者如何去刻画塑造主人公形象,看这个主人公有无性格特征,他或她是否与众不同,是独有的“这一个”,即是典型形象,还是脸谱化的形象?他或她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如何?我会认真看作者是怎么去写的,如果只是框架式的、介绍性的写写,我就认为人物形象模糊不鲜明,像人的影子,人物站立不起来,刻画人物形象就不算成功。刻画人物形象不成功,整篇小说也就不成功了。那么怎样才算刻画成功呢?我认为刻画人物形象成功,必须要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心理活动等,尤其是言行举止的细节描写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言行举止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就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读者自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同水过鸭背溜走了,这样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p><p class="ql-block"> 二是细读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小说的情节结构安排,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题和增加可读性服务的。1500字以下的小小说我主张要安排悬念,让读者读后感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是为什么?微小说字数少,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刻画人物、描写环境,就要巧妙安排情节,让人读完叹服无巧不成书,很过瘾,还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叫回味无穷。当然短篇小说也可以这样安排情节结构,也可以用散文式结构,不管用什么结构,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小说主题服务的,情节结构不能为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小说主题服务,只能是摆“花架子”而已,不可取。</p><p class="ql-block"> 三是细读小说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小说主题服务的。比如描写上甘岭惨烈战斗的典型环境,就能把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高大形象突出出来了;在防空洞里滴水就是生命的典型环境描写,就能把志愿军战士团结互助、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战友活下去的精神风貌突出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如果我读不到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就感觉如同喝白开水一样喝之无味,不喝罢了。还有的小说环境描写,既不典型,又游离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小说主题之外,尽管描写了一大堆风景场景,在我看来全是废话,不读也罢。</p><p class="ql-block"> 四是细读小说的语言。我读小说的语言,主要是看是否简炼精准?是否生动形象?是否有特色?是否通俗易懂而又富含哲理、深意?是文学语言还是议论文语言?如果哆哆嗦嗦,又长又涩,用词不准不生动不形象,语句不通顺,病句一大堆,该略的不略,该详的不详,我就不读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悟小说”。</p><p class="ql-block"> 悟小说对于我来说,“读”是基础,是看“热闹”,“悟”是升华,是看“门道”。</p><p class="ql-block"> “悟”什么呢?悟作者文字背后的东西即含义,这是作者的“留白”。尤其是小小说,作者会“留白”的,让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不留白,让读者一览无余,就不是小小说了,是讲故事或者是记叙文、评论文。有的初学写作者还深怕读者读不懂,在小说结尾来几句议论,或批评或赞美,让人顿有画蛇添足之感。作者要相信读者,读者是很聪明的,会结合自己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p><p class="ql-block"> 我“悟”小说,最主要是悟小说的主题,也就是弄明白小说的思想性。凡是文章、文学作品都要有其中心思想或主题,反映什么?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希望什么?盼望什么?批判什么?揭露什么?是很鲜明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小说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比如《白毛女》的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就深刻地揭露批判了旧社会的丑恶,热情歌颂赞美新社会的美好伟大。再比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的中心思想是:焦裕禄“心中只有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所以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当我读小说之后,就要“悟”出小说的主题是反映什么?赞扬什么?揭露什么?等等,如果悟了半天悟不出小说主题是什么,或者悟出小说的主题无深度无力度,不咋的,我就读别的小说去了,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读者读小说能悟出小说的主题,就是“看门道”了,可称得上会读小说了,达不到“悟”的层次,我认为还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如此看来,我对读小说、写小说的认知是:读小说停留在“看热闹”的层次,那所写的小说也就停留在让读者“看热闹”的层次;读小说能准确悟出小说的主题达到“看门道”的层次,那所写的小说就会提升到让读者“看门道”的层次。</p><p class="ql-block"> 当然,我读小说可悟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选取题材,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结构安排、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都是有得来“悟”的,我只不过有所轻重取舍罢了,一篇小说一读一得,一悟一得也就不错了,如一读多得,一悟多得,那就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智商情商文化都低,人笨没办法,就用“多边”的笨办法: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边读边悟,边悟边改,求得笨鸟先飞。</p><p class="ql-block"> 说了一大堆的口水话,纯属个人之见,业余之见,管窥之见,不成体统,难免错误多多,还望多多赐教,十分感谢,十分感谢!</p><p class="ql-block"> (2024.6.1.于柳州)</p><p class="ql-block">图: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