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条路通向我的故乡,也通向我内心的最深处。然而这条路已有许多年未曾走过,但只要想起这条路心中便充满无尽的温暖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一个叫韩湖的村子里,吖吖学语时爸爸就挑着柳筐一头放着东西,一头坐着我,去奶奶家或去赶集(奶奶家就住在集上)就从这条路来来回回地走。等我长大一点了,我就坐在爸爸的肩头上从这条路上来回走过。再后来有了架车,我便坐在架车上爸爸拉着我从这条路上走过。虽然这是条土路,尤其下雨过后会变得坑坑洼洼,还有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车辙沟,就是这样的一条路不仅留下爸爸的无数的脚印,还留有满满的父爱。</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爸妈比较忙,我便被送到集上奶奶家住并在那儿读书。一到周未就想回到村子里,大概是二年级左右,周未我就独自沿着这条路走回村里(集上离村里太约有八九里路的样子)可那时并不觉得很远,因为那里有我日思夜想的爸爸妈妈。一路上蹦蹦跳跳,也不觉得孤单也不觉得累。看着路边农田里忙着的人们,那时一年四季地里都有许多忙碌的身影(锄草、栽稻、割麦、种地),听着风吹杨树上的声音,听着树上的鸟叫蝉鸣,采着路边的野花、追着身边飞过的蝴蝶,心情很是惬意。记忆最深的是,风把枯朽的杨树枝吹断下来,我一边走一边捡,捡了一大捆想着拖回家给妈妈烧饭用。还有一次是午收季节路上掉了好多麦子,我边走边拾,拾了一大捆累得满头大汗使劲往家里拖,刚走到村头被检查人员没收了(那时是公有制时期,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拾到麦子呀,豆子呀都是要交公的),满心欢喜变得很沮丧。但每次回去只要看到路上掉的麦子或稻子我还是会捡,因为老师告诉我们要“颗粒归仓”。童年这条路不仅留下我的脚印,还留下了诸多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八九岁时,我们家从乡下搬到集上,我们坐着马车(马拉的一种木制的大车)从这条上走过。虽然搬到集上住,但在乡下还有地,秋收午收两季我们依然要回去干活。只是变成了早出晚归,收下的粮食就用架车往家拉(包产到户后收的粮食已归自己所有)。这条路洒下了我们的汗水,见证了我们辛劳!这样持续两三年,地给了大姨家种了,我们就不在去那儿了,至此这条路便很少再走。后来偶尔去大姨家都是骑自行车去的,虽然时间快了很多,但心里似乎缺少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前两天去村委会办事,再次走这条路,这次是开车过去的,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想想小时候需要跑半天,可那时并不觉得慢,也不觉累。路边依然有杨树,应该是后栽的,不是很高大。农田依然在,正好是夏收季,收割机,打捆机在田里忙个不停,很难再看到满地忙碌的身影了。路也不是曾经的土路了,应该是响应了村村通公路的号召,这条路变成宽宽笔直的柏油路。</p><p class="ql-block"> 这条路让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