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

三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戒</b></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 QQ出现时,需要注册一个昵称,俗称网名,以便不用真名隐藏身份与网友们匿名交流,开展社群式社交。没有真名实姓,说话聊天或者交流些什么私密的内容,就没有什么顾虑。我本无意扩展陌生人社交圈,更不想匿名来点啥刺激的,所以一直没有注册QQ号。在美篇也这样,虽然没像有些老师那样直接注明拒微拒聊之类,但实际上一般不用私信聊天,我觉得用阅、赞、评交流就好。以至于美篇第一次评卓越社区贡献者50佳时,我被评上了,小助手给我发消息填表,我没理他,所以就没有收到奖杯,后来看到别的作者晒图才知道错过了首届奖杯的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大家都用QQ了,工作上也都用QQ群发消息,传递文件,加上无纸化办公的推广,不用不行了,这才在2009年注册,QQ号已经是十位数的了,看到了无数千奇百怪的网名,也没有特意的思考,就毫不犹豫的用上了三戒这个网名。后来微信兴起,一如既往的使用,美篇也是这样注册的。但有个别App注册时,三戒已经被人抢注了,确实需要用,就尽可能的在三戒后面加数字,可用可不用的,基本上不去注册使用。所以我手机上的界面比较清洁,只有寥寥数个应用,但早已被大多数人抛弃的QQ还一直使用,也很奇怪,微信啥的密码一直记不住,需要时就用验证登陆的方式,但多年前设置的QQ密码一直牢记在心。已经20多年过去了,我办理过的第一张银行卡早已换卡换号,但原始卡号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座机时代,单位唯一能打长途的电话在我桌子上,谁要来打长途,看到别人翻着那个时代人人都有的小电话号码本甚至拿着厚厚一本名片夹艰难寻找客户或合作单位的电话号码,我随口一问你给谁打电话,报出来后,只要是公司常用的业务往来电话,我都能随口报出,不用翻号码本。现在不行了,亲人的电话号码都基本记不住,许是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懒的记!翻手机是常见的解决途径。</p> <p class="ql-block">  用了三戒这个网名,自然少不了好奇者询问其意,大抵是好奇的问戒啥?跟二师兄有没有啥关系?是戒烟戒酒还有啥?一般情况下,我都是一笑而过,毕竟大多数人也不是为了要个答案啊。</p><p class="ql-block"> 也有真问的,那就真答。真感兴趣的其实不多,我也就浅答:节欲节劳节饮食,三节也叫三戒。听者一笑,以为了解,鲜有继续深问者。 </p><p class="ql-block"> 也有深入交流的,我就详细的解释一下。我首先看到三戒的说法是跟曾国藩有关的:曾国藩少年得志,28岁时高中进士任京官,不免有些年少轻狂。入职翰林院后工作比较清闲收入还高,加上家底殷实无后顾之忧,所以就整日里和朋友嬉闹玩乐,聊女人,围观刑场,终日把酒欢歌,不思进取,其乐洋洋。</p><p class="ql-block"> 自觉已经光宗耀祖之际,曾国藩不忘孝敬父亲,接其到京城小住。家教甚严的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执意要离京回家。并修书一封,劝告儿子要痛改前非、戒掉毛病、正己修身,书信中提出了节欲、节劳、节饮食,言之三节,也被称为三戒。</p> <p class="ql-block">  接父亲家书曾国藩幡然悔悟,日记曰: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曰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也。</p><p class="ql-block"> 从此给自己定下三条戒律:戒多言、戒忿怒、戒忮求。并且身体力行,终成当世大儒,理学宗师,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连伟人也评价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p><p class="ql-block"> 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书,三戒真言,就能让曾国藩翻然悔悟,伟大的其实他这个人,一般人接受的教育何止千言万语,但只有曾国藩做到了,这一点就足见其不凡之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圣人。</span></p><p class="ql-block"> 我并没有所谓当官要学曾国藩的意图,没那天资也没有那志向,更学不来。纯属学到了字面,做不到实质的那种。只是觉得用作网名还不错就一直用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于丹网红的那个时期,算是对论语有了更多的了解,方知《论语•季氏》有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原来老夫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三戒的说法。不管现在我们对于丹如何评价,但当时,我看她的讲坛,确实对学习理解孔孟老子的学说注入了趣味性,算不上是歪曲吧,毕竟学习孔孟之道太枯燥,现代人难得有兴趣去了解,被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抵制而导致身败名裂,于丹也算一个时代的悲剧。相比较于“茅台酒也能喝死人,没必要做毒性检测” 的惊世骇俗,相比于某些砖家的道貌岸然,于丹还是推动了一批人去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如果连兴趣都没有,哪来的继承和发扬呢?</p> <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学习所谓的传统文化,但我亲眼目睹了几十年来,有信仰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主要是烧香,拜佛拜道,拜一切有拜台之所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名山大川的古寺名刹,还是过去特殊的破四旧年代被拆掉的庙宇,如今纷纷复兴。有名气的修建的金碧辉煌,进入门票香火钱不菲,乡间小庙宇,设施简陋,亦有香客朝拜。特别占据风景名胜区地利的庙宇,进去一趟,花费惊人,甚至有宰香客之嫌,很多时候其实与信仰无关,只是景区承包经营者在宗教盈利模式驱使下的罪恶。</p><p class="ql-block"> 我特意查阅了八戒的内涵:八戒是佛教中的要求,内容包括:<i>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i>。真没有戒财一说。</p><p class="ql-block"> 当然佛家其实也有三戒的说法:戒贪戒嗔戒痴,这也是佛教中的重要修行理念,戒一切人性之恶,这些戒律,都能帮助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我进过很多寺庙,名刹名观,观光为主,近年来要门票的基本不去,不烧香,不进大殿。主要是拍摄建筑和风景。毕竟有些古树只在有传承的地方方能保存上千几百年。比如近年来秋冬季基本会去宝通寺长春观拍秋叶,十元门票,进去游览拍照。人很多,有虔诚跪拜上香的,也有跟我一样拍照打卡的。</p> <p class="ql-block">题图:噶陀寺风光,图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题图:噶陀寺风光,图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信仰,但我还是很尊重别人的信仰,也曾经当面聆听过高僧大德的传经布道。那是十多年前,藏传佛教四大派之宁玛派六大金刚道场中,位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金沙江畔海拔4800米的半山腰上,和西藏仅仅一山之隔,被称为宁玛派母寺的噶陀寺莫扎法王来汉布道,在一位信众的安排下,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见到了法王。</p><p class="ql-block"> 初见法王,是在法王居所卧室,彼时法王已逾八旬,行动不便,坐在床边。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安详、平易近人甚至就是一种简单但充满温暖的感觉,同行有一五六岁顽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平时上蹿下跳的好动,法王伸手轻抚顽童头顶,顽童就安静的坐在床上,全程专注的聆听。</p><p class="ql-block"> 虽然旅途劳顿,法王还是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时的经,就那么端详的坐在床边,我们几人席地而坐,法王用的是藏语,有弟子翻译,虽然我大部分听不懂,但结束时,法王的两句结语让我极度意外,他喊的是年少时代我们曾无数次听过的两句口号。临走前,法王亲手给我们赠送了一部他日常诵读的《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和一幅唐卡。</p><p class="ql-block"> 许是我佛缘浅,许是迷失于娑婆世界,无法回归净土,虽有缘见佛,却无缘参悟。后来更多的了解了一下噶陀寺及法王生平。才知道法王是严格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认定程序认定的,被认为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已转世19次(嘎陀寺第十三传承,第六世莫扎法王)。法王8岁时,被迎请到噶陀寺,开始了孜孜不倦、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20岁担任噶陀寺住持,从此潜心修法,鞠躬尽瘁的护持着嘎陀寺。噶陀寺曾经毁于特殊年代,在法王的努力下得以重建,他却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传法时收到的供养全部用于建寺及传承佛法之用。</p><p class="ql-block"> 很久没关注法王了,前几日,一圈闲聊时,忽然想起了,上网查询法王近况,方知法王已于2022年9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圆寂。网传法王圆寂时身体虹化收缩,天空出现双彩虹,噶陀寺的山泉水,呈乳白色像牛奶一样涌出。</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总有些神秘现象,超越了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这种神秘感,种种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就是宗教诞生的源头。林林总总,教名教义各不相同,但其内核,大同小异,可能只是践道方式的不同吧。</p><p class="ql-block"> 大道归一!</p> <p class="ql-block">题图:法王所赠经卷</p> <p class="ql-block">题图:法王所赠唐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