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散文)北大街钟楼及大庙弄文化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五十年代末我第一次踏上常州的土地时,因常州当初是一个小城,没引起我过多的注意,比较有印象的就数北大街了。倒不是北大街有多好,相反那时的北大街比现在的要窄多了,两侧的店铺和民居也很低矮、陈旧。然而就在这不起眼的小街上却有一座横跨街面的大钟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我还记得那幢钟楼的样子,钟面如一张四方的脸,方脸上方是瓦盖的坡屋顶,方脸下面设有多个楼层,再下面就是车来人往的通道了。虽看上去有点土,更无法与上海外滩的大本钟相比,但对于大都为平房,三层楼都极少的旧常州无疑是鹤立鸡群的最高建筑了。钟楼还会于早、晚6点以及中午、午夜12点准时打点,就像一位值更老人用其独特的“当!当!”声提示人们早起早歇,在晴好天气这浑厚高亢的钟声能传遍整个城区。可以说当时北大街及周边的一些市民从娘胎开始就习惯于这钟声,并在每日准时打点的音符中长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该钟楼因碍于交通被拆毁于1964年,为找其影像资料我搜遍网络仅发现几张发黄的小照,至于钟楼区的区名是否取于这座钟楼我没考证过。因为有资料表明早在南宋嘉定年间北大街附近就设有更鼓台,沿至民国中期在大庙弄南口还存有一座鼓楼,据称老北大街钟楼是1928年在原先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这说明常州的钟楼史确实源远流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我定居于常州,每每路过北大街偶尔还会想起那座钟楼,有时走街窜巷于北大街附近一些转弯抹角的小巷小弄时,只听人讲那里有大庙弄、鸣珂巷、玉佩弄、红壁弄等,至于每个路段该对上什么名从没在意过,总觉那是市内最陈旧最没生气的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终于把古老的常州市带上了改头换面的快车道。最近我偶然踏足于北大街东侧几条小弄堂, 什么双贤里、乌龙庵……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些路名,而且修缮得既有现代感又不失古色古香。路边的碑帖简要地叙述了古巷的由来和历史,让人不得不赞叹常州近年在发掘和保护老城遗迹方面确实做得很到位的。古巷悠悠不失为城市的一张响亮名片,极好地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悠远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常州再不会像六十年代那样把民国以来市民们最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建筑——北大街大钟楼一拆了之,且片甲不留,成为老常州们心中永远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青果巷是现今常州最具特色的古文化街,那么最近修缮一新的大庙弄及周边小街小巷则用另一种方式向人们展示着常州的人文史和独特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不久修缮已久的大庙弄文化街终于开街了。入夜,城区灯火通明,使乌沉沉的夜空越显得越发神秘。我下了公交漫步于北大街,首先映入眼帘是那座建于40年前的电视塔,这座高 142米的铁塔早被无数LED灯珠包裹,以新修的大庙弄为舞台,以乌深的苍穹为背景,持续地演绎着以湛蓝为主色调的灯光秀。人们纷纷驻足观望,以致电视塔身下的中山纪念堂因大门紧锁反倒不被人注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中山纪念堂我记得文结来后曾一度改为饭店,有朋友请我在里面吃过饭。现在见立在大门旁的《修缮记》才知早先是城隍庙,后经多次毁坏和重建,于1933年才改建成中山纪念堂,算来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典型的民国时期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太太眼尖突然发现在中山堂一侧的砖墙上竟然长着一棵小树,宽阔的绿叶在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嫩绿可爱。后来在中山纪念堂的后墙上又发现了一棵小树,显然是自然生长而被修缮师们有意保护加固的,从而使古建更具沧桑感。在叹服小树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也对此种别具匠心的创意叫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刚刚开街,商店大都未开张,但充满民国时期墙园风格的房舍在一些精心制作的广告和灯光的点缀下却显得很有新意,漫游其间恍惚已进入到一些影视剧中的三十年代,给人以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电视塔为核心的大庙弄文化街其实辐射范围并不大,且紧紧地被包围在一些高楼大厦之间,很有螺蛳壳内做道场的味道,而玉佩弄就是“道场”中较著名的一角。玉佩弄原先是一条不足百米小弄,我在常州呆了几十年只闻其名却从不关注它的来历。看了新立的街名说明这才大悟原来因弄内旧时有一座玉隆观而得名,据称古时也是阔太太们买玉器和佩饰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见缝插针的商贩们已经在玉佩弄上摆摊设夜排档了。一位年轻时髦的姑娘正对着镜子配头饰,从摊前到摊后,最后摊主索性请她坐下不厌其烦地替她一件件试戴。因姑娘长得秀气,一头乌黑的长发,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至于最后买成或不买成已不那么重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来阵阵悠扬的“当!当!”声,电视塔上的钟声响了,这也是早先北大街古钟楼的打点声,这钟声又敲响了老常州们对繁琐往事的追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完稿于2024-6-1</span></p> <p class="ql-block">摄于50年代的北大街及钟楼</p> <p class="ql-block">高142米的电视塔以新修的大庙弄为舞台,以乌深的苍穹为背景,演绎着以湛蓝为主色的灯光秀。</p> <p class="ql-block">大庙弄文化街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一侧的砖墙上竟长着一棵小树,宽阔的绿叶在灯火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嫩绿可爰。</p> <p class="ql-block">中山纪念堂的后墙上也发现了一棵小树。</p> <p class="ql-block">充满民国时墙墙园风格的房舍在广告和灯光的点缀下显得很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仿佛回到影视剧中的三十年代,给人以如梦如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玉佩弄夜市。</p> <p class="ql-block">王佩弄夜排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