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安徽-涂山半日游(蚌埠市怀远县)

GRF

<p class="ql-block">斜体字: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i>怀远涂山是中国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一个著名风景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以下是关于怀远涂山的一些介绍:</i></p><p class="ql-block"><i>历史传说:怀远涂山与大禹有着密切的联系。据传,大禹治水时曾到此地,并与涂山氏女(女娇)结为夫妻,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等美好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怀远人民口头传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i></p><p class="ql-block"><i>地理位置:涂山风景区位于禹会区西部和怀远县东南部,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拥有两山三河的自然景观,即涂山、荆山以及涡河、天河和淮河。</i></p><p class="ql-block"><i>文化遗迹:涂山风景区内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如禹王宫、启母石、卞和洞、白乳泉等。其中,禹王宫是祭祀大禹和涂山氏女的地方,始建于公元前195年。</i></p><p class="ql-block"><i>自然景观:涂山风景区以其秀美的山川、丰富的自然景观而著称。景区内既有北方山地的雄浑,又有南国水乡的秀媚,包括平原、丘岭、山地、河谷和湿地等多样的地貌。</i></p><p class="ql-block"><i>旅游发展:怀远县为开发旅游资源,于2004年6月设立了涂山风景区管委会。2013年,部分村庄划归蚌埠市禹会区管辖。涂山风景区正以“民生、生态、生产、文化”为重点,致力于打造具有文化感染力和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i></p><p class="ql-block"><i>非物质文化遗产:“涂山大禹传说”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怀远人民对这一传说的重视和传承。</i></p><p class="ql-block"><i>荣誉:2018年7月,涂山风景区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i></p><p class="ql-block"><i>怀远涂山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胜地,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i></p> <p class="ql-block"><i>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四千多年前,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尧舜两帝用堵的办法治理水患未能成功。大禹吸取了治水的教训,改堵截为疏导,让洪水可以顺流而下。</i></p><p class="ql-block"><i>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指出,每次大洪水暴发时,水流不畅,水就从荆山山的一侧流过去,导致涂山南岸大片土地被淹。大禹看到后,带领千军万马把缺口拓宽,从此使黄河的水顺流而下,淮河涂山南岸上游不再有淤积的水。</i></p><p class="ql-block"><i>大禹劈山导淮是他在十几年治水过程中最大的工程,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他将阻水的大山一劈为二,淮河东岸为涂山,西岸为荆山。这一工程完全依靠人工力量,大禹分九州后每个州出几万人的劳动力,得到了涂山氏国的大力协助。</i></p><p class="ql-block"><i>大禹劈山导淮的故事留下了许多遗迹和传说,如禹王宫、启母石、台桑、防风冢、禹墟等。涂山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苏轼、苏辙等都曾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i></p> <p class="ql-block"><i>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祠。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涂山一般被认为即古代的会稽山,是大禹生活和治水的地方。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i></p><p class="ql-block"><i>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瞭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i></p><p class="ql-block"><i>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 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岩题字,仍清晰可见。</i></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里的千年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i>李永德道长是一位著名的道教人物,曾担任怀远涂山禹王宫的住持。以下是关于李永德道长的相关信息:</i></p><p class="ql-block"><i>生平简介:</i></p><p class="ql-block"><i>李永德道长(1915—1990),字慎仙,号昆水谷人,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i></p><p class="ql-block"><i>出生于凤台县毛集乡李郢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九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因家境贫困和当地“斋公”的影响,于1932年出家成为道士。</i></p><p class="ql-block"><i>1937年,李永德道长奉师叔之命到马城草寺庙居住六年,后因师父与师叔的矛盾化解,重回禹王宫。</i></p><p class="ql-block"><i>1942年,因禹王宫住持耿永信道长被罢免,李永德道长被推举为新的住持,时年26岁。</i></p><p class="ql-block"><i>医疗贡献:</i></p><p class="ql-block"><i>李永德道长从24岁开始行医,几十年来坚持为群众服务,关心病人如亲人,治愈了数以千计的病人,大多数不收分文报酬。</i></p><p class="ql-block"><i>他不仅治病救人,还注重培养医务人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医术和知识。</i></p><p class="ql-block"><i>社会评价:</i></p><p class="ql-block"><i>群众赞誉他“医术精湛,妙手回春。道德高尚,济世利人”。</i></p><p class="ql-block"><i>1985年,治愈了一位淮南市老人的半身不遂病,老人特地送来锦旗,上书“妙手回春,华佗再世”。</i></p><p class="ql-block"><i>逝世与追悼:</i></p><p class="ql-block"><i>1990年2月24日,李永德道长因胃病复发,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5岁。</i></p><p class="ql-block"><i>怀远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中国道教协会等多家单位和个人送了花圈。</i></p><p class="ql-block"><i>追悼会上,怀远县社会各界题写挽联缅怀李道长的一生。</i></p><p class="ql-block"><i>其他信息:</i></p><p class="ql-block"><i>李永德道长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i></p><p class="ql-block"><i>作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传达上级意见,反映人民心声。</i></p><p class="ql-block"><i>改革开放之际,他利用古庙优势,热情接待国外友人,宣传党的统战政策,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i></p><p class="ql-block"><i>李永德道长的一生体现了道教的优良传统,他的医疗贡献、社会活动和对道教事业的振兴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尊敬。</i></p> <p class="ql-block"><i>怀远特产:</i></p><p class="ql-block"><b><i>怀远河蟹</i></b></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盛产于淝河、芡河,水质清新、优良无污染,水草丰富,盛产河蟹、青虾、鳜鱼等名优水产品,以河蟹盛名,是怀远县的水产珍品,怀远县河蟹年产量300多吨,所产河蟹甲壳光亮、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个体肥大、品质新鲜,属无公害水产品,不但风味独特,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自古以来,河蟹就被作为人民群众的一个上等菜肴、备受青睐。</i></p><p class="ql-block"><b><i>相思萝卜</i></b></p><p class="ql-block"><i>又名“穿心红”,是怀远名特产品,尤以沙沟乡生产的品质最佳。据传,该品种由沙沟籍清朝外交大臣孙斗南从天津引入种植。经过长期的人工栽培和选育,加之沙沟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水果型萝卜。“相思”萝卜,外绿内红,皮薄肉脆,味甜多汁,品质极佳,食之不忘,故为“相思”,是理想的休闲生食品种。具有消食顺气,治喘化痰,醒酒解毒,利尿止渴和补虚等保健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脘胀满,咳嗽痰多,胸闷气喘,伤风感冒的辅助治疗。“相思”萝卜抗病力强,属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二十多个大中城市。</i></p><p class="ql-block"><b><i>芡河银鱼</i></b></p><p class="ql-block"><i>芡河湖在怀远城西南4千米处,系天然湖泊,水面二万多亩,水质清新,饵料丰富,盛产鱼、虾、鳖、蟹等,尤以银鱼最为驰名。银鱼,古称脍残鱼,头扁平,体细长,周身无滑鳞,透明如玉,洁白如银,体长1—2寸,可以炒制、烩制几十道美味佳肴,还可以做成鲜美可口的银鱼罐头和银鱼汤。诗圣杜甫“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的诗句,即指此鱼。芡河湖银鱼,在水中呈青蓝色,出水后即成银白色。每年四、五月间在湖湾河口的水草丛中产卵孵化,每条可产卵几千粒。产后母鱼即死,寿命一年。芡河湖银鱼每年6月、9月两次捕捞,年产万公斤左右。在淮河、涡河等天然水域因水体污染银鱼绝迹的情况下,唯有芡河银鱼得以生存,故尤为珍贵。</i></p><p class="ql-block"><i>芡河冰鱼生长对水质要求较高,由于淮河水质遭到污染,冰鱼几近绝迹,唯有淮河支流芡河尚有一些冰鱼(大银鱼)。芡河冰鱼个头赶不上淮河冰鱼大。但经过大厨们精心选料烹调,芡河冰鱼火锅色香味亦不比淮河冰鱼逊色。</i></p><p class="ql-block"><b><i>淮王鱼</i></b></p><p class="ql-block"><i>俗称肥王鱼。嘴小而圆,生于腭下,鱼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全身鲜黄,光滑无鳞,是淮河稀有鱼种。产于怀远县淮河荆山峡口以及凤台绵羊石、黑龙潭等地。其肉质细腻、肥嫩、鲜美异常。西汉时,因淮南王刘安最爱吃此鱼,故有"淮王鱼"之称。肥王鱼红烧、片炒均可,具有鲜、嫩、滑、爽的特点。尤其是清蒸后,肉比豆腐更细腻,汁水比鸡汤还鲜,如用肥王鱼同八公山豆腐放在一起红烧更鲜美。在《中国菜谱》中,肥王鱼的菜名列入其中,称作奶汁肥王鱼。</i></p> <p class="ql-block">涡河与淮河交汇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