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出自哪位古人的诗句,而是今人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最近火了。</p><p class="ql-block">由此引发的各方的讨论,也铺天盖地而来。</p><p class="ql-block">我因为关注到这条消息,便从网上找来了这篇文章的原文。</p><p class="ql-block">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读了两遍。</p><p class="ql-block">我很担心把仔仔细细认认真真重叠的放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但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表达。</p><p class="ql-block">关于这篇文章引发的讨论我没有细看。只是大概知道多数主流媒体对篇网文的观点是带有批判性的。</p><p class="ql-block">这篇网文能够传播的这么广,以及引发这样深度的讨论,我想一定超过了作者的预期。</p><p class="ql-block">这位作者的年龄不过比我的孩子年长几岁罢了。</p><p class="ql-block">她的这番现实经历以及心理感受,我的孩子将来可能也要经历。这个周末,我会把这篇文章转给他看,并想听听,他对这件事的看法。</p><p class="ql-block">在此,我先说一说我的看法。</p> <p class="ql-block">写这篇文章的人,不过是一个刚走出校门,毫无社会阅历经验的女孩子。她不过是用她惯有的一种情绪表达及情感渲染,来描述她考公前后以及入职后的一段经历而已。</p><p class="ql-block">如果凭此,就把她界定为向社会大众传达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我认为是不客观的。</p><p class="ql-block">一个年轻人,以一种主观的情绪表达一件事物,其表达内容,一定不客观。</p><p class="ql-block">同理,各路媒体中以文为业,颇有成就,颇为成熟的撰稿人,心照不宣的,整齐划一的,把这件事指向同一个方向,也一定是不客观的。</p><p class="ql-block">的确,在当代年轻人中有相当比例的群体,是极其注重自身感观体验的,对所追求的目标的取舍,完全是以“是否利己”为原则判断的。“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句话,在当代年轻人中有相当大的号召力。</p><p class="ql-block">客观的说,不止年轻人,在全社会各个年龄层,这句话都有细分市场。</p><p class="ql-block">这是整个社会的垢病,不是那个单一群体需要背负的。也不是那个单一群体能够背负起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我的年龄是这位作者的一倍,那么我一定会被她的文章瞬间共情。但是遗憾的事,我的年龄近乎她的两倍,而我多出来的这些年岁,足以让我与她有不同的认知。</p><p class="ql-block">如果用大人的正确的眼光来看这件事,你不喜欢的工作,可以辞掉不干,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就此否定工作以及工作环境本身,是不应该的,是不对的,是不正确的。当然,我指的是用大人的正确的眼光来看这件事。</p><p class="ql-block">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一定会引发与其发展有着极其密切因果关系的社会问题。靠现象讨论及道德说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放大问题本身。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允许问题存在前提下,先行解决关键性问题。而后在允许解决办法差异化的前提下,差异化解决共性问题,再而后,整个社会接受由此引发出的新问题,直至,新问题无法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这么说,如果你看不懂,你就多看两遍,如果多看两遍,还是看不懂,那就算了。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我还是说一些大家能听懂的话吧。</p><p class="ql-block">这个孩子觉得她就业不如意的原因无非两点。</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她认为她之前所付出的学习成本,必需要换来一个可以满足她预期的回报。这里面的“必须要”和“满足预期”都是关键词。这两个关键词都是她的主观因素。这两个关键词也是她最终选择的关键。</p><p class="ql-block">她为什么这么认为?抛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客观影响不谈。也可以不用抛开,放到一起谈,三方教育的客观影响,导致了一个她的强烈的主观意识,不仅仅是她,而是包括她在内的一个极大的群体。这个极大的个性差异群体都有一个共性的主观意识。这种现象令社会研究心理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乎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迷之自信”。</p><p class="ql-block">第二点,她工作后的实际体验与她的心理预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实际体验”与“心理预期”。“实际体验”里既有客观又有主观。“心理预期”则是完全的主观。</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就是3.5:0.5。</p><p class="ql-block">主观完胜。</p><p class="ql-block">主观完胜导致的结论就是,这个世界辜负了我,而我不应该被辜负,我必须要换一种活法,我必须得到称心如意的活法,为此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这个孩子说她是文学出身,有一件脱不下的长衫。她在文中引用了一些歌词和诗句,以迎合他的心境。这一点上,我与她很是相似。</p><p class="ql-block">最终她以“自在随心”一词,做了她文章的注脚。</p><p class="ql-block">当然她所说的“自在随心”的“心”一定是普通人的“内心”,而不是圣人所指的“本心”。</p><p class="ql-block">我想如今的嘉峪关市市直单位比起500多年前的贵州龙场驿栈,无论如何也要强出500倍吧?</p><p class="ql-block">圣人受得了,普通人为什受不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圣人与普通人不可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以超于普通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一个普通人做为,就是居高临下的以强凌弱。</p><p class="ql-block">以众说纷坛的道德压制谈论一个人的似有不当,就是轰蘸人血馒头。</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当今社会,普通人有权利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在不违法的前提,为己谋利,趋利避害,是应该被允许的,而不应该是被批判的。</p><p class="ql-block">纵然如此,我们这个社会一定不乏“逆行者”,更确切的表达是“逆行者们”。他们才这个社会的基石。</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歌颂“逆行者们”伟大壮举的同时,也应该包容那些渺小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说的彻底一点,你我何尝又不是普通人?</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再说就显得啰嗦了。</p><p class="ql-block">最后引一句古诗做为结尾。</p><p class="ql-block">同勉逆境中人。</p><p class="ql-block">“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