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岭南会看广绣

黄爱东

<p class="ql-block">广绣是国家级的非物质传承和保护项目。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主办的“针尖上的锦绣华年——广绣艺术作品展”5月21日是延长展期的最后一天。呼朋唤友,一起去看展。</p> <p class="ql-block">广绣(与潮州的刺绣合称为粤绣)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广绣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番禺)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唐代广东刺绣的工艺水平已非同一般。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可见当时最高阶层对广绣欣赏有加。到明中期,因广东沿海贸易交往便利,广绣已扬名海外。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创建了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也倡导英伦三岛传播广绣艺术,一时间广绣被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广绣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p><p class="ql-block">广绣针法多变,针步均匀,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像的肌理;题材广泛,色彩丰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谐运用;讲究刺绣的针法技术,更注重绣品的艺术效果求“功”为“艺”用。广绣品种齐全,按刺绣材料分,主要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类。广绣流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梁纪设计,苏文、朱开、许炽光等多人绣制的《紫荆孔雀》入选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p><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广绣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广绣历史</p><p class="ql-block">广绣是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县民间刺绣的统称,在唐代就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造诣。据史料记载,唐永贞元年(805),南海14岁的姑娘卢眉娘能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毫发。</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广州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不断发展,民间刺绣也逐渐发展起来。南宋时,广东绣品开始从深闺小院和皇室内庭走向国内外市场,发展成为民间一项重要的副业生产。到了明代,刺绣业更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的手工业行业。正德九年(1514),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受到国王的重赏。广州绣品从此开始成为出口的主要手工艺品。当时,广州刺绣艺人不仅使用绒线绣,而且创造性地使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勒线,用金线、银线刺绣。宋代至明代,独立欣赏品与日用绣品分开,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立艺术——刺绣画。</p><p class="ql-block">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位曾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星期的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回国后在其所著的“回忆录”中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彩色丝线盘曲的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都是绝妙的艺术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工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广州刺绣业形成了行业,广州有绣坊、绣庄5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分布在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方。光绪年间,广东省工艺局聘请岭南画家高剑父担任缤华艺术学校校长,校内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之妻宋铭黄亲自在刺绣班任教。又开设缤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刺绣精品。其中一件《孔子》立像,用吐针、乱针法以最纤细的细丝线绣成,绣工精致,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国初,刺绣劳动中实行简单的协作、分工,产生了家庭作坊和工场,刺绣手工业分成了男绣工、女绣工上下两道工序:女绣工做第一道工序,也称下手工,以广绣针法绣针和铺针按图稿绣上简单的图案后,交男绣工刺绣。男绣工做第二道工序,也称上手工,专绣重要部分,如人物的头部、手部,鸟雀的嘴、爪、眼和羽毛等。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刻苦钻研,广绣技艺有了长足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多方扶持下,广绣从私营绣庄向合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19个绣花工组成的第一个合作社——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1956年,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p> <p class="ql-block">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广州刺绣艺人创作了不少技艺精湛,富有传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广绣绣画,这些绣画享誉中外。之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加上广州刺绣艺人退休的退休,转行的转行,曾经辉煌的广绣技艺几乎成为一种绝艺。</p> <p class="ql-block">2003年以来后,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抓好广绣技艺的传承工作,组织了出身刺绣世家、广绣技艺高超娴熟,有丰富的创作和刺绣经验的艺术大师回厂带徒授艺。根据市场需要,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传统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有地方特色、有艺术创新的广绣绣画。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千年广绣焕发出蓬勃生机,绣品专供给“最具广府文化礼品店”销售(即广州市皇之尚工艺品有限公司),绣品销向全世界各地。</p> <p class="ql-block">许炽光</p><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刺绣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许炽光大师就十三行时期的广绣行业发展特征作了分享:</p><p class="ql-block">广绣是来自于民间,同时又倾向于民间艺术。当时从事刺绣工作的主要以男绣工为主,在行内叫“花佬”,不过这种叫法不怎么好听。所以又有一种叫法“行(xie)佬”。由于行业兴旺,外国对中国的绣品非常热爱,那时在沙面有几十家出售广绣的档口,所以做男工的人就越来越多。这个工作赚不到很多钱,只是刚好够生活。后来发展到将近3000名男工。在广绣最兴旺的时候,除了“花佬”,还有从事绣花的女工多达13万人。当时的家庭妇女,还有农闲时的妇女,加上工会的人也有参与广绣事业。其中包括佛山、南海、番禺和整个广州地区的农民。许多国外的商行来订广绣的货,订货是有期限的。如果只靠农闲和工余时的女工来做广绣,时间上是不够的,因此行业男工就去研究技能,提高针法,之后就产生了这些针法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伍洁仪分享了自幼学习广绣的成长历程,认为学习广绣既要真诚,又要有优良的品德。她说:我从小是跟着妈妈学绣花的,因为我妈妈是广绣厂的。我在40岁的时候进入了广绣厂,就遇上了许炽光师傅。整个车间的人都追着许师傅学,那时许师傅每个人都教,就看自己的悟性了,如果悟性好,就肯定会先人一步。那时我比较喜欢挑战有难度的和不怎么好绣的。关于广绣的传承问题,每一个师傅带徒弟都有一个感觉,就是要真诚,还具备“德”。如果没有德的徒弟,不能要!所以我的感觉就是又要有德,还要真诚,如果能把技术性沉淀下来,那就更好了。</p> <p class="ql-block">陈少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p> <p class="ql-block">陈少芳于1958年中南美专附中毕业(四年制),1962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师从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在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任广绣设计,在广绣处于“人亡艺绝”的80年代,毅然筹建广绣艺术研究所,旨在抢救、保护、创新、发展广绣技艺,锲而不舍地全情投入广绣艺术的创新工作中,在吸取传统广绣优秀技艺的基础上,给传统广绣技艺加入了众多现代绘画艺术元素,形成了现代广绣艺术的新风格和自成一格的刺绣演绎方法,引领广绣技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志·丝绸志》称:广绣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聚数十年广绣工艺的心血,成功创造了“陈氏广绣”独特的“丝线色彩构成法”,为广绣发展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谭展鹏: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p><p class="ql-block">谭展鹏就刺绣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谈了自己对刺绣的认识,认为刺绣创作是以历史为基础的。</p><p class="ql-block">在距今15000年前,弇兹氏发明了结绳记事,解决了传递信息手段的问题。他用树皮搓绳,"结绳记事"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织成的绳子是各种颜色的,有不同的长短,有不同的结,而这些结又有着不同的形式,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编码。用这些绳子和结来记录人数、收成,这就是“结绳记事"。在结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众多的编织图案造型,还使用了运针方式,继而发展为日后刺绣的图案、针法与绣纹。然后在加密度的网上二次加工,编织出美丽的花朵、蝴蝶、心爱的图形。我个人认为二次加工之后,就一些网上面再加工一次的就是刺绣的起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梁雪珍</p><p class="ql-block">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广绣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p><p class="ql-block">广州大学服装纺织学院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梁雪珍以个人为例,分享了民间绣坊的传承方式。</p><p class="ql-block">我现在带的那些广绣学徒,还是不错的,可以绣很大一幅。学徒放假也不回家,就在我家里吃住,我觉得可以让学徒留下来学习广绣,他也很有耐心,跟着我学绣花,学了很多东西。为了传授广绣,我积极去教。只要他有空来学习,我就会教。就像一颗种子种到地下,慢慢地就会生根发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广绣,欢迎更多的人来学习广绣。</p><p class="ql-block">广绣不仅是广府文化的艺术符号,也是岭南文化的特征体现。它的发展变化既有历史源流的深邃绵长,又有全球范围的休戚与共。我会希望更多的广绣大师、广绣传承人、广绣的创作者、研究者、专业院校的师生等通过我会主办的系列展,来持续地共同探讨并关注广绣的传承与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