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的“沙坪坝时代”】

荒城之月

<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重庆大学A区校园,留存有多处历史建筑,它们不仅记录了重庆大学的辉煌校史,还记录着历史上一座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中国著名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在渝办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前身),简称中大,创立于南京。其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由“江苏大学”改称 “国立中央大学”,当时已发展为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1937年,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沙坪坝,借用重庆大学校址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p><p class="ql-block">在重庆办学期间的中大,可谓大师云集:胡焕庸、马寅初、宗白华、熊十力、徐悲鸿、顾颉刚、胡小石、吴有训、刘敦祯、杨廷宝、汤用彤......,教授、副教授最多时近三百人。在渝期间,中大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院系众多的综合性大学与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成就了中央大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沙坪坝时代”。</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七七抗战礼堂旧址,修建于1938 年,历史上,周恩来、马寅初、郭沫若、老舍、曹禺、冯玉祥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演讲。</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确定迁渝办学,比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提前了几乎整整一年。</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中大校长罗家伦之所以将中大迁校的地点定在重庆,根据其本人的回忆,其理由有三:</p><p class="ql-block">第一,我断定这次抗战是长期的,文化机关与军事机关不同,不便一搬再搬。</p><p class="ql-block">第二,所迁地点以水道能直达者为宜,搬过小家的应当知道搬这样一个大家的困难。</p><p class="ql-block">第三,重庆不但军事上险要,而且山陵起伏宜于防空。</p><p class="ql-block">经仔细考察,确定以重庆大学所在地沙坪坝松林坡作为迁校的理想场所,因其地理位置具有以下优势:</p><p class="ql-block">(一)地在嘉陵江岸,离重庆城市20余里较为安全。</p><p class="ql-block">(二)与重庆大学合作,可凭藉其原基础充实教学之师资与设备。</p><p class="ql-block">(三)因在嘉陵江岸,故民生公司轮船可直达该校门口。</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迁渝纪念亭,是中央大学校友会为了纪念中大迁渝办学的历史,于1995年设立。</p> <p class="ql-block">后人在回顾中大迁渝办学历史时评价“在所有迁往后方的大学之中,中大是最幸运的一所。一则是中大迁得最早,全面抗战爆发后就动手迁移,有充分的交通工具可以运用,所以搬得最从容,人员、器材和图书损失最少;其次是搬得最彻底,一搬就搬到大后方的重庆,不像其他的大学,随着战局的变化,一搬再搬,以致图书教材,损失惨重,而师生流漓搬迁,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学迁渝记略碑刻,记载了中央大学迁渝办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除了七七抗战礼堂和中大迁渝纪念亭这两处直接与中央大学相关的建筑之外,在今天的重庆大学A区校园还有多处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建筑,其中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见证了中大迁渝办学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学工学院,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学工学院建于1935年,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充满了欧式风情的同时,又兼具本土色彩。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范例,而楼内各层屋架则使用了杉木制作,韵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这幢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遭受过三次严重破坏,但后来均进行了修复,如今依旧屹立在幽静的重庆大学校园中。</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学理学院。</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学理学院建筑修建于1933年,呈“工”字型平面,中轴对称,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建筑主体部分为双层带阁楼,屋顶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显得庄重而古朴。</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许多著名人士,如邓颖超、郭沫若、黄炎培、邹韬奋、马寅初、于右任、王芸生等,都曾在此作过演讲。此外,它还见证了抗战时期诸多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文字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字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于1933年落成。建筑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用黑砖砌筑,红色立柱支撑,古色古香,后门可以直接眺望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与文字斋并行,原有座相似结构的“行字斋”。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1943~1947年间,曾在重庆大学建筑系任助教,而当年的行字斋和文字斋正是他们的宿舍。</p><p class="ql-block">后来,他在自传中写到:</p><p class="ql-block">“重庆大学的一次全校助教会上,校长张洪沅说:助教不是职业,只是前进道路的中转站,如不前进,便将淘汰。确乎,没有白胡子的助教。助教宿舍行字斋和文字斋每晚熄灯很晚,成为嘉陵江岸上一道夜的风景线。这两个斋里的居民,战后大都到西方留学了。”</p><p class="ql-block">同时,作为重庆大学的助教,吴冠中也常常到中央大学旁听课程,尤其是法语,这为他战后到法国留学学习西方艺术打下了语言基础。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因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相邻,我教课之暇便到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主要是法文。”</p> <p class="ql-block">寅初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寅初亭是为了纪念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马寅初先生而建。马寅初先生曾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抗战时期,马寅初先生因揭露国民党四大家族在民族危亡关头发国难财的行径,而遭到蒋家政权的迫害,被秘密逮捕并关押。1941年3月马寅初先生的60寿辰,为了扩大营救马先生的影响,重庆大学的师生决定为他举行祝寿大会,并集资修建寅初亭。当时,马寅初先生仍被囚禁于贵州息烽集中营。</p> <p class="ql-block">1960年,寅初亭不幸被毁。1981年,寅初亭在原址原貌重建。寅初亭的亭名匾额为冯玉祥将军题写,亭内另有一块匾额为黄炎培题写的诗匾,诗云:“顽龙经岁困泥中,忙煞惊曹斗草童。报道先生今去矣,一亭冷对夕阳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