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域境内灿烂厚重的黄河文化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鄂域境内灿烂厚重的黄河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段爱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题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鄂域境内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文脉厚重。本文以历史脉络为重点,旨在理清从鄂河入黄孕育石器时代开始各朝各代的遗留产物,为研究鄂域境内黄河文化提供宝贵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条大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远古时期先祖在此繁衍生息的生命摇篮和远古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她流经我县枣岭乡万宝山、小滩、师家滩、石鼻子等村。鄂河东起断山岭,流经管头镇、昌宁镇,西至濒临黄河的万宝山北麓山脚下,由此汇入黄河,流域全长大约140余里。鄂城境内的黄河流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类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最早孕育了石器时代,大约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开始,就已经有人类居住。</p> <p class="ql-block">  1979年考古队调查枣岭乡掷沙村北庄头自然村北的茭蒿滩,1980年在此发掘出土有各类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片、石核等石制品以及羚羊、鸵鸟、鹿、牛等的动物化石。其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晚期,文化时代为旧时器时代晚期末。</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枣岭乡还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代距今4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遗址。2018年、2019年我协助阎灵娣主席在掷沙村西庄岭川疙瘩考察时发现新石器时代距今4300年—3900年的龙山时期文化遗址,遗址内发现一个袋装坑,白灰面房址,地表采集许多这一时期的陶片。</p> <p class="ql-block">  夏时期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流传,孟门、石门、禹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p> <p class="ql-block">  万宝山又名万堡山,堡子众多,北可控壶口一线天堑,南能制龙门大河,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地,并享有“鸡鸣两省四县闻”的美誉。春秋战国时期的晋狄采桑之战也发生于万宝山与西庄岭交界之地“打狼要险”,要险犹险要、要津、要地,即险要的地方,因为“狼”为狄人的图腾,当地老百姓称打“狄人”为“打狼”,“打狼要险”也就是打败狄人的要险之地,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许多知名专家的认可。打狼要险遗址范围涉及之广,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瓦陶片遍地俯拾,并曾出土一陶罐安阳币,此地也应该是一处政治文化交流中心。关于打狼要险此处不再赘述,详看拙作《狄戎采桑之考》(发表于《第二次鄂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与《采桑津考古调查报告》(发表于《晋学研究》第三辑)。</p> <p class="ql-block">  两汉时期此地经济繁荣,汉代遗址随处可见,枣岭乡谭坪桥眼村曾出土有三件人身兽面西汉陶人,为墓中镇墓之物,造型各异,形态逼真,威震邪恶,咄咄逼人。为国家三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黄河大梯子崖有“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的美誉,上建有北魏时期的屯兵之所倚梯城,城中有禹庙,北魏孝文帝西巡到此视察军事祭祀大禹。唐朝《元和郡县图志》和乾隆版《乡宁县志》中都有记载:“倚梯故城,在县西南一百五十里。垒石为之,东北两面据岭临谷,西南两面俯眺黄河,悬崖绝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龙门之上口也。以城在高岭,非倚梯不得上,因以为名。城中有禹庙。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现在。”“倚梯城百一十里,西绝壁百余丈,在黄河大梯子崖上。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勒石。”</p> <p class="ql-block">  《明史·蔡懋德传》载:李自成以癸未腊月十九日,自船窝渡河。方志大家杨笃《鄂吟》第二篇《防河篇》中也提及明代李闯王在船窝渡口乘渡船从陕西过黄河到山西。万宝山掷沙村村名来历与此有关,当地还有“闯王窑”等遗迹,无钩刺的酸枣树的传说;明清时期这里更是繁华一时,煤窑林立,商铺云集,渡口繁忙。石鼻村发现“装船规章晓谕碑”“装船规章再行晓谕碑”记录了为石鼻、船窝、师家滩各口岸因煤炭装船,行帮头目将船运之业视为自家之业,不遵守旧制,克扣剥削穷民一事,明定章程刻碑告知传达各口岸、各把头、乡保、受苦乡民等,以此共同严格遵照执行。碑文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石鼻、船窝、师家滩等沿河口岸的繁忙如织与煤炭的销路畅而易。</p> <p class="ql-block">  独具特色的清代石鼻杜氏民居、师家滩民居、北桑峪民居、大禹庙、龙王庙、老君庙、清代长城;黄河沿线路边的自然景观金龟把石门、石狮把门、香炉崖、神仙桥、金锅、银锅、银洞山、双烛峰、观涂梁等;有关的传说故事像杜斌的故事,师家滩盐店、五瑞祥的辉煌故事、明宏治年间岁贡,官陕西华州州判的师哲,事继母委曲承顺的故事等等,这些进而为鄂域境内黄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p> <p class="ql-block">  如今黄河岸边的师家滩村有幸被评为“市级文化乡村旅游示范村”,枣岭乡政府领导与村委一班人把握良好机遇,引领时代新风尚,通过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在旅游发展规划上下足了功夫,提前做了谋划,设计理念超前,实施规划方案有理有据,着力研究黄河文化、大力弘扬黄河精神、讲好鄂域境内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活化利用文章,同文旅融合、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建设成的黄河沿线旅游公路,举办以黄河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等,让周边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让古老的黄河焕发出青春活力,绽放新时代光彩,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人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