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感怀

依依(拒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过去的事,我以前总觉得很难为情。过去的贫穷以及贫穷带来的视界的狭窄和心胸的狭隘都曾使我羞愧、自卑、难堪。什么时候我的心情释然了?最近这两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年,我获得了大量的时间得以慢慢审视自己,审视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往事。审视必须拥有旁观者的距离和角度,所以,我会时常跳出自己,跟曾经的自己对话。这种坦然的态度来自于年龄,也来自于两年来的哲学熏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瑾老师说过一句话,很扎心:贫穷不是阻止写作的一个致命条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呀,我总是把我的阅读贫乏和写作枯竭归罪于环境。是环境制约了我。环境如铁匠铺的炉火、铁砧和大锤,把我锻造成了如今这个样子:空虚、懒惰、自欺欺人、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样想的时候,我何尝冷静地审视过自己,审视过自己苍白空泛得像沙漠一样的内心世界?十年前,提笔,我觉得晚,如今,还觉得晚吗?每当遇见年长我若干岁的王庆老师,得知他拖着脑梗后行动不便的腿脚仍然在忘我地阅读和书写,我就惭愧不已。他已经很有成就了,还在勤勉地吸纳这个世界呈现出来的每一分精彩,而我,却如泥胎一样时不时地丧失了耕耘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拯救我的还有渊集课程。陈学晶老师曾盛赞圣埃克絮佩里的一句话,“唯经智慧的吹拂,泥胎才会变成人”。表达同样意思的还有柏拉图。在柏拉图的洞穴构想中,智慧是一束照进洞穴的光。人们唯有走出洞穴,才可感觉到这光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曾被照拂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蒙昧的。沐浴在光束之下,我们才会觉醒,才会获得力量从日常琐碎中抽身,重新打量自己,仔细规划自己或多或少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觉得日子很平淡,乏善可陈,其实,不是这样的。日子像漫过脚尖的含沙裹金的流水,多数时候被我们漠视了放弃了。我们太懒了,不肯弯下腰做日日辛苦打捞的功课。结果,这些闪光的东西随之流走了,或者沉入了水底。这是岁月的水底,早就抛弃了我们,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的衰老终究还是来了。好多事来不及做,就没力气了;好多话来不及说,就没机会了:这事想起来就让人感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哲人说,万物皆有裂隙,总有光透进来。透进我们生命的光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追光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喜悦。我们内心里曾反复蒸腾过的种种困惑、痛苦、失望、卑微、挫败、无力,那些前行的有力的脚印早就替我们尝试过了。只需望一眼他们的背影,所有的不解和酸楚便会随风飘散了无踪影。暴风雨算什么?巉岩绝壁又算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蚕是我们身边最亲近的哲学家。它用力地吞桑叶,用力地成长,经历四次蜕皮的创痛,终于获得了柔滑耀眼的满腹经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命终究是无可依托的。那些迷乱过我们的迷雾,那些羁绊过我们的绳索,都不算什么,迟早会淡出我们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是我们一刻不停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为儿童节感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6/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