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WSLGZ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河南自由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于2024年4月</p> <p class="ql-block">进入河南博物院可以看到主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其外形取位于河南登封的元代古观星台为雏形,故呈金字塔形,冠部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寓意中原为华夏之源,融汇四方。外部墙面为土黄褐色,取中原“黄土”“黄河” 孕育了华夏文明之意,主馆正面从上至下有浅蓝色的透明窗与自上而下的透明采光带,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p> <p class="ql-block">龟壳和小鹅卵石,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9000年—7000年),舞阳县阿尔佳湖出土。</p> <p class="ql-block">骨笛一中华音乐史的奇迹,新石器时代表李岗文化(距今9000-7000年),舞阳贾湖出土。</p><p class="ql-block">骨笛以鹤类尺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这件骨笛经测试可吹奏七声音阶,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筒乐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五千年不变的情谊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西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满布平行线条。造型别致,构思新颖,彩绘线条古朴流畅,风格独特,对研究原始社会的生活习俗和制陶艺术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彩陶双连壶是发掘出土的唯一单件国宝酒器,专家考证,彩陶双连壶为神圣礼仪之用品,乃民族结盟或重大礼仪活动时部落首领、长者对饮的酒具。是和平、友好、相敬、相亲的象征。鉴于年代,出土地的相近,专家认定,炎黄二帝结盟之时,就是用双连壶共饮盟誓,化干戈为玉帛,真可谓“生死之交一壶酒”。</p> <p class="ql-block">白衣彩陶钵,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72年郑州市大河村出土。</p> <p class="ql-block">红陶束腰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1958年郑州市后庄王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陶鬹(gui),仿生的器皿。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巩义市小芝田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许多器具都是受自然界的启发而创造的,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这件白陶鬶系用高岭士烧制,形制似展翅欲飞的鸟,其文化因素来自崇尚鸟图腾的东夷部族。</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道,最早的城市排水设施,<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石器时代中原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1980年淮阳县平粮台出土。</span>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的沟渠内、南城墙内外以及城内发现了多组排水管道,每节管道两端口径大小不同,节节套合,便于向城外排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排水管道。</p> <p class="ql-block">1958年,河南省郑州市南郊杨庄出土了这件商代时期的玉璋。它通长66厘米,宽13厘米。用淡青玉雕琢而成,器呈扁平长条刀形,器身前端外张,斜刃微内凹,两侧内收,后部为阴纹直线雕,两侧雕有对称凸起的扉牙,涂有少量朱砂,内短窄,上有一穿孔,后缘稍内倾。</p> <p class="ql-block">“妇好”鹗(xiāo)尊(酒器),<span style="font-size:18px;">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器物为写实的鹗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利用两足与尾翅形成三点平衡,既呈现出工艺上的美观效果,又达到其作为酒器的实用功能。器身的龙、凤铸件单独铸造,与器身接合而成,整体用范达到10多块,体现了商代青铜仿生铜器的高超工艺。</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方斝(jiǎ)(酒器),商代后期(公元前1300-前1046年),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玉虎形跽坐人,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p class="ql-block">龙凤纹玉璜,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觥(gōng)(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兽形铜觥(gōng)盖首,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86年信阳市浉河港出土。</p> <p class="ql-block">“晨肇贮”铜角(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86年信阳市浉河港出土。</p> <p class="ql-block">“匍”雁形铜盉(hé)(酒器)——见证西周邦交礼节,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88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50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盉盖内铸有铭文40余字,记述了盉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兒”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该盉对应了史书《仪礼·士相见礼》的记载:“下大夫相见以雁,……上大夫相见以羔”。</p> <p class="ql-block">“敔(yǔ)”铜簋(guǐ)(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平顶山市应国墓地M95出土。</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方壶(2件)(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列鼎(7件)(饪食器)——西周用鼎制度的实证,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p class="ql-block">“虢季”铜列簋(guǐ)(6件)(盛食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虢季”铜圆壶(2件)(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90年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01出土。</p> <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23年新郑县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莲鹤方壶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壶身高达108厘米,口径36厘米,整体呈长方形,但又有莲瓣、云纹等装饰,显得既稳重又灵动。壶身四面各刻有一幅生动的画面,分别是宴乐、弋射、习射、采桑,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壶盖中央有一只展翅飞翔的鹤,栩栩如生,壶颈两侧以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垂鳞纹铜升鼎(饪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铜盖鼎(饪食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2005年上蔡县郭庄楚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酒器),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跽坐人铜灯,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右衽深衣,腰系以带钩扣合的革带,双手合擎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p> <p class="ql-block">羽纹铜扁壶(酒器),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1975年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p> <p class="ql-block">金缕玉衣衣,出于西汉末期梁王墓,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持盾武士俑,北齐武平六年(575年),1971年安阳市范粹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绘彩陶百花灯,东汉(25-220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怪兽陶壁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荥阳市北邙乡牛口峪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兽陶壁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荥阳市北邙乡牛口峪出土。</p> <p class="ql-block">田延和造像,北魏(386-534年),淇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骆道明造像,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征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海亮造像碑,北齐天保五年(554年),襄城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赵安香造像,北魏(386-534年),郑州市红石坡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瓷,张盛墓出土的白瓷质地坚密,釉色接近纯白,品类丰富,是中国早期白瓷的成熟作品,应为相州窑所产。其中白瓷俑在不同的部位施以釉下黑彩,为后世釉下彩瓷的发展开创了先河。</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彩人面镇墓兽,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白釉瓷武士俑,隋开皇十五年(595年),1959年安阳市张盛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胡人牵驼图壁画</p> <p class="ql-block">三彩鹰首壶,唐代(618-907年),1965年洛阳市东郊塔湾村出土。此壶两侧图案生动,釉彩匀润鲜亮,极具艺术魅力。其奇特造型系摹仿波斯金银器而来。</p> <p class="ql-block">三彩鹰首壶,唐代(618-907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彩牛角形杯,唐代(618-907年),1976年郑州市后庄王村出土。</p><p class="ql-block">该杯与流行于中亚、西亚的来通(Rhyton)兽角形杯造型相似,应是中国工匠受外来文化影响而进行的创造。</p> <p class="ql-block">三彩马及牵马胡俑,唐代文物,马高77.8厘米,俑高63厘米。陶制明器,1930年河南省洛阳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该唐三彩马、鞍、辔俱全,剪鬃、缚尾,口悬绿镳,体态沉稳矫健,臀部发达,腿部强劲有力,昂首直立,双耳生风,两眼炯炯有神,处处透射出健壮之美。马釉色艳丽,以红棕、白、绿为基本色,其中马身釉彩为红棕色,浓密的白色马鬃顺畅地伏在粗壮而有力的颈部,马面和背部呈白色,和其他色泽相互映衬,在光照下有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之感。马身饰物雕琢精细,刀工娴熟,几近完美,且施釉均匀,无釉流痕,体现了当时艺匠高超的审美意识和精湛的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牵马俑为一胡人,高鼻深目,神态自如,表情庄重。他头戴白色毡帽,身着紫红色圆领右衽袍,腰系行囊,下穿小口窄裤,足穿尖靴,双手握拳作执缰牵马状。其造型惟妙惟肖、雄姿勃勃,静中有动感。他似在驯服战马,又似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凶险未卜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三彩文官俑,唐代(618-907年),1931年洛阳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铠甲武士俑,唐代(618-907年),1931年洛阳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武官俑,唐代(618-907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弥勒佛坐像,唐代(618-907年),新乡市征集。</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头像,唐代(618-907年),1976年荥阳县大海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六臂观音石立像,唐代(618-907年),1976年荥阳县大海寺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石坐像,唐代(618-907年),巩义市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瓷瓶,明代(1368-1644年),荥阳市贾峪镇周惠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袁保恒(袁世凯叔父)行书对,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铜鼎,春秋·郑(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侈口,束颈,深腹,圜底。颈部两侧附有两个曲耳,底部附三个兽蹄足,上腹部有两个牛首环钮,故而又称“牛首鼎”。耳部饰蟠虺纹和几何纹,颈部自上而下饰蟠虺纹、重环纹和三角纹各一周,上腹部饰五周蟠虺纹;下腹部饰夔龙纹带和以夔龙纹组成的叶状纹各一周。</p> <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p><p class="ql-block">禁为承置酒器的案。此器身饰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附于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整件设计精巧绝妙,造型瑰丽庄严,纹饰玲珑剔透。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件。</p><p class="ql-block">失蜡法又称熔模法,是一种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即用蜡条塑成待铸器件的模型,然后淋敷细泥汁成整体泥范,晾干,烘烤出蜡,而后灌注铜液出器。其成品器形复杂,具有立体透雕效果。</p> <p class="ql-block">“克黄”升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附匕),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2出土。</p><p class="ql-block">“王子午”鼎颈部和腹部饰浮雕蟠螭纹带和窃曲纹带,器身攀附着六条浮雕夔龙,动感十足。器内壁及底部有鸟篆铭文80多字。该鼎为分铸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艺。这种束腰平底的鼎式,常见于楚国贵族墓,具有典型的楚地风格。</p> <p class="ql-block">龙耳虎足方壶,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龙首双耳簋(gui),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8年淅川县下寺楚国墓地M1出土。</p> <p class="ql-block">神兽,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楚国墓地M9出土。</p> <p class="ql-block">珐琅镶玉葫芦,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珐琅太平有象,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斗彩云龙纹瓷盖罐,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龟形熏炉,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雕漆云龙戏珠圆盒,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填漆描金云龙纹菊瓣式盒,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剔红葫芦形壁瓶,清代(1644-1911年),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