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祠里的“五笑亭”

<p class="ql-block"> 庄子祠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祠不仅是道教文化的象征,其自身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也同样蕴藏了老庄清静自然、 笑对人生的哲学思想。</p> 庄子祠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知县王竟为纪念庄子而建,并邀大文豪苏轼专为此撰写“庄子祠堂记”,具体位置于涡河北岸漆园城, 而后被河水冲毁。明代万历九年(1581),蒙城知县吴一鸾在原址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当时建有逍遥堂、梦蝶楼、鱼池桥、观鱼台等建筑。崇祯五年(1632)知县李时芳修缮了逍遥堂等已毁建筑,并加建了五笑亭。 <p class="ql-block"><br></p> 进了庄子祠的大三门、首先看到影壁上“灋 (法)天贵真”四个大字,这是临模推崇道家思想的李隆基字迹,影壁后面是苏轼撰写的“庄子祠堂记”的文章、经过衡门、庄子祠前堂,隔着濮池在就看到了“五笑亭。” <p class="ql-block">  五笑亭”何为“五笑”,在侧旁的院墙上,我看到了介绍有智笑、耻笑和苦笑,而另两笑没有介绍,是讲的是庄子梦蝶和濠上观鱼,我把它命名为痴笑和同笑。</p> 五笑亭来源于濠上观鱼、庄子梦蝶、材与不材、讥骂曹商、鼓盆而歌五个典故,分别是同笑、痴笑、智笑、耻笑、苦笑。庄子是哲学家,应该说是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道德观、人生观上诠释人一生中的“五笑”。 <p class="ql-block">  “濠上观鱼”之“同笑”。庄子曰:“儵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哲学家从本体论上认识了这个世界才会产生笑的极至。这段话的译文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河桥上游乐。庄子说:“儵鱼自在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那是鱼的快乐?”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道那是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确实是不知道;但你也确实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本源上来说来。你所说的是‘你怎么能知道那是鱼的快乐’,表明你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才来问我的。至于我知道鱼的快乐,我是在濠河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庄子曾告诫人们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我今天在在濠河桥上观鱼之乐,鱼在水中戏水之乐,惠子也濠桥上谈论鱼之乐,每个生灵都适得其所,这才是共情之乐,从哲学的本体上认识人生,才会产生笑的极至。</p> “庄子梦蝶”之痴笑。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在空中轻松适意飞舞的蝴蝶, 快乐得忘记了自己是谁,突然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从认识论上来说,庄周在梦中变为胡蝶,是认识的主体自我意识的丧失,却是快乐适意的。而醒后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发现自已还是庄周。但却不清楚刚才梦中是庄周变为胡蝶,还是胡蝶变为庄周,庄周和胡蝶同是大千世界的物化的一种生物,这种物我齐一的快意感受则为痴笑。<br> <p class="ql-block">  “材与不材”之智笑 一棵长得歪歪扭扭的树,因其不才(材)得以保全。一只鹅因其不才(哑巴)而被主人宰杀。面对两种不同的结局、庄子给出的答案是:周将处乎才与不才之间。从价值论来说是物的价值是有用性,有用和无用是辩证的、相对的。对一个人来说人的价值也是辩证的相对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处在社会之中,人情险恶,世事繁杂,做人难,为人更难。人与人的相处,太有才与太无才都可能遭到莫名的伤害,人应该处于才与不才之间,才可以立足于世,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这才是真正有智慧之人,应有的智慧之乐。</p> <p class="ql-block"> “讥骂曹商”之耻笑。宋人曹商为宋出使秦国,秦王送他车马百乘曹便向庄子炫耀自己并讽刺庄直生活贫困。庄子鄙夷地对曹商说:我听说秦王有病,能治好他脓疮的人,赏一乘车马;能为他添痔的,就赏五乘车马。从道德观上说,人应该知耻且格。“秦惠文王得过痈疮,也长过痔疮,曾征召医生说,谁能给他吸吮疮脓,就可以得到一辆战车,谁能为他舔舐痔疮,就可以得到五辆战车,越下贱,得到的战车就越多。宋人曹商得到了一百辆战车,一定是做了比吮痈舐痔更下贱的事情。这种做了腌臜事还到处炫耀,在道德观上表现的是非不清,是令人耻笑的。</p> <p class="ql-block">  “鼓盆而歌”之苦笑。 庄子妻死,惠子前去吊丧,看到庄子正坐着敲击瓦盆唱歌,就责备庄子做的不近人情。 庄子说:人死是复归,人的生死如同四季运行一样。人家已静静地安息于大自然中,而我还再啼哭,这岂不是不通情理吗? 生死问题是人生观的终极问题,是人们摆拖不了的宿命,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不可避免的,应该以达观的态度面对。苦笑这种情感则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和旷达的生死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