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百味 留无尽余香”——驻小留李青名师工作室读书分享活动

南城中心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是动人心弦的歌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人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是韵味无穷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人心旷神怡;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是色彩艳丽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人称赞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香悠悠,浸润心灵深处;阅读之光,引领成长之路。有一种力量,它源于阅读的深邃与博大,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思想的激荡与碰撞,领悟教育的真谛与智慧。为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核心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驻小留李青名师工作室开展“品书中百味 留无尽余香”读书分享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班主任工作漫谈》读书心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读完《班主任工作漫谈》之后,我深深地被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念所打动。在书中,魏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将班主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班主任的喜怒哀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我们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引路人。魏老师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建议,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强调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态度。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才能更好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成长。其次,魏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班级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如"民主管理"、"因材施教"等。这些方法不仅让我对班级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管理技巧。例如,在民主管理方面,魏书生老师强调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和纪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班主任角色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建立班级规则、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倡导团队协作等。这些方法和技巧都非常实用,可以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那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情节。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老师和辅导员,还应该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长和朋友。书中的班主任们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了他们无尽的学习潜能。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班主任,我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知识和技巧,也得到了许多人生启示和心灵感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微风吹动书页,那是书香在飘散。阳光照亮书卷,那是智慧在呼唤。轻轻翻开书本,那是热爱在滋长。阅读,就是溯光的过程。书中有读不完的热爱,也有看不尽的风景。读书的人,眼里有光。读书的我们,有梦可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有人问我:“你的岗位是什么?”我总是自豪地回答:“我是一名教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教师这个岗位的含义远不止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位,谋其政。”教师是一个岗位,是一个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岗位。无论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是教师为岗位奋斗的真实写照。在岗位上,我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工作,潜心阅读,努力将所学所悟用于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充满责任和担当的职业。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个职业,才能更好地为岗位服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是一个经历,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蜕变的经历。在这个岗位上,我从一个青涩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我记得刚入职时,我充满了激情和干劲,但很快就被繁琐的教学任务所淹没。幸好,阅读成为了我的精神支柱。在书中,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成长的动力。我阅读了《爱心与教育》,明白了教育需要爱心;阅读了《教育的目标》,认识到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阅读了《教师的挑战》,感受到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挑战。通过阅读,我不断成长,不断蜕变,逐渐适应了这个岗位,找到了自己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是一个故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故事。我相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在这个岗位上,我亲身经历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而辍学,我通过阅读教育心理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重新回到了学校。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使命是伟大的,我们需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履行这个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个岗位,是一个职业,是一个经历,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故事。在这个岗位上,我将继续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为学生们讲述更多的故事,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做一个擦星星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先生有句话说:教育是根植与爱的,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主动采取适当形式去靠近他们。这就需要教育者用一双慧眼,一颗爱心去发现这些孩子身上值得赞赏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呵护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擦亮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充满自信,闪闪发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我是幸运的。友好相处的同事们,活泼可爱的同学们,和蔼可亲的领导们。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有纯天然的可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们班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性格不同,能力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但都有共同点就是他们身上都各有长处。当时刚接手这个班就发现坐在最后面的小星是我们班里一个十分调皮的男生,几乎所有的家长老师都有听闻他的大名,为什么呢?就出自他那标志性的体态和那跟谁都“自来熟”的性格。他可以把所有的老师当做好朋友一样问候,无时无刻都可以跟老师分享生活趣事。听起来性格确实不错,但是这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出在这“无时无刻”的不分场合。上公开课,他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同时也不太能管住自己的嘴巴,生怕肚子里墨水吐不出来;排队整理时,应该安静整队,小星却会看看我,开始想与我"滔滔不绝”的聊天,即使我提醒过后,他可能过一会又会小声的自己嘟囔起来,类似的情况数不胜数。但是小星非常喜欢体育课,在体育课上虽然有时候也有些爱“插嘴”,但是赛起跑来可以说拼尽全力。能看得出来非常热衷于这件事情。但是他有一个“致命伤”就是习惯性差,做事情总喜欢半途而废,经常上课的时候一会就钻到桌子底下,老师一批评安静五分钟。就是静不下来。所以那一段时间我非常苦恼,觉得自己很失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小星又非常暖心。有一段时间我身体不适,状态不佳,可小星对我的想念和关爱却让我感到受宠若惊。他会怀念我什么时候来上课;也会像我告诉他们要多穿衣服那样,也叮咛嘱咐我要多喝水多穿衣服;会在我咳嗽不止的时候,默默地静下看着我,眼里透出对我的怜爱;还会哄我到办公室休息,为了减少我的耗能,开始变得懂事,听话。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和各科老师的沟通,发现小星虽然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但是他很聪明,也很懂事,只要用心引导,慢慢就会更加好。慢慢的课上也能坐稳当啦,虽然有时候也会令我头疼,但他们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能量。他们的反馈,也更加验证了自己的带班理念,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着实惊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教师要善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奔跑在阳光下,让每一颗星星都闪耀出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的教育》读书心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的教育》一书,我一开始只是看着情节好写读书心得,后来我才发现这真是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说它是一本好书呢?一是本书刻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如:受人爱戴的卡罗纳,令人佩服的德罗西,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从《宽宏大量的品德》一章中就可以看出卡罗纳是一个勇敢和宽宏大量的人。他勇于承担不属于自己的错误,并且让老师饶恕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从《我的同学科列帝》中则可看出科列帝是一个勤奋能干的人。他一边替父亲料理店里的事物一边学习,还要照顾母亲。文中的德罗西不仅学习好而且还是一位善良的人,从《7 号犯人》这一章的第二段便可看出。像卡罗纳、科列帝和德罗西这样善良、能干、正直的人在文中有不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塑造了不少性格不好的人物。如盛气凌人的诺比斯,不知廉耻的弗朗蒂和有些虚荣心沃提尼。其中弗朗蒂很是不知好歹,最后搞得被学校开除了;他的母亲来学校为他求情,他还在一旁不知廉耻的`笑;哪个人要是倒了霉他就幸灾乐祸。这样的人在文中与那些善良正直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们做了一次反面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爱的教育》我才发现其实爱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很少有人会去发现。其实爱往往反映在小事上:冬天出门前妈妈替我围上围巾;从外面回来父母递上一杯水;考试没考好是父母鼓励我;学习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老师提醒我们等等,其实爱就在我们生活中。只有善于发现“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居里夫人传》有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前只知道居里夫人是位伟人,因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看完了《居里夫人自传》,我才知道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与坚韧不拔,注定了她的伟大成就。我忽然明白她对科学的贡献有多么大,就像燕子筑巢一般,每一丝泥士都含着自己的心血。科学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大道。居里夫妇必须从沥青矿石中分离出更多的、并且是纯净的镭盐。有志者事竟成!大自然的任何奥秘都会被那些向它顽强攻关的人们揭开。终于在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镭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居里夫妇的惊人发现,1903年他们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的科学发现成绩斐然,然而他们却极端藐视名利。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不捞取任何个人私利。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他们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对此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又说:“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居里夫妇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在居里先生去世后,居里夫人把千辛万苦提炼出来的,价值高达100万金法郎以上的镭,无偿地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后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生创造、发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研究强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后把生命贡献给了这门科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著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16枚。但她始终不改自16 岁开始养成的严格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了这本书,我想:如果没有居里夫人科学领域的不懈努力,人类可能会晚几十年才发现镭元素,那些因战而伤的战士们可能因为没有由镭提供的X光线医疗设备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居里夫人的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可以说,居里夫人是近代科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女性,镭的发现和利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奇迹。如果说科学是浩瀚无比的星空的话,而那些科学家就是星空中璀璨的星星,在我的心里,居里夫人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一颗!居里夫人虽然病逝了,不过,她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永远闪着永恒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我们不能做出像居里夫人那么大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学习他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自卑与超越》有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摘要</span>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巅峰之作,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参考读物,是一本优秀的教育指导书籍。书中讲到人的一生所面临着三大任务:生存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问题,即交际;婚姻问题,即两性。人是卑微的,但也是伟大的。我们要借鉴其理论的精华,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热爱所生活的社会,积极投入与他人的共同合作,超越自卑,最终实现所追求的真正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键词</span> 自卑与超越;补偿作用;个体心理学;阿德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前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曾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后因分歧与弗氏破裂,创立个体心理学,另建立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曾主持召开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体心理学是指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0年,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族中。5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学学位。阿德勒曾经熟读弗洛尹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一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02年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后来由于与弗洛尹德在观点上产生了分歧,阿德勒率领他的一群跟随者退出心理分析学会,而另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他受聘为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1932年,他又受聘为日本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还创办了这个学派的机关报《个体心理学杂志》。1934年定居纽约,1935年,他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演讲时病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都具有一定目标性,人是未来定向的。他觉得由于人们为精神生活确定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更好地适应现实。他把一切心理现象都看作反映某种统一的生活计划,而生活计划的总目标就是优越。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优越性这一目标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人的优越和完善。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行为的动机出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后来,阿德勒又把个人优越而奋力的观点改变成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他同时还认为个人优越而奋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果一个人不顾别人和社会的需要,只专心于个人的优越,就可能产生优越情结,而具有优越情结的人可能成为一个专横跋扈、自吹自擂、傲慢之人,这种人不太受社会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书分别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心灵和身体、自卑与超越、童年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预防、职业问题、个体与社会,爱与婚姻共十二部分讲述,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认为,人一生所面临着三大任务:生存问题,即职业;人际关系问题,即交际;婚姻问题,即两性。然后通过热爱生活、积极合作最终达到和谐。这个理论与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即“修身、达己、达人、大同”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自卑及其普遍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个孩子站在狮子笼前面时,第一个孩子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向她的妈妈说:“我们能不能向他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了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都依照自己的感觉和方式作出了不同形式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阿德勒所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所属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无论我们身处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无论我们个体的体格、容貌、能力与性格,每个人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自卑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卑是人类特有的普遍心理现象,其本质是主体对自身的怀疑和否定。因为人类的天然具有的怀疑与批判的特性,人类便由自身的弱点,引发了卑怯心理,即自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一个问题的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解决,他在自己的意识中也承认无能为力,那么他这时候表现出的就是一种自卑情结。”愤怒与泪水、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自卑产生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家庭的影响来看,每个人都有对别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必须接受到启发和锻炼,否则这种能力必然受到挫折。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家庭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理想型,溺爱型,棍棒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的心理、性格、气质在七岁以前即形成了基本框架,以后只是发展和完善。即使心理、气质、性格可以发生变化,但付出的代价则是十分高昂的。理想的家是心理健全发展的前提条件,其中棍棒型或溺爱型的家庭都不是心理成长的理想环境。“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爱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道。一个完全被忽视、被憎恨或被排斥的儿童往往很孤单,不善于和别人交往,无视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引导他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帮助。凡是专制、严酷、没有或缺少温暖和爱的家庭,儿童的心理就不能健全发展,因为他精神上负有重重的压力,有较强的感伤色彩,对生活缺乏信心,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学校的影响来看,在学校里的很多问题,直接关系到心理的健康成长,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成绩、兴趣爱好等等。学生对老师的不喜欢可能会发展到对那门学科的不喜欢。得不到教师的关怀与尊重,对于学生来说是极痛苦的事情。教师要做的事情与母亲所做的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对学生发生兴趣,决不能只用严厉的惩罚。学校里的谴责会使孩子失去对老师的兴趣,并会寻找各种方式逃离这种环境。与此同时,同学关系不融洽、学习成绩不好、爱好又不广泛的学生,其自卑心理是相当严重的,因为他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社会的影响来看,其更为广阔,更为宏大。社会的悲剧规模更大,来势更猛,影响力更广。历史性与社会性的创伤会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卑,其结果更为难以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自卑感的功效和机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卑为动力,补偿为其方式,超越为其终极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人在有了自卑感后,就会产生一种压力。于是,他就会期待朝向优越感而努力,并做出一系列补偿性的举动。所以应对自卑,有两种方式:意志消沉,掩藏退缩;克服障碍,努力前进。而在困难面前,最彻底的退缩方式是自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补偿不当,即缺乏补偿或过度补偿,这将会引发自卑情结,甚至患有神经症。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缺乏补偿时,人面对自己的卑微,无能而消极,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二是过度补偿,为了摆脱卑微,人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陶醉于自我虚幻的优越感中,盲目追求个人优越,对自己缺点的克服过犹不及,甚至表现出某些变态的行为举动。这都是自卑导致心理异常的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适当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进的推动力,使人不断开拓进取,体验积极的生活。一个适当补偿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获得自我实现与自我价值。正因为自卑,人类追求优越感永远不会停止,而人类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超越自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卑,正确评价自我。个人要主动适应环境,适时调整心态,合理弘扬个性,积极改造自我。我们要客观对待自己的优缺点,避免自卑情节的产生,凭借着个人经验的判断、理性的分析、内在的修炼超越自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预防问题儿童的出现。家长应避免让儿童处于工具性的地位,避免使幼者因病弱或父母偏爱而引发自卑情结。家长应适当地予以干预,取长补短,发挥儿童的优势,弥补不足,科学地施教,在自然与干预之间寻找平衡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客观对待自己的优缺点,避免自卑情结的产生,教育者需要正确看待儿童的优缺点,警惕儿童有可能的自卑,立足于实际,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引导儿童,使其扬长补短,促进儿童良好社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保持适当的自卑感,避免郁积为自卑情结,使儿童拥有活泼外向开朗的性格和健康体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引导儿童超越自卑,树立良好生活风格。家庭学校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养成良好的生活风格。要让儿童学会在自身外部探求生活目标,在集体中体验到快乐,把自我与他人相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此形成良好人格,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本文所讲:“意义并非为环境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生命的实质便在于社会兴趣化,而其中的兴趣倾向为现实、他人与合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个人从自卑走向自愿自信,从自信达到自我完善与超越。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实现创造性自我。我们不仅仅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人能主观能动地创造地对环境作出反应,并使环境服务于个人,所以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超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评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其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语言虽通俗易懂,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也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引论,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体系,是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阶段转变的中介。其理论对以后人本主义思想中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观点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阿德勒理论中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重视社会因素对个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尽管如此,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仍有联系,他的“自卑与补偿”、“追求优越”等概念和他对神经症的解释等,在其理论基础上仍然是以潜意识为主导的。他并未摆脱生物学化的桎梏,他较多的重视生理组织方面,而忽视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其他方面,阿德勒强调的补偿作用,并非所有的缺陷的人都能得到积极的补偿,其补偿只适用于缺陷者本身有足够的自信,并有外在的支持力量,才能发生理想的“优越感”。故补偿作用有它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再者,阿德勒的补偿作用乃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忽略了人尚有积极的支配欲。其实践性也仍有所欠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博士的巅峰之作,是心理分析的重要参考读物,是一本优秀的教育指导书籍。人是卑微的,但也是伟大的。我们要借鉴其理论的精华,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热爱所生活的社会,积极投入与他人的共同合作,最终实现所追求的真正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A·阿德勒, 李章勇译, 自卑与超越[M].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贺韶伶, 李定梅, 论自卑与超越[N]. 怀化学院学报, 2002, 21(3):25-2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李翠云, 永春, 读阿德勒《自卑与超越》[J]. 前沿, 2006(9):222-22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2):314-316.</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三国之曹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读三国,还是个少年郎,那时候爱憎分明,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没有中间地带。曹操是奸诈的,刘备是礼贤下士的,周瑜是心胸狭隘的,诸葛亮是神机妙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读三国,已步入中年。经历生活中的风霜雨雪,生活的起起落落,对书中的人物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操是爱国的。“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说此话的时候是在王允的寿宴上,此时董卓已经废了皇帝,立陈留王为帝;董卓把持朝政,大权在握,满朝公卿敢怒不敢言,没有一个人敢出来阻止;王允虽有心而力不及,所以才假借寿宴召众大臣来商议。可以看出年少的曹操也是血气方刚,鄙视董卓的行为,对汉朝一片热血,宁可抛头颅,洒热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操是爱才惜才、重情重义的。关羽被迫降曹后,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一直想着兄长刘备。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便向曹操辞行。曹操为了挽留关羽,选择避而不见。对于机变的曹操来说,这种做法当真是可爱至极。当他确信关羽去意已决时,赠金送袍,更体现了他对关羽深厚的情谊。这时候的曹操脱去了奸雄的外衣,成为一个爱才惜才、重情重义,甚至有点儿可爱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操是多疑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想必这句话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陈宫感念曹操的忠义,弃官追随曹操一起逃跑。 到了成皋夜宿在吕伯奢家,吕伯奢吩咐家人烧水磨刀,准备杀猪。曹操夜里听见磨刀声,便起了疑心,到了后屋,听见有人小声说:“先绑起来,然后再杀,怎么样?”曹操在陈宫耳边说:“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们先下手为强。”于是,他们两个见人就杀,一直杀到厨房,才发现有一头肥猪正被捆绑着,他们才知道误杀了好人。他们急忙逃走,路上,碰见了吕伯奢,曹操又一刀把吕伯奢砍下马。陈宫吃了一惊,问道:"你怎么又杀了吕伯奢? 明知误杀亲朋不对,还滥杀好人,太不仁义了?"曹操却理直气壮:“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此时才发现自己交错了朋友,原来是个狼心之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历代帝王中,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文学方面的成就,但是曹操是个例外。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等作品,继承了《诗经》反应现实、抒发情感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曹操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同时曹操也是多疑狡诈的,曹操的形象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但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籍可以丈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书籍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眼睛到不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它让人生厚重,生活明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自己变得更为坚定从容</p>

自卑

阿德勒

居里夫人

教师

学生

自卑感

班主任

教育

心理学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