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 (2)---肇庆老城

红牛

<p class="ql-block">  米仓巷是端州人眼中的古巷老街,长3百米。起源与当年包拯在端州任知州(即最高行政长官)时修建丰济粮仓有关。历史追溯到宋朝康定元年即1040年,包拯任知县期间,组织民众筑城墙、俢水利、打井取水、俢建州衙、星岩书院等。在距州衙几百米处修建丰济粮仓,储粮备荒备战,形成了附近一条条街巷,久而久之人们称之为米仓巷。</p> 米仓巷的丰济仓在南宋祥兴年间即1278-1279年,丰济仓和高腰县署、县学宫均毀战火。元代初年,当时官府在丰济仓原址重修广济仓。明宣德十年即1435年,广济仓恢复丰济仓名,康熙年间,为方便运粮,官府将丰济仓迁往城南门内,丰济仓改驻后营守备。从此不作储备粮食之用,但米仓巷的巷名沿用至今。今天走入内巷,旧街古味已化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职工宿舍,保留了青砖砌筑的老房子,巷头还有一幢70年代的朝晖粮站。 十字路的尽头就是肇庆市博物馆,肇庆市博物馆新馆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十字路5号,坐落于肇庆府城原两广总督府范围,宋城墙旁,建筑面积约1万多平米,场馆建造独特,内设多个展厅,分为序厅和粤人源起、粤地初开、千年州府、总督两广等多个部分。馆藏精品文物展则展出了肇庆出土的东晋陶水田耕作模型、东晋陶城堡、东晋青瓷狮形四足水注、东晋玻璃器等珍贵文物,让参观者更近距离感受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肇庆的深厚底蕴。 馆藏文物11000余件(套),“岭表南来第一州——肇庆历史文化陈列”是新馆历史文化基本陈列,设于博物馆首层和二层,四个展厅分别展示了“粤人源起”“粤地初开”“千年州府”“总督两广”等四部分内容,展出文物共500余件套,包括迄今发现的广东最早人类化石,据铀系法测定年代为距今14.8万年左右;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睦岗街道北岭松山,是迄今发现的广东青铜时代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松山战国墓中出土的文物或文物复制品等 认识历史 历史的脚步,历史的进程。 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利玛窦来到肇庆,在仙花寺(今崇禧塔)中带领两名本地工匠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从此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时间观念。令人遗憾的是,“第一钟”的原型已经丢失,这是来自辽宁沈阳的李宝庆在肇庆复原中国第一台机械自鸣钟。 中国钟表业祖师爷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我国历史上许多第一都与他有关;第一座国产机械自鸣钟、第一座天主教堂、第一所西文图书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第一本中文基督教著作、第一个传入西洋美术、第一个传入西方天文学历法、第一部中西文辞典《葡汉辞典》、第一次将钢琴、风琴等西洋乐器带入中国、第一次制订出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拼音的方案、第一次传入与翻译《几何原本》等西方数学著作、“西学东渐”第一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肇庆市端州区十字路16号,牙鹰楼建于中华民国时期,据说在1932年完工。欧洲哥德式建筑风格,坐北向南,混凝土砖木结构。总面阔14.4米,进深21米,三层。平面布局为直接由大门进厅,厢房设在厅堂两旁,厅后置楼梯,杂物房、廊道、天井组合。主体建筑奢华美观,外墙水洗石米,砌筑多条罗马石柱,内铺花纹图案各异的欧洲进口彩色地砖,门框和楼梯扶手使用名贵的坤甸木制作,双掩木框窗户安装彩色玻璃,檐蓬下雕卷云装饰。 牙鹰楼楼顶外还装饰着水刷石大圆圈,圆圈两边附塑双狮,顶上是一个展翅飞鹰雕塑。就因这只威猛的飞鹰,街坊把这栋楼房称之为“牙鹰楼”。整座建筑选材、工艺考究,为中华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特色建筑,对研究端州近现代城市建筑发展历史期有一定价值,2010年12月31日被公布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料显示,牙鹰楼至今至少已有90多年的历史。1943年,日军侵占肇庆后,牙鹰楼被霸占,变成了日军司令部。 “宝月荷香”是“古端州八景”之一。相传是唐朝诗人李绅的夫人亲手所种,每年盛夏,宝月台内全是一片红荷翠叶,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宝月台在初建时叫“补月台”,是为了与“日”字型的城墙相补形成“日月相辅,七星降福”的风水宝象而建造的后来又在此建立宝月观音庙所以被百姓改称宝月台。虽然现时是冬天,想象到夏天荷花盛开满塘美景是如此壮观。 宝月残荷 传说李绅被贬任职端州司马时,居住在塘基,生活俭朴,李绅夫人为改善家人伙食,增加营养,提出要在城外开挖池塘种藕。李绅见夫人自食其力,而且也想大力发展生产,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同意,但约法三章,规定其所种塘藕只能自吃,不能卖来换取银两,吃不完可赠予百姓。李绅并为夫人开挖的藕塘书写“宝月塘”的条幅。 嘈嘈切切错杂弹,<div>  大珠小珠落玉盘。 </div><div> 间关莺语花底滑,</div><div> 幽咽泉流冰下难。</div><div> -----唐 · 白居易</div> 竹坞无尘水槛清,<div>  相思迢递隔重城。</div><div> 秋阴不散霜飞晚,</div><div> 留得枯荷听雨声。 </div><div> -----唐 · 李商隐</div> 浅水池塘短画桥,市廛虽近不烦嚣。<div>  风翻绿浪香尤远,水映江花影更娆。</div><div> 君子立身原自洁,高人出处总逍遥!</div><div> 旅游何必名山去,到此尘襟暑气消。</div><div> -----古端城八景之一“宝月荷香”</div> <p class="ql-block">  古端城八景之一的“宝月荷香”旁,有这样一座千年书院——星岩书院。古时候,这里汇聚文人雅士,走出了梁斗南、苏廷魁等进士人才。公元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军州事,决定兴教育以开启民智、畅文化以促进融合,选址城北宝月台创办了星岩书院,“四面荷花,星岩拱峙”“临碧沼可观鱼,坐石墩可望月”,山水相伴之间学子更能静心思学。星岩书院是西江流域兴建最早的书院,也是端州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至今已有千年传承。</p> 包拯的“文化治端”采取了诸多举措,最重要的就是创办了半官学形式的星岩书院,让私塾优秀的子弟能够通过入读书院接受进一步的教育,着力培养岭南的地方人才。为了办好书院,包拯不但自己捐俸办学,还聘请了咸平元年进士、曾两度担任端州刺史的梁燮任书院掌教并主讲督课,一时间书院学子汇聚、学习气氛浓厚,所谓“朗朗经声明月上,入门疑听课书声”。除了创办星岩书院,包拯还创办了文昌宫以兴儒学,有崇文尚德、教化时人之意。 包拯唯一的传世诗作就是写于端州,名为《书端州郡斋壁》,其开篇两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无疑就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包拯入治端州的时候已年届不惑,但躬身为民、清正廉洁的本色和初心不改。星岩书院自包拯创建之后,于历史的长河中演进赓续,几度易名、儒释皆用,但以文化人、教育世人的初心宗旨始终不变,名师汇聚、博育良才,文人雅士吟诗相颂,成为西江流域的文化传播阵地、人才培养摇篮。 星岩书院内的领南书院(端州区文化馆),端州区文化馆一楼艺术展厅、二楼为室内阅读空间和藏书馆,增加书柜、桌椅等阅读设备,配套茶咖等休闲功能区。三楼为“星岩大讲堂”配置讲坛、桌椅、屏幕等设备,作为开展公益课程讲学的主阵地。保护性利用星岩书院原址上遗留的百年菩提树作为室外阅读空间,改造并增设座椅、休闲吧等设施,使原书院绿植融入读者阅读体验,将公共阅读空间延伸至室外绿化区。 星岩书院几度沧桑轮转,先是于北宋元丰年间经知州王洎已改名为“西石头庵”,后于南宋淳熙年间由高要人黄执矩复名;明朝万历年间,肇庆知府张一栋在星岩书院旧址建观音殿、殿后建楼称为太和阁以作禅用。直至进入清代,随着包拯的“青天之名”日盛,作为其文化遗泽的星岩书院也日益受到世人的瞻仰和重视,不但有增建、修葺的厅堂院所,“星岩书院”之名也一度得以重现。 康熙年间,高要知县王有芳在观音殿西侧建“包公祠”以纪念包拯;咸丰年间,知府郭汝城收没观音殿并复建书院名为“龙图书院”,正厅塑包拯像,两旁为学舍,改禅归儒,“忱足以上追乎名臣,而不愧乎宋之龙图”;同治年间,高要学者彭泰来认为包拯任龙图阁直学士是从端州离任之后的事,以“龙图”命名书院不妥,于是复名“星岩书院”。 星岩书院因其浓郁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品性、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引得文人雅士吟诗相颂、蔚为大观。明代有黎遂球的《登宝月台》、陈子壮的《宝月台》等诗歌传世;清代梁鼎芬为星岩书院众绿厅题联“招邀数君子,沉醉万荷花”,又有“切云明月修奇服,苦茗青灯要此时”,皆为佳作……据相关资料统计,仅在清代有关星岩书院的诗文就有近20余篇,其中不乏袁枚(《游端州宝月台记》)等大家之笔。 龙图肇始、文脉相承,延续千年的星岩书院无疑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站在如今的宝月台上,看着一池荷花、满堂盛景,遥想千年前于蛮荒之地躬身办学的包拯,时光流转间于书院专心治学、静心思学的文士学子,仿佛时光从未走远…… 这是十字路口的打卡“肇庆”背景墙。十字街有一段历史。这里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开启中西文化交流最早的落脚点。“道源斋”,1863年间由法籍神父在肇庆兴建,作为当时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堂。当时的传教士为了纪念利玛窦在肇传教立功,故把这座教堂定名为“道源斋”。直到清末民初,人们在该教堂屋顶加建一大十字架,随后这条路便被称为十字街。1929年开筑马路,这里正式定名为“十字路”。 这是十字路口,前面尽头就是肇庆博物馆新馆,后面就是草鞋街(看路标牌),肇庆草鞋街是一条沿宋城墙而建的古老街巷。据清代道光年间的《肇庆府志》记载,草鞋街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因清代至建国初期其居民大多织草鞋出售而得名。草鞋街全长约300米,西接西仁里,东面登上一段几十米长的斜坡,就可达到正东路。这里生活着100多户人家,大部分依然居住在清末民初时期的祖屋里。 肇庆骑楼老街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年),东起正东路阅江楼,西至城中路宋城酒店,绵延近2000米。曾是肇庆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也是政治经济核心区域。浓缩了肇庆百年历史,见证了肇庆曾经的商业辉煌。骑楼多以两层为主,百姓以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模式,商贾往来在长街汇聚交织,是旧时端城的繁华盛景。肇庆宋城骑楼街经过全面改造的骑楼街,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时尚潮流有机结合,让百年老街风华再现、焕发生机。 千年肇庆,百年骑楼。走进骑楼街,巧心面店、端州月饼、食出腊味煲仔饭等多家肇庆老字号店铺门前人头涌涌,人人都兴致勃勃地想要尝一尝属于肇庆的“老味道”。除了“老字号”备受欢迎,骑楼街中的文创潮玩、肇庆手信等新潮商户也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驻足。穿梭在城市角落,浸润于市井烟火或古今融合、或浪漫文艺,用足迹触摸城市肌理..... 要了解肇庆的市井生活,就来骑楼街看看。临街的壁画、旧式的玻璃窗,这里的一砖一木都印刻着几代肇庆人生活的烟火气。骑楼街,承载着老肇庆的旧城故事,也连接着肇庆的历史文脉。沿着骑楼街,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一公里内就能打卡多个历史文化遗产:从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墙到见证叶挺将军铁军风采的阅江楼,从亘古星宇下伫立千年的披云楼到因包拯修建丰济仓而闻名的米仓巷。骑楼街早已成为肇庆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符号和文化之根。 西江特委交通站旧址(高要书店)位于肇庆市城中路15号,坐北向南。该建筑为骑楼式商业店铺,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分上下两层,首层为店铺,二层为居室。1940年1月1日,在西江特委和高要县工委共同领导下,在此开办了书店。书店开业之前,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梁嘉亲自指派谢权到四会开办的书店学习,两个月后正式开业。书店经理是谢权,店员邓锦波(来肇庆后改名邓子英)、苏带,邓锦波任小组长 高要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是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政策,团结教育群众的一个文化宣传基点。同时,又是西江特委的一个联络站。初期由“牛哥”(即梁嘉)来书店联系,后改由他爱人“牛嫂”(即许桂生)来联系。书店出售的进步书刊,对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众影响较大,来店买书看书的人很多,但由于书店当时出售的都是清一色的进步抗日书刊和马列主义书籍,“红”的色彩显得较浓,不久被国民党察觉,于1940年7月6日被迫关闭停业。 骑楼街这6条线路一起打卡去!----01-骑楼妙韵(从这里我们穿越历史):宋城·骑楼街牌坊→倚岩茶居→又什香→中共西江特委交通站→海星女校(育婴堂)→黎雄才故居→黎雄才博物馆→武威王府(肇庆电影院)。02-裹蒸飘香(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建筑的汇集积累,路线当中有裹蒸香囊手工制作坊、裹蒸品尝店、裹蒸制作加工点):武威王府(肇庆电影院)→中衙巷→米仓巷→市博物馆→牙鹰楼→道源斋→十字路→福建巷→塘基头。 03---坊踪履迹:人民南路城墙入口→西仁里→草鞋街→娱家巷→福绣坊→巡捕巷→龙圣里→立新街口。04---新街畅旺:旧街(立新街)→武林世家陈馆→码头→新街。05---古巷春晓:潮玩衫客→豪居路→中共西江特委机关→中医街(麒麟街→福肇社)。06---宋城新天:东门瓮城遗迹→东城墙→朝天门→披云楼→丽谯楼→府前路→南门瓮城遗迹→南城墙→宋城东门→骑楼街→宋城·骑楼街牌坊。 走进骑楼街,最吸睛的便是极具广府韵味的悬挂式特色招牌和霓虹灯。醒目的店招与古典的骑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派古香古色的岭南风情。穿过骑楼街,让人仿佛来了一场穿越之旅。 这里有着浓浓广府风味的街景,充满民国风情特色的招牌、霓虹灯等装饰。骑楼外观精美别致,建筑风格独特,夜幕降临,骑楼檐柱、梁架、屋顶充满光影变化……一砖一瓦都诉说着时光的故事。 骑楼街历经近百年风雨洗礼,承载着老街的故事,留下了许多文化烙印。 古色古香的特色招牌,七彩斑斓的霓虹灯饰,黄包车、邮筒、电话亭等民国风美陈摆设,装扮着具有广府韵味的岭南建筑;食出腊味、巧心面店、广宁云吞等肇庆人记忆中的“老字号”重新开张;服装、食肆、钟表、杂货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店铺回到市民的视野中;还有儿童画室、动漫文创、茶饮冰室、潮玩乐园等时尚店铺坐落其中……如今的肇庆骑楼街,经过一番升级改造、精心修缮,已经大变样。 在肇庆骑楼街,每走一步,就是一种回忆;每走进一家店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有“王府井”,广州有“上下九”,肇庆有“新街”,这里曾被称为肇庆的“小义乌”。站在“新街”街口,能感受到浓厚的商业气息。狭长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式各样的商品使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就是这样一条街却蕴含着肇庆几代人的回忆!凝聚的人情味、市井味,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浓烈,记录着曾经的繁华与骚动。“新街”虽姓“新”,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老街,从民国时期至今一直是副食品、小商品的集散地,有着“小义乌”美称 肇庆古城墙遗址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宋城路,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了。古城墙为砖石构造。基础条石,墙身两面砌砖,中间用黄土碎石夯实。呈长方形,东西宽,南北窄。周长2801.2米,东城墙长403.4米,宽8.47~9.14米;西城墙长376.9米,宽16.1~18米;南城墙长992.3米,宽8~10米;北城墙长1028.6米,宽8~11米。制高点在城北披云楼地段,高达10米。 城墙建于宋皇祐年间,政和三年(1113)将土城扩建为砖城,共开四门:东宋崇、南端溪、西镇南、北朝天。 追忆 浩浩西江水,巍巍阅江楼。阅江楼是在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东侧石头岗上,南临西江。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历代有修缮,名称也屡次更变,初为崧台书院,继称东隅社学,明崇祯十四年(1641)始命名阅江楼,清初曾改名镇南楼,不久复称阅江楼。抗日战争时期,日机炸毁西、北两楼。1959年阅江楼重修后设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南楼檐下悬挂木匾额,楷书“阅江楼”巨字,是清两广总督劳祟光所书。 阅江楼院内有假山、鱼池、花木、芳草,楼四周为宽敞之平台,遍植树木,南楼前面是石阶,拾级而下到达广场,场地延伸至滔滔东流的西江河畔。北楼底层,原有康熙御书碑六方,现存五方。每方碑刻高2.20米,宽1.10米。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两广总督郭世隆在阅江楼侧崧台驿建御书碑廊,将康熙赐给他父子的手迹摹勒于石上。康熙书法清秀,刚劲有力,故艺术价值也较高。 阅江楼是肇庆八景之一,名曰“江楼晚眺”,不少文人雅士曾在此吟咏酬唱,例如明代区大枢的《崧台书院秋望》诗、瞿式耜的《闽江楼》诗、清代陈恭尹的《闽江楼晚眺》诗、赵翼的《寓端州阅江楼,喜蒋南邨州牧至》诗等等,描绘阅江楼的壮丽景色。 阅江楼始建于明代,历史上曾为鹄奔亭。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肇庆市阅江楼前成立。团部驻阅江楼,楼前广场是练兵场所之一。1926年5月,叶挺独立团奉命从肇庆出发,勇挑先遣队之重任,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功勋卓著,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叶挺独立团是人民军队的前驱,清廉人生扬正气。一代名将,叶挺的军事生涯和丰功伟绩,为世人所称颂,而他的清廉人生和高风亮节,为后人所景仰 七星岩牌坊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月27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广东肇庆</p><p class="ql-block">图文: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