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第一镇~喜洲

源远流长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重要的白族聚居城镇。历史上喜洲是南昭的军事重镇,文化比较发达,曾为国家输出许多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过去喜洲的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曾是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喜洲古镇拥有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艺术和审美情趣。此外,喜洲古镇还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气息,被誉为“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外是一片开阔的水域,水中是一片片盛开的睡莲🪷,环境优雅,景色迷人。</p> <p class="ql-block">迷人的景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座石桥就进了喜洲镇</p> <p class="ql-block">喜洲镇的四方街中心的高台上是一座大理石题名坊,上面镌刻着历代喜洲在外功成名就人员的名字,东北角有一座木质的翰林牌坊,四周是各种店铺,以餐饮业居多。四方街在茶马古道所经过村镇比比皆是,就是当年的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破酥粑粑是以面和肉加工成饼,再用炭火吊炉烘烤而成,外皮酥脆,内里香软。为满足喜甜人群的需要,又增加了红糖馅的粑粑。</p> <p class="ql-block">吊炉</p> <p class="ql-block">破酥粑粑</p> <p class="ql-block">翰林牌坊</p> <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博物馆:严家大院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末起建至民国初竣工,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建筑风格。严家大院1987年被云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严家大院的大门“大夫第”是典型的殿阁式造型</p> <p class="ql-block">二门“司马第”却采用了法式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门拱,可见严家走南闯北把西方文化点滴带回了喜洲。</p> <p class="ql-block">三房一照壁:白族民居以西方为主房,南北两厢为厢房,照壁设在正对主房的东面,俗称“三房一照壁”。</p> <p class="ql-block">照壁</p> <p class="ql-block">四合五天井:由三开间四方硬山顶楼房、四个双楼阁、四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组成,俗称“四合五天井”。</p> <p class="ql-block">壁饰</p> <p class="ql-block">小洋楼:严家大院主人当年走南闯北接触了西方文化后,于1936年在自家的后花园建造的西式洋楼,整座楼房的设计、施工人员都是从上海等地聘请,建筑材料从香港购买,经海路、铁路、公路最后由马帮运至喜洲而建。</p> <p class="ql-block">地下防空设施</p> <p class="ql-block">假山石</p> <p class="ql-block">云南松</p> <p class="ql-block">美人蕉</p> <p class="ql-block">创意亭</p> <p class="ql-block">侯盧</p> <p class="ql-block">白族三道茶:白族待客有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白族民居建筑中门楼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门楼一般采用殿阁造型,再加上彩绘、泥塑等手法加以修饰,组成立体的图案,富丽堂皇,大气美观。</p> <p class="ql-block">垂序商陆</p> <p class="ql-block">蜡染、扎染是白族特有的传统工艺,扎染工艺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p> <p class="ql-block">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喜洲小学</p> <p class="ql-block">喜洲古镇牌坊</p> <p class="ql-block">魁阁:白族魁阁就是状元榜,现在依然将高考状元的名字写进魁阁。</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万年青古榕树</p> <p class="ql-block">黄连木</p> <p class="ql-block">来自苍山的山泉水</p> <p class="ql-block">大理二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