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100个学习片段之六——重新认识“解决问题”

袁延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昨天晚上凯凯的数学作业有一道“解决问题”,其中做第5小题时遇到了困难,跑到厨房来问我,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妈,我有道题不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什么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决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决什么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决60元钱买一个书包和一个台灯够不够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打算怎么解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想先把书包和台灯的钱加起来,再和60元比较,如果多就是不够,如果少就是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很正确啊!去把你想的这个解决办法用数学算式写出来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最常见的学习任务,原先叫做“应用题”,主要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即分析任务——建立模型——数学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但是近几年我发现,“解决问题”一类的题目,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一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类任务所承载的“核心素养”任务是在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二是教师在课堂上普遍没有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即经历“理一理任务——分析建模——数学表达”,其中的“分析建模”,也就是常说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非常弱化,听课发现,老师们大多把重头戏押在了“数学表达”也就是“列式计算”这一环节上了,只是满足于能做对题、能考试,这是短期效应,从长期效应看,只要学生能力发展不好,后期只能在低层次水平徘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比如这一道关于“够不够”的问题,如果直接给出三步法:一算、二比、三结论,那么也能很快做出来,但是却不能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提升思维水平,因为它省略了最重要的“理任务”和“分析建模”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因此我觉得,面对这样的任务,我们要从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出发,引导他真正的思考一下要解决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找到解决的问题的“关键点”,然后再谋划“怎么解决”,从而建立起解决这个问题的流程或模型,最后再用数学方式表达出来,并计算出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总之,老师重新认识“学习材料”和“转换视角”是很重要的,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习材料对于儿童能力的培养在哪里,要摒弃上帝视角,转换成儿童视角审视这些“司空见惯”的真问题,才能真正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探究,使他们思维畅游到深处。</span></p>

解决

数学

建模

解决问题

任务

问题

学生

视角

模型

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