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讲院

毓笺

<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范文正公讲院,为了纪念范仲淹曾经在商丘的应天书院读书和执教共七年时间,明朝建好这座古城后建了这个讲院与文昌阁!大家随我去了解一下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老家是苏州人。他的父亲叫范墉,他两岁那一年。父亲在去上任的路上就去世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在家里面是妾氏,地位比较低。所以范仲淹就随着母亲改嫁。他的养父叫朱文涵,家是山东人。所以范仲淹就改名叫朱说,随着养父在山东生活。23岁的时候,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拜别母亲去苏州老家认祖归宗。可是苏州老家人不认范仲淹。所以这个时候范仲淹就做了一个决定。就是不回山东了,来商丘的应天书院求学。因为当时的应天书院对那些好学之人免收学费。所以范仲淹在这里读书一读就读了五年。范仲淹读书期间呢非常艰苦。我们大家知道有一个成语叫断齑画粥的典故,说的就是范仲淹当时把粥熬稠一点,放凉后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吃的是腌的那个荠菜。就形容范仲淹在读书期间非常艰苦。还有人讲说他曾经五年衣不解带。主要是形容很艰苦的学习。在这个读书期间呢,范仲淹就娶了他的夫人李氏,商丘人。是当时副宰相李昌言的侄女。并把母亲从山东也接到了商丘。在商丘就安了家。读书期间,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发生在应天书院里面。有一段故事很有意思,大中祥符七年。改为应天府为南京的时候。真宗皇帝曾经来到商丘,好多人都去目睹龙颜。皇帝来商丘一次不容易,大家都去看。可是这个时候,范仲淹一个人还在应天书院的一棵大树下面读书。有一个同学走上去问他,他范仲淹皇帝来商丘一次不容易,大家都去看了,为什么你还不去看?而在这里读书呢?但是范仲淹就讲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没有去,异日见之未晚!”可见他的抱负很大,所以他第二年大中祥符八年,他以97名考中进士,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一生三次被贬,两次降职!但是他每到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为什么我说他在商丘长达七年呢?因为他结婚之后,把母亲接到商丘来,后来母亲去世了,他还为母亲丁忧三年。所以他回商丘来。当时在商丘做知府的人叫晏殊,晏殊非常欣赏范仲淹,他让范仲淹又主持应天书院,执教了两年,所以范仲淹算是在商丘长达七年的时间。范仲淹每一次被贬到一个地方,都非常重视教育,都要建很多的书院。大家知道范仲淹写的最有名的文章是《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最有名的两句话大家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写这篇文章是被贬到南阳时,建了一个花州书院,在花州书院里面写下了这个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滕子京我们大家知道这个人很自负,他与范仲淹是好朋友。当时他在洞庭湖畔的重修岳阳楼。他给范仲淹写了一封信,他说,我在洞庭湖畔重修的岳阳楼,我想让您给我写个记,并付了一幅画,叫“洞庭晚秋图”,上面画了岳阳楼在洞庭湖畔的样子,其实范仲淹本来是想劝说滕子京的。他自己又想想自己的一生,多次被贬,多次降职。所以他在南阳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的岳阳楼记。但是这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这个思想。是在应天书院读书执教的时候就形成了。当然是因为写在《岳阳楼记》里面,才成为千古名句的。范仲淹死后,他的墓是葬在了洛阳伊川。关于他的墓为什么会这样葬在洛阳伊川呢?还有一段典故。范仲淹当时回商丘为母亲奔丧丁忧的时候,路过了洛阳伊川。范仲淹很仰慕的唐代的四大名相之一的姚崇,姚崇的墓就在洛阳伊川,所以他路过姚崇的墓就去拜祭他。那个守墓人呢就给范仲淹讲姚崇的故事。姚崇的身世和范仲淹很像,姚崇的母亲也是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姚崇做宰相之后,曾经问自己的母亲,他问母亲百年之后是否愿意与我的生父合葬?姚崇的母亲讲,如果我和你的生父有缘。没有葬在一起,将来也会在一起。如果没有缘分,葬在一起也是枉然。所以当时姚崇就做了一个决定,把母亲的墓葬在了洛阳伊川,自己死后和母亲葬在一起。所以范仲淹听过这一段姚崇的故事之后,他就有一个想法,就把母亲的墓也葬在伊川,自己死后也和母亲葬在一起,所以,范仲淹的墓也在洛阳伊川与姚崇的墓,相隔不太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