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的端午节

孙鑫

端午节,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温暖的回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怀念儿时过节的情景,虽说是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但是精神的世界是如此的丰足,比起现在孩子真的是要快乐好多好多倍,儿时的端午节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br>每年的端午节,家里最忙的要当属母亲,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她就开始准备包粽子的食材,提早把粽叶用水泡上,然后上面还用一方圆形的竹竿编的盖帘盖上,这样还怕粽叶泡的不透,还得继续在上面在加块石头,这样才放心的去进行下一环节,下一环节比上一环节要简单些,就是提早买的糯米倒进黑色瓷盆里,也需要提前泡上,母亲说这样喝饱水的米粒更容易煮透,也更能激发出糯米的香味,每次泡糯米的水必须没过糯米的2/1,再接下来就是泡里面的辅料,根据自己的喜好,比方说花生,蜜枣,还有的放红豆,绿豆,那个时候一般放花生的时候比较多,因为家家都种花生,其次就是放绿豆的也比较多,不像现在这么花哨的放各种各样的馅料。<br><br>其实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纯糯米的,白色的糯米浸透着粽叶的清香,别提多好吃了,多美味了,这一切准备就绪后,母亲便开始忙活起来,先是找两个大盆,一个用于放粽子,用于包,专门用于包的这个盆要放上菜板,便于在上面操作,用到的道具自然是剪刀,棉线,还有各色做标记馅料的绳子。<br><br>母亲先是把三个大小不一的粽叶错综的摆放在一起,弄成一个桶装,然后往里填糯米,这个还是个技术活不能放的太满,太满了放在锅里煮的时候容易炸裂,所以就一小把米,几颗花生米,然后有条件的放一粒蜜枣,然后在将粽叶用“技术”手法包起来,这个看似很简单的包粽子,其实真的上手很难,真所谓一看就会,一学就废,我就是这样,直到现在自己成家每年端午节,脑海中回想着母亲包粽子的步骤缺依然一塌糊涂,包的不像样子,以至于我家先生就在旁边嘲笑我说,你的技术照着咱妈你还得好好学啊,就这样一个粽子轻松在母亲的“拿捏下”轻松包好,一个,两个,三个……很快一大盆慢慢的就包好了。<br><br>再接下来就是放在大铁锅里,开始煮,每年煮粽子总是有一个不变的习俗就是要煮一些鸭蛋 鹅蛋还有鸡蛋,我和父亲都爱吃用粽叶煮过的,清香清新,太好吃了,就这样点火烧开要经过2小时,随着渺渺云烟的起伏消失,粽子煮好了,老家的习俗就是端午的头一天开始煮粽子,煮熟后不吃浸泡在锅里一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用这个粽叶的水来洗脸,洗手,说去百病,老一辈留下来的习俗真的很多说法,很多也是附有很多传奇色彩,儿时喜欢听这些风俗讲究。<br><br>第二天一睁眼,母亲便将用五色线搓好的绳子系在我们手腕上,说等到下雨天的时候才可以取下来扔掉。这也是端午特有的习俗,经过浸泡一夜的粽子和各种蛋清香扑鼻,各种蛋在浸泡一夜的锅里变成了和粽叶一样颜色的外壳,吃在嘴里清香淡雅,特别入味儿,一家人围桌而坐,一个个的粽子似元宝,既好看又好吃。儿时的端午节虽不能像现在这样随时能吃到各种各样馅料的粽子,但是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童年端午节就这样一年一年的伴随着这样的创奇色彩的风俗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