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

叶王氏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是世界著名伽蓝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洛阳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洛阳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六祖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寺内最大的大殿,系元代建筑,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内供明代夹纻干漆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在大佛殿之后,为悬山式建筑。殿内摆放着白马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仅存的元代“夹贮干漆造像”。殿内的23尊元代“夹苎干漆”造像,形态各异,全都是由丝、麻制成,每尊重量仅有3到5公斤,从元代至今700多年来未经修缮,仍然色彩如新。所谓夹纻干漆造像之法,大致是先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裹裱,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夹纻干漆造像,历史悠久,盛于隋唐,宋后则渐渐失传,存世造像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坐落于大雄宝殿后。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为清朝泥塑制作。</p> <p class="ql-block">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p> <p class="ql-block">释源鼓音</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p> <p class="ql-block">泰佛殿,1992年,时任泰国内务部部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赠送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制贴金佛像,并修建了具有泰国建筑风格的佛殿,主要包括舍利塔、藏经阁、四面佛、钟楼、鼓楼及相关附属设施</p> <p class="ql-block">缅甸风格佛塔,其四道主门及围墙完全按照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到白马寺,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按照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2014年6月竣工,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一行72人,专程抵达白马寺出席落成仪式。</p> <p class="ql-block">印度风格佛塔,由印度政府出资设计、中国政府提供土地建造。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印度政府选择桑奇大塔作为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在白马寺按1∶1的比例建造,2010年佛殿完工,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出席佛殿落成仪式,为佛殿剪彩揭碑。</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24.4.11</p><p class="ql-block">制作于2024.5.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