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

悠悠岁月

<p class="ql-block"> “三夏”时节</p><p class="ql-block"> 小满一过,芒种就快到了。俗话说:“芒种见半场。”意思是说到了芒种的时候,小麦都收一半了。</p> <p class="ql-block">  芒种不仅要抢收,还要抢播,抢种。种、收、播都集中在初夏时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夏”。每到“三夏”时节,都是农民们最忙的时候。现在农业实现了现代化。成片的小麦成熟了,开过去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两个小时就颗粒归仓了。大忙天,见不到人们在地里割麦的身影。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滚滚麦田里轻舟犁浪。户主们们在田间地头等候收割机把收割的小麦出仓。收割机很先进,不仅能当即把麦割下,还自带脱粒机,能随机脱粒。据说现在又改进了一步,不仅能随机脱粒,还能把脱了粒的麦穰打成捆。麦籽暂存到机舱内。脱了粒的麦穰被打成捆后吐出来,可谓是一机多用。</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机器作业的震撼场面,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几十年前农村三夏时节人们忙碌的情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农村推行了包产到户。我们家8口人,分了8亩多地,全部种成了小麦。当时机械化程度很低,农民种地基本上还是靠手工。犁地、耙地靠牲口。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和我们临近的一个村有古庙会。这场庙会正是麦黄的时候。会上以卖叉把榔头、镰刀扫帚等收麦农具为主。所以这场庙会又叫麦场会。其它的会赶不赶都行,这个会父亲再忙都要赶,为的是到会上置买收麦的农具。会前,父亲要看看家里的收麦农具齐不齐,还缺少啥。四月初七庙会这天,父亲就要从会上买回来家里缺少的收麦农具。农具比不得其它,买回来之后得收拾。比如镰刀得安个把,扫帚得用铁丝再捆扎一下。把新旧镰刀重新磨一下,缺齿的搂耙给补上,……准备迎接麦收。</p> <p class="ql-block">  临近芒种,小麦成熟了,要收割了。奶奶在家做饭,父亲带领我和母亲一大早就来到田间地头。父亲、母亲各把一格(当时为了浇麦,种麦时打成格。一楼三垄,一格三楼12垄。),我把三垄。那时候我只有8岁。毕竟年龄小,站那比麦杆高了一点,割不了多大一会,腰就开始疼了。干活没力气,还不熟练,割得很慢。父亲割到地边了,我还有很多呢!父亲先接母亲,他们都割到地头了,再折回来接我。割麦是个技术活,不像干其它,得先弯下腰,右手拿镰刀,左手把麦穰揽到怀里,右手用力猛拉镰刀。割麦时,得站稳弯腰,身子向前倾。举镰刀得平,用力得猛。镰刀尽量往下放,越往下放,割的麦茬越浅,越有利于播种。割麦时要趁天干,天气越干燥,麦穰越干,越好割。割麦很费力,还不出活。一个劳力割一天,累得筋断骨头折也割不了一亩地。为了赶活,到割麦的时候,家家都是大小劳力齐出动。我在弟兄们中间排行老大。家里缺少劳动力,我8岁就开始学割麦了,别看年龄不大,也算得上是割麦的老手了。</p> <p class="ql-block">  麦子割下了,下一步是装车拉到场里打。收麦之前,家家专门操了个场,打麦用。麦穰堆放到场里晾晒一半天,才能碾压。运麦穰虽比不上割麦那么累,但也不轻松,弄不好还会翻车。拉麦穰的关键一环是装车。车装好才能走稳当。若车装不好,不仅装不了多少麦穰,路上还容易翻车。天越干燥,麦杆越滑,越不好装车。装车是有技巧的。先竖着摆放,再横着摆放。摆放时,要压茬。摆成圆形或者椭圆形。低端束,中间放,顶端收。这样装的车不容易翻。车装好了得用绳子拦着。绑绳子也是有技巧的,绑好喽,一辆架子车能拉好多麦穰也不翻车;绑不好,即使装得再少,弄不好就会翻车。绳子得拉紧。拦得位置要适当,既不能肯里,也不能太肯外。绳子绑紧了,就可放开拉车了,不用担心路上会有翻车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  麦穰堆放场里后暴晒一两天。找来小拖带着石磙碾压,后来有了镇压器。小拖带着镇压器把晒干的麦穰碾碎,再找来木锨、扬叉、搂耙、扫帚,开始把麦籽从麦穰里提取出来。先用桑叉把麦穰抖擞一遍,把麦籽从麦穰里抖出来,再把麦穰挑出来,堆放到场边,最后把带麦糠和麦籽推到场中间。我们那里把这些未脱粒的麦堆称之为“稳堆”。等到有风的时候再把这些“稳堆”扬起,把麦糠和麦籽分开。有风的时候开始扬场,一人扬,一人打略。打略就是用大扫帚扫,把麦糠扫一边。别小瞧扬场,那可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扬不好,麦籽不会出来。铲一大木掀麦子,举过头顶,用力抛洒,麦糠像天女散花一样缓缓飘落。麦籽重,像雨点一样几乎垂直落下。麦糠在下落的过程中被风吹到别处,这时麦籽和麦糠就分开了。负责打略的人拿着扫帚扫稳堆上的麦糠,把那些不被风吹跑的麦糠扫走。扫麦糠也有技巧,你得平着扫,这样扫出的麦糠不容易带麦籽。后来有了脱粒机就好多了,不用碾场,也不用扬场,只需要把晒干的麦穰塞进脱粒机就行了。脱粒机还不用等风,自带鼓风机,打麦确实很给力,可惜太少了,安装时还得往场里架线。再后来有了康麦因联合收割机,什么割麦,打麦的农具都“下课”了。</p> <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脸皮薄。干活我不怕,就怕去求人。家里穷,买不起小拖,不求人还不行。我们二三百人口的小村庄只有两三家买了小拖,其他家一时买不起。村上一台小拖每年到收麦时,都要回车主的老家(距我们村十几里地的北乡一个村庄)收麦。另外两辆小拖成了香饽饽。找的人多,只得挨号了。我父母的面子不行,就逼着我去求人家,母亲说我们是同龄人,面子好使。我硬着头皮去找人家,人家说小拖在河南(我们住在颍河北岸,我们俗称颍河南岸为河南。)。我认为是人家不让使,觉得很没面子。</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四姨家要买小拖跑运输,我家借给她家了1000元钱,条件是她家包我们犁地,打场,浇地。有了小拖,打麦就不愁了。把割下的麦子拉到场里,晾晒好了,去通知四姨夫,他就会开着小拖来给我们碾。再也不用求人了。碾麦穰最好是晌午头。麦穰晒干了,一碾压,麦籽就能全部脱落,三两遍就碾成了,不用再费事了</p> <p class="ql-block">  麦籽打出来,拉回家,最后一步就是垛麦秸垛。用桑叉把麦秸暂时堆放到场边,待收完麦,再把这些麦秸垛在场边。垛麦秸垛也是一项技术活。撂麦秸的时候得咬茬。一茬压一茬,一茬摞一茬。压茬是关键,弄不好就会倒下,有些农户为了省事,不再那么细致了,干脆堆那得了。这样堆放的麦秸占地方不说,还容易被风刮,鸡刨,猪拱。相比较垛起来的麦秸就结实多了,不使劲,拽不掉。麦秸垛成垛,到冬天大有用场。可以喂牛,也可以烧火。居家过日子得“柴米油盐酱存茶。”柴居首位。没有柴,你无法生火做饭。人口多的家庭,大早上烙一筐子馍,得烧一大捆子麦秸。早上,留在家里做饭的人先去拽一大掐子麦秸。用麦秸烧鏊子烙馍,即使火大一点也不会糊。麦秸火热量不是很高,是最好的烙馍火。</p> <p class="ql-block">  麦收完了,下一步该种秋庄稼了。种庄稼之前,有些讲究的人家先把麦茬戗掉。在铲子上安个长把,用力戗麦茬。戗完麦茬,再浇上一遍水。2—3天后再犁一遍。这时候再压红薯苗或者种玉米等秋庄稼。秋庄稼得及时种,按时播。晚了会减产的。每年一到“三夏”的时候,家家忙得不可开交。农民既怕收麦时候下雨,又怕种秋庄稼时候天旱,种不上。恨不得把时间掰成几瓣使。早上五更鼓都下地了,晚上干到十来点还不收工。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收麦时,最怕的是下雨。特别是连阴雨,一下连阴雨,好几天不放晴,没法下地,农民心里如火烤。去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极端天气。麦子成熟了,即将收割,老天爷下起了一场雨。一连七八天不放晴。眼看着成熟的麦子出了芽,农民心急如火烤也没招。最后收获的大多是芽麦。但愿今年收麦不下雨。</p> <p class="ql-block">  麦收完了,得赶紧种秋庄稼。种秋庄稼得有墒。遇到旱天,得浇地。大集体那些年村上就有几台柴油机。收完麦,只要天不下雨,就开开机器浇地。刚浇完的地太湿了,得等上一两天才能下地干活。趁墒赶紧把秋庄稼种上。秋庄稼以红薯、玉米为主也兼种一些其它。玉米好种,把玉米种子丢在地里就行。红薯可不那么简单了,得先育苗。把红薯穰剪下来,埋在地里,上面盖上土。过几天,再把压在上面的土扒开。此举是怕新栽的红薯苗晒干。若遇到阴天就不用费这事了。玉米种着省事,但怕旱。要是不下雨,三五天就得浇一次水。玉米苗长出不久打些灭草剂或者除几遍,待到玉米苗长高后草就被护住了,生长缓慢。有厚密的叶片遮挡着,地面的水分就不好蒸发,这时就不用很浇水了。红薯正好相反,不能很浇水,但红薯穰容易扎根,影响结红薯。七八月份得翻几次穰,每次翻穰都有很多草,得把这些草薅掉。翻穰还可以防止红薯过度长穰,不结红薯。一季红薯得翻上2—3次穰。</p> <p class="ql-block">  最省事的庄稼就说豆子了。豆子俗称懒汉庄稼,只要有墒,种下就不用管它了。最多打一遍灭草剂,待豆廓护严了地就容易保墒了,草也被糊住不再长了。一直到豆叶黄基本上不咋管理。</p> <p class="ql-block">  早些年,每年一到麦熟,我都要利用周末回家帮着父母收麦。一放暑假,我就要回老家帮着父母翻红薯穰,薅草。农民的儿子少不了干农活。从农村走出来的时候,想着终于脱农了,谁知道,参加工作后,还得干农活。后来农业发展了,种地全部是机械化了,可惜家里没人种地了,再也没农活可干了。干农活现在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了。仔细想想,人就是这样,光享受也不行,得干干活。干农活虽然累,但接地气,充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