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年华最是真

此石

<p class="ql-block">读李伟《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青春》</p><p class="ql-block">王晓群</p><p class="ql-block">前些日子,汉阴县李伟先生寄来他个人散文专辑《寻找远方的自己》。我认真阅读,印象最深、感觉最好的应该是那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青春》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一,真实的青涩年华</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青春》的文章讲述作者本人上大学三年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作为一名农民的孩子,从小县城一千多个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考上大学。正是青春年华,人生角色转换,一个崭新世界开始,一切都是青涩的。在青涩的年龄认识并不青涩的世界,如同一幅尚未完全展开的画卷,充满纯真,洋溢着成长与探索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里,人生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兴趣和价值观有了初步的思考。作者写出了那一时期的迷茫与追求,文章有一种青涩之美。最难忘的有三件事:一是作者利用暑假期间与同学一起去福建游学考察、大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目的是出去闯闯,感受南方改革大潮。闷热的火车厢、徒步武汉长江大桥、露宿火车站广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让读者能感受青涩年华中充满活力。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向往,向往着福建小姑的家,更是山里的年轻人向往走出大山的囚禁,看看山外这个大千世界。二是在岚皋实习期间,与当地年轻人之间的一次打架。本想回去搬援兵,一扫雪耻。却又忍着,最终不想把事情闹大。其实是青春的躁动和理性的克制,在世界观形成中的忧愁与喜悦交织,青春就是这样,是在泥潭中摸索前行的过程; 三是晚上到宾馆寻找贾平凹住处,冒然拜访贾平凹先生的故事。似乎是不懂得基本的礼节,却是怀揣梦想,敢想敢干年龄段正常追求,用勇气书写自己青春的无悔。不免会落得笑话,但回味起来总是那么美好。</p><p class="ql-block">在青涩的世界里,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成长的磨砺,每一个行动都是蜕变的契机,正如蝴蝶破茧而出。青涩终将褪去,留下的是更加成熟和坚定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二,弥漫着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读《哪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青春》,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读大学三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在转型。经济不发达,社会秩序较为混乱。作者犀利笔触捕捉到那个年代的特点:夏天的车厢里很热,烟味、汗臭味、啤酒、瓜果味、没喝完的饮料味、孩子的尿骚味都混在一起,闻起来让人苦不堪言。生动形象的描写,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氛围,是对社会现象、人民生活、政治环境的最真实客观展现,让读者恍若回到了那个曾经的岁月,曾经的车厢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作者在讲述去远军家时写到:房子是一个两层阁楼,上面是他的卧室兼书房,还有客房,灶屋。下面是储存粮食和喂养家畜家禽的地方。那时那地还没有通电,晚上凭着煤油灯和蜡烛照明。他母亲端上最好的家常菜,父亲倒上自己酿制的柿子酒,大家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作者以一种微观的视角来叙述时代背景,以小见大,字句见真。通过房屋、照明、环境历史元素,展现社会变迁与演进。还有地域的特点的柿子酒,都蕴含着作者对时代的情感和态度。</p> <p class="ql-block">三,朴实的语言风格</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青春》中作者采取平实无华的语言风格,一改过去堆砌词藻的行文,避免过多的修辞和华丽。文章通透简明,去枝见干,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朴实的语言更贴近生活。他在写与周运军认识时的那几句:他抬起头望我一笑,他有些消瘦,但显得精神。他用特有的旬阳方言对我说,没事我就喜欢画两笔,高中时就开始喜欢了国画。通过真实的视角传递出内心的真情实感。让一个鲜活的形象映入读者的面前,勾勒出一个大写意的人物特征。</p><p class="ql-block">作者还使用了许多简明的语言,通过对主题的梳理,描述出读者直观的感受,朴实中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在谈与周远军交往时用语简明:一来二去,我们渐渐熟悉起来,常在一起说话读书散步侃大山。都是来自农村,于是惺惺相惜,到了大学第二年,就成了形影不离的知己。作者的这段文字没有过多的词汇,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过渡自然,以一种流畅而朴实的方式叙述故事。</p><p class="ql-block">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当稻谷金黄遍野时候,我终于等到分配工作的消息。一个月亮洒下万里清辉的夜晚,我和父亲在一起喝酒庆贺。情感表达真切,语言结构自然,不拘泥,很有画面感,娓娓道来中去藻存真,是我们现代散文所追求的基本语言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