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桥烧饼”和“黄桥的烧饼”不是一回事儿。</p><p class="ql-block">我先说说,黄桥烧饼。</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见到黄桥烧饼,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那个时候应该在上小学或初中,我爸从泰兴县城带回来一盒“黄桥烧饼”。烧饼用纸盒子装,感觉很珍贵的样子,打开盒子,里面有两层烧饼,小小的个头,有圆的有长的,面上布满了芝麻仁,金黄色,扳开来,面皮层叠,长的包了糖馅,圆的包了肉松馅,馅多皮少,确实很好吃。记得那个时候听大人说(记不得是谁说的了),这种烧饼是为了纪念黄桥战役由泰兴某个大酒店专做的,只有那大酒店有卖,其他地方买不到,连黄桥也没有。当时就纳闷,黄桥烧饼,为什么不在黄桥卖。一直到几年以后,我们才看到黄桥有这样烧饼卖,印象中也就是国营饭店有。再几年以后,民间私营饭店也开始做这样的礼盒烧饼,口味、式样、销量有盖过国营单位之势。还记得黄桥公园东一家烧饼店,店名是没有的,店主叫"宏儿”,做的烧饼香甜脆,口碑很好,我们买烧饼都到他那。不知道这个店现在还在不在了。</p><p class="ql-block">我记得当年的黄桥中学门口有一家黄桥烧饼店,大石桥(闹市区十字路口)的黄桥烧饼店规模更大些。早上上学从那里路过,老远看到,就觉得那烧饼很香。我知道,刚出炉的烧饼,热腾腾的,咬一口,屑子飞扬,馅心滚烫,香甜布满口腔。可惜,不知道是因为口袋里没钱,还是因为早上时间来不及,我从来都没有停下来买过。</p><p class="ql-block">这一种烧饼,以油皮、水皮间隔叠层成面皮,包肉松、糖馅、豆沙、白果、火腿肉等馅料,表面再撒上一层芝麻仁,以烤炉慢火烤制而成。选料优良,制作精细,配以纸盒包装,一下子吸引住了消费者。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单个的真空包装,但是用纸盒把烧饼装起来,档次一下子就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黄桥烧饼销量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黄桥烧饼”和“黄桥战役”的关联。</p><p class="ql-block">黄桥战役发生在1940年10月,当年的新四军克服种种困难,以少胜多,打败国民党队伍,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而黄桥烧饼在这一战役中华丽亮相,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当时的新四军缺衣少粮,但是他们无论打到哪里都得到广大百姓的热心支持,因为他们的政策本身就是救群众于苦难之中。所以说,黄桥战役开打以后,当地百姓积极为新四军送粮送物资,其中黄桥烧饼也算是送得很多的品种。想想也是,军人打仗,哪有时间坐下来搭锅做饭,一个烧饼下肚,实惠,不饿肚子,还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就会唱《黄桥烧饼歌》的,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烈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来帮。。。。。。激昂的歌声,满满的革命情怀,足足的军民鱼水情,黄桥人民唱起来更是满满的自豪感。</p><p class="ql-block">小学课本里面有一篇文章《黄桥烧饼》,介绍了黄桥烧饼的光荣历史,也算是面向全国人民的一个很好的宣传。</p><p class="ql-block">以后,说到黄桥烧饼,一般,大家都默认是这一种。这一品种也被黄桥人带到大江南北,进而勤劳的黄桥人也在各地开设了不计其数的黄桥烧饼店,推广黄桥烧饼。</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问我奶奶,我们家有没有给新四军送黄桥烧饼,我奶奶不好意思地说,没有。我们家,那个时候粮食很紧缺,吃了上顿愁下顿。听到这话,我不由得沮丧。但是,奶奶接着说,我爷爷去为新四军抬过担架,送过伤员的。爷爷说,一到战场,他们站那里看,新四军指挥员看到了,大声呼喝,赶快趴下,爷爷他们刚趴下,一排子弹特特特就扫过来了。抬到伤员,赶快向后方撤,如此往复,还算平安。听到这里,我的自豪感又回来了。</p><p class="ql-block">后来也知道,我爷爷在那场战役中是受到惊吓的。我还知道,我的两位姑奶奶那可是嫁给了新四军的,两位姑爷爷战功显赫,在部队里级别比较高的。可惜,两位姑爷爷牺牲得早,一位是新四军北撤时牺牲,一位在朝鲜战场牺牲。敬佩之余,不无遗憾。</p> <p class="ql-block">所以说,我们常说的“黄桥烧饼”,往往是这种礼盒包装的小烧饼,具体来讲,应该是一种包馅的小型芝麻酥饼,每个烧饼大概100克不到。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事实了。</p><p class="ql-block">然而,我觉得,当年送给新四军的应该不是这种烧饼。姑且不论当时有没有这品种,这烧饼在当时应该算太以精致了,老百姓送给部队的应该是那种大众化的,价廉物美的。而我还记得,原来的黄桥汽车站,候车大厅有一幅很大的油画,描绘黄桥战役黄桥人民支援前线场景的,老农民捧在手上递给新四军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涨烧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说说涨烧饼。</p> <p class="ql-block">涨烧饼个头很大的,有多大?大概是铁锅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那么大。算重量,大概得两三斤。说一下涨烧饼的制作就可以大概了解涨烧饼的大小和其他性状了。制作涨烧饼应该选择酵面,就是面粉和水,加以酒曲发酵,待面团涨起,先加热铁锅,锅里抹一层油,将酵面团倒入铁锅,约占铁锅三分之一体积,表面撒芝麻仁,小火加热。加热过程中,间或地还得往锅边浇一点油,起色,成型。火候把握很重要,多小的火?就是把稻秆或稻壳点起来,看不到火苗那种。麦秆不行,燃烧太快,火头太大。遇到用铁锅炒菜、烧饭那样的事,我奶奶都是喊我来烧火的,做涨烧饼则不然,我奶奶亲自把握火候。而烧制的过程要个把小时,我闲得无聊时会不断地把锅盖揭开,也就被奶奶打手无数次。</p><p class="ql-block">一直到奶奶用手一摸,弹性足够,或者说用筷子一戳,看筷子是不再粘有面丝,奶奶说可以了,那就是可以了。我也不太清楚更具体的判断标准,但是奶奶从来没有失手过。</p><p class="ql-block">一个外层焦黄,内部棉白,蓬松多孔圆锥形的,鼓鼓囊囊的涨烧饼制作成功了。</p><p class="ql-block">需要食用时,那是要切开来的,切成一片一片的。香,酥软,孔隙均匀,外层脆香,内囊松软,可口。当然,我们更喜欢吃外面那层焦黄的壳,因为那层有油,有芝麻仁,脆,有焦香味。整个的涨烧饼做好了以后,表面可能有一小块破损,捡来放嘴里嚼,香,脆,是个乐事。有时候我们兄妹三故意从整块的涨烧饼中偷偷抉一块下来塞嘴里,给奶奶看到也是要被骂的。被骂不要紧,嘴里塞了烧饼,头一低,忍住笑,跑掉就行了。</p><p class="ql-block">我的印象,原来那个时候,涨烧饼是个奢侈品,只有在中秋节期间才会有。中秋节,家家都会做一个涨烧饼,那是用来敬菩萨的。中秋节敬菩萨时,有个摸秋的习俗,即小孩子们可以去偷偷把邻居家敬菩萨的月饼或水果拿走,大人不作兴生气的。但是,有一次,一个调皮的堂哥哥把人家涨烧饼藏木头椅子下面,夜里面光线也不好,找不到涨烧饼的邻居告状到堂哥家。落得一顿打,那是不在话下。</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孩是我家邻居,那年中秋之夜到我家门口探头探脑,问他怎么干嘛,他说来“摸秋”,引起我们全家哄堂大笑,进而累着我们一个个还要躲起来,假装看不到他,他自己又不好意思地跑掉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家里早就没有大铁锅了,据说做涨烧饼也不用铁锅了,而是用油锅炸。吃过,感觉口味还可以,就是油多了些。我回老家时经常跑米巷薛家买涨烧饼,大家一致公认,这家的涨烧饼是最好的。有一次去迟了 ,没买到,买了隔壁家,到扬州居然被吃出来了。可见,其确实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说到黄桥的烧饼,不得不说其中一种重要的品种,脆烧饼。脆烧饼确实脆,不能碰,一碰,就会碎的,至少会掉下来一片屑子。我觉得,脆烧饼是用水皮加糖,烤制而成。矩形,小拇指指宽那么高,巴掌大小,橙黄色。咬一口,屑子直掉。一般是甜的。我那个时候上高中,有一段时间是住宿的,两个礼拜回家一次,我妈都买若干个烧饼给我带着。一开始是每次吃早饭带一个到食堂吃,后来是有空就吃,一个礼拜不到就消灭完了。等我上大学,我爸妈和我弟弟妹妹也分别给我送过脆烧饼来,怎么干掉的,已经忘了。</p><p class="ql-block">就这种脆烧饼,也有时候是泡着吃的。是的,烧饼也能泡着吃,我吃过,感觉蛮好,香,甜,还避免了干吃时那种噎得慌的感觉。那个时候,有人生病,或者是有人坐月子,家里人就是买一百个脆烧饼或一百个鸡蛋,或十斤馓子到人家看望,人家招待我们的,也就是泡脆烧饼。泡脆烧饼蛮好吃的,泡馓子也好吃,真的。</p> <p class="ql-block">黄桥的烧饼,还有一种,摊烧饼。摊烧饼,有点像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煎饼,当然是不一样的。大概的制作是,把面粉加入水中,在碗中将面浆调得很稀;锅加热,刷上一层油,手拿碗,倾斜于锅上,绕锅转一圈,浇面浆,使之恰好覆盖于锅底。这一步应该是最关键的, 因为要追求薄,均匀,不得出现部分厚实,部分缺失的现象。注意,火候要不大不小。面皮表面又浇上一点油,不宜多,再撒上几片葱花,或者是糖,或者是盐。也有撒上柳树芽的,也很香。待面皮嫩黄 ,部分拱起,就可以起锅了。起锅也有技巧,下手要轻,用力要均匀,起出来的就是一整张如锅底大小的薄薄的面饼。</p><p class="ql-block">我奶奶对做摊烧饼很自信。有一次,记得是夏天的晚上,一帮老爷们吃过晚饭后在我家门口吹牛,说起来哪家哪家做的摊烧饼好吃。说着说着,我奶奶居然从厨房端出来一盆子刚刚做的摊烧饼,薄如纸片,厚薄均匀,色泽嫩黄,附一层清油,几颗青葱。大家吃过了一致称赞,脆 ,香,不油不腻。</p><p class="ql-block">农村妇女,你要是说她不好看,她还能忍着。你要是说她不会做摊烧饼,那是瞧不起人了。</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在街上看到更多的是另外一种烧饼制作方式。一个半人高的炉子,里面着碳火,做好的生烧饼往炉子里面一贴,一会儿功夫,烧饼就出炉了。这种烧饼叫什么烧饼呢?叫萝卜丝饼?不一定,有的是糖馅的。并且,面皮也有可能不同,有水面皮的,有油面皮。那干脆,把这些烧饼统称为炉饼吧。</p><p class="ql-block">这炉子也是神奇,各种烧饼都能烤。关键是手艺人的技艺让人惊叹。我有个叔叔曾经告诉我,烤那个烧饼不简单,手上托着烧饼,快速往炉子里贴上去,要快,而且要准。不能怕烫,抖抖瑟瑟;也不能让炭火烫着,更不能手臂一弯,让胳膊碰到滚烫的炉壁。贴得要牢,贴不牢,烧饼掉炭火上,就浪费了。</p><p class="ql-block">这炉子烤出来的烧饼有斜角饼,萝卜丝饼,小酥饼,等等。</p><p class="ql-block">我们上学时,能吃到的主要也就是这种炉子里烤出来的烧饼。其实,我上学是很少有机会吃到烧饼的。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我都看到过有人在下课期间会端一个大匾子,或者是个大竹篮子,里面有烧饼,油条,麻团。我是不敢多看的,家里没这些闲钱,也不可能给我们钱买零食吃,一天三顿,吃的最多的是山芋,芋头,粥。有一次,我妈给我几斤粮票,说可以换烧饼吃。到学校后我很不好意思拿出来,人家还不大乐意换,勉勉强强用粮票给我换了两个烧饼,并且告诉我,下次最好拿泰兴粮票。全国粮票比不上地方粮票,不由得又在心里升起了家乡自豪感,呵呵。</p> <p class="ql-block">某一年,我们一群人,约好了前往黄桥吃烧饼。去前是做了攻略的,我请妹妹推荐黄桥镇最好的烧饼店。早上八点多,导航把我们指引到目的地,我傻眼了,一个很小的店,十多个平方大小,店里面一半是制作间,旁边放了两张活动的塑料桌子,算是客人餐桌。我们去了十多人,肯定是坐不下的,要坐也只能坐店外面。犹豫不决的,讨论一番,就在这家尝尝吧,不行换一家。意想不到的是,吃了烧饼后,一个个赞不绝口。吃得好了,就想买些带回家,老板苦笑,摇摇头:“对不起啊,没有了。本来你们买的时候,烧饼已经不够了。主要看你们是外地人,把人家订做的让给你们了。不是不肯卖,今天的酵面没有了。”我们只好作罢。后面也确实看到好几批人来订购,失望而归。</p><p class="ql-block">快吃好时,老板问哪个结账。他要收拾收拾,准备回去休息了。我用家乡话跟老板开玩笑:“都家里人,要什么钱啊!”老板呵呵笑。一会儿,店里出来个人,跟我说,“哥,账我结过啦。”我一看,我家邻居 ,也是好朋友。我不好意思地说,“不要不要,我有钱,我有钱。”邻居说,“知道你有钱哦。你的钱用来办大事的。下次不要吓唬人家老板啊,到黄桥,报我名字,随便你吃。”我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黄桥人就是这样,实在,又有着那种黄桥人特有的幽默,如同黄桥的烧饼,有料,有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黄桥的烧饼还有,草鞋底,酥饼,打饼,包脆,薄脆,小麻饼等等等等,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北方人喜面食,南方人米制品吃得多。黄桥为长江北岸小镇,南北融通,做出来的面制品花样百出,灵巧精致,为黄桥特色。</p> <p class="ql-block">全国的烧饼有好多种,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黄桥的烧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