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知青二三事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知青二三事</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中学毕业成为知青,到农村插队落户50周年。当年走出校门,来到广阔天地的农村成为知青。岁月匆匆,时光如流水,五十年转瞬即逝。</p> <p class="ql-block">如今赋闲在家,爱回忆一些往事,时常会想起当年在农村插队的日子,一些经历的往事常常萦绕在心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充满着理想,走向社会有一番作为的信念支撑自己。</p><p class="ql-block">来到农村,农村的一切即陌生又新奇。一个月的劳作下来,腰酸腿疼,明显地感觉体力上的不适应,现实的教育让自己实际了许多。</p><p class="ql-block">好在年轻人生气勃勃,顾虑少,干劲足。吃、住、生活、干农活等等,这些都是每天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地适应、克服、磨合。慢慢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p> <p class="ql-block">打场,是一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项农活。也是农民最为期待的,关乎一年每家的收入来源,还有口粮、烧柴,也都出自这堆满场院的粮食上。</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村还比较落后,生产生活在许多方面还处于人力大于机械的阶段。生产队对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知青还是蛮照顾的,生产队长让我们三个男知青跟妇女在一起干活。打场都在冬季里进行,白天到半夜连轴转,脱粒机一刻不停地轰鸣着,人则编成班轮流转。那时的冬天特别寒冷,时而传来远处大坑的冰,冻得开裂的声响。上半夜的时间特别难熬,轮到歇着时钻进场院房,躺在火炕上迷糊中睡着了,任凭其他人的说笑声。突然醒来看见只有我们三人时,赶紧蹦起来,冲了出去,扎进人群中。</p> <p class="ql-block">我下乡的村子,地处浑河岸边。村子不大,以旱田为主。一个村子是一个生产大队,下设几个生产小队。</p><p class="ql-block">每年春天种完耕地后,生产队长就领着大伙儿去坝外河滩地,种一些小麦等早熟作物,这样在汛期前就能收割。种这样的地是不用交公粮的,属于额外收获。打下来的麦子,队里留下一部分,增加些集体的家底,逢年过节时社员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几斤白面,当时细粮还是挺精贵的。蒸馒头、包饺子,是连小孩子都盼望的事。</p><p class="ql-block">去坝外种地还有一件事,就是离家远,生产队供饭。当时每家的粮食也都不太富裕,吃几天集体伙食,也是让人期待的事。</p> <p class="ql-block">队长分配给我的活是,留在队部配合一个老社员做饭,中午时把饭菜送到坝外地里去。说是老社员,其实也不太老,五十来岁的样子。只是当时的人不禁老。队部里有大锅灶,焖饭炖菜,连汤带水装了几只水桶,抬到一辆老牛车上,我俩赶着牛车慢悠悠地向村外走去。乡村的土路上两道深深浅浅的车辙,把老牛车摆动的左右摇晃着。</p> <p class="ql-block">上午时分,牛车顺着坡道走上坝顶。春天的太阳正好,温暖而明亮。瞥见坝里的农田,一片片的庄稼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小苗间种在油菜花中,金黄色和翠绿色相间相伴着伸向远方。在阡陌纵横的田间,诱人的色彩在春风中舞动着。站立在坝顶上,我看呆了眼前的美景,心情大好!平时走在田地里,也没有感觉到这样的景致。登高望远,尽享广袤锦绣大地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下了大坝,来到河滩上的柳树林子。粗壮高大的树干直插蓝天,嫩绿的枝条随风摇曳着,林子里葱茏幽深。几头队里的黄牛,悠然地散落树林子里,或站、或卧。几声清脆鸟鸣声回荡在林间,林子更显得清爽静谧。放牛倌坐在树下,背靠着树干,草帽遮盖了大半个脸。听到动静,笑嘻嘻地向我们走来,边走边从兜里掏出一把杏子放到我手里,说是从他家房前那棵老杏树上摘来的。杏子是那种圆溜溜的,黄黄的,不是很大却很甜。牛倌小我几岁,小学毕业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天给队里放牛,整天乐乐呵呵的,是个不知道啥叫愁事的乐天派。</p> <p class="ql-block">出了林子,转过一个水湾就到了队里的坝外地。</p><p class="ql-block">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我们队里年轻人多,充满活力,来到他们中间,你会被这里的情绪所感染。小伙姑娘一大群,什么时候都离不了说笑声。说俏皮嗑一个赛一个,吃饭也不闲着,一阵阵笑声从他们中间爆发出来。“扑棱棱”,惊飞了两只落在芦苇蒲草丛中的水鸟。</p><p class="ql-block">“哎呀!”</p><p class="ql-block">正在河边用饭碗舀水喝的一位大嫂叫一声,妇女队长忙过去问。</p><p class="ql-block">“怎么啦?”</p><p class="ql-block">“刚才看见有人在上面(游)洗澡(游泳)。”</p><p class="ql-block">“嫂子喝出什么味了?”</p><p class="ql-block">一个“愣头青”跟了一句,就是那个刚才用树枝当筷子吃饭的小青年。</p><p class="ql-block">“哗!”</p><p class="ql-block">一大碗凉水扬了过去。</p><p class="ql-block">“哈哈哈!”</p><p class="ql-block">惹的众人乐的前仰后合,笑声一片。</p><p class="ql-block">怎么没看见队长呢?噢,吃完饭到地里查看去了。我们队长三十多岁的年纪,黑红的脸膛,整天严肃地绷着脸,队里的小青年有些怕他。不过对我们几个知青还是挺照顾的,属于外冷内热的性格。每当几个年轻人在一起说笑时,见到他过来顿时没了声音,走过去的他,嘴角上挂着一丝很难察觉的笑纹。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亲切的。</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在村北铲地。打头的(组长)锄头一落地,呼啦啦,一大帮人每人一根垄干了起来。垄沟长的一眼看不到头,有几个年轻人干活真有冲劲,抢活式的你追我赶。撒欢干活还忘不了斗嘴,笑骂声一起接一起。干的快的早早到地头上抽烟歇着。队长虎着脸,拎着锄头跟着队伍后面,查看着进度和质量。过膝的苞米苗子,刮的裤腿子哗哗直响。要到地头了,跟几个“快手”帮着一些岁数大的人接接垄。</p> <p class="ql-block">要说农村人干活真是踏踏实实。农村的冬天一般没有什么农活了,我们这边叫“猫冬”。当年有个口号叫“把冬闲变成冬忙”,“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公社总会布置一些“会战”。这年冬天嘎嘎冷,屋子外面都站不住人,北风刮的路旁电线呜呜直响,公路上的马车,赶车的老板冻的抱着鞭子跟车跑。公社在离家三十多里一个村子搞会战:清淤挖渠。我参加了这次“出工”。小队出两台大车(马车),车上装上粮食、菜,个人的行李,十来个人坐上马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到了那个村子,当地已经派好了房子。房东很热情,腾出常住人东屋,一家人搬到放置杂物的西屋。农村人之间很好相处,在一起的日子很融洽,说说笑笑的没有陌生感,唠家常,偶尔还攀攀亲。</p> <p class="ql-block">工地上异常热闹,插着彩旗,放着广播,全公社的队伍一字排开,像一条长龙。到了地段说干就干,地面冻的硬邦邦如铁板一样。抡大锤打钎子,整个工地叮叮当当响成一片。掀掉冻土层,开挖渠土,壮劳力在沟里挖土,岁数大的、妇女负责倒土修护坡。挖土的铁锹叫桶锹,锹面有弧度,锹身使用的铮明瓦亮,一尺来长,在锹头上用两根铁丝做成一个架,加长了锹面。挖土时两臂一用力插入湿土里,唰的一声,两尺多长的土块挖了下来,“嗖!”,土块应声落到沟沿上。还有更绝的,左右两面甩锹,真漂亮!沟里的湿土被挖的一层层的,锹口印一个压一个,看着就很爽。</p><p class="ql-block">验收的日子到了,施工员带着皮尺、标尺,挨个施工段检查验收。一条笔直,横贯东西的水渠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挖渠工程,回村的路上,六辆马车排开跑在沙土公路上,马蹄敲打着地面,踏踏的马蹄声回响在冬天的原野上。各队社员挤坐在车上有说有笑的,我突然想起电影《青松岭》的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p><p class="ql-block">路过的村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在冬天的夕阳映衬下,宛如一幅恬静而温馨的水墨画。此情此景勾起人们思家的念头。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辽南发生大地震。震后恢复,修复震损工程是当年一项大事。浑河大坝震损修复,是举全省之力的工程,好多外市县的民工奔赴浑河两岸。我下乡的地方正处浑河岸旁,全公社每个大队都分到一段大坝。修复大坝是这样的:在大坝外取土,运到坝顶上铺平,用履带式拖拉机压实,再铺一层土压实,直到达到一定的标高为止。当年国家还比较穷,这样的大型施工基本还是靠人力来完成,农业设施建设机械化率还很低,人海战术是常态。</p><p class="ql-block">大坝顶上只有一台红色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坝外一侧,坝上坝下全是参加修复工程的民工,高音喇叭播放着歌曲,坝顶上插着彩旗和参加单位的旗帜,人山人海,人欢马叫。大队把所分的坝段往下分派给各个小队。</p><p class="ql-block">运土工具是单轱辘的木制手推车,当地人叫“土车子”。车顶有三面围挡,这次为了增加运土量,用荆条将围挡加高。坝体坡度太陡,得需要用人力在坝顶上协助将推车拉上来。坝顶上倒扣着一排土车子,卸掉车带,露出车圈,这是用来拉车的土办法。用一根长长的麻绳在车圈绕上一圈,用人力拉绳子,帮助坝低下的人把土车子推上来。</p><p class="ql-block">分工是这样的,男劳力推车,妇女装车,我们几个知青跟几个中学刚下学(毕业)的学生牵绳拉车。接着队长宣布,参加修坝的每天早4点在队部吃饭,5点干活 一天吃四顿饭。晚上到黑天收工。</p><p class="ql-block">早上4点,天色黑黝黝的,看东西还不大分明。队部已是灯火通明,起的太早吃不下去饭,草草吃了几口后便奔向坝段。走在路上,回想起刚来农村时正赶上秋收,干了一阵子活,一看表还不到早晨七点,远处传来大队部的喇叭里播放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城里这时或许刚吃早饭。天黑才收工,农忙时没有节假日。这些时间上的差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p><p class="ql-block">到了坝段,天渐渐大亮了。第一辆车子被拉了上来,车上装的湿土像个小山头,一车土挨着一车土排列在坝顶。拖拉机开过来碾压一个来回,坝顶高度增加了一点点,显得有点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我们和几个中学毕业的学生岁数相仿,在村里熟悉的最快。此时在一起干活自然是让人高兴的事,快活地干活,说说笑笑似乎减轻点身体的疲乏。</p><p class="ql-block">当时流行电影《第二个春天》在大队部前的空地上放过两遍了,电影里有句台词叫“前进四”至今还没有忘记。电影的内容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自主研制的军舰并获得成功的故事。在军舰试航时,前进四是行驶的最高速度。这句话在当时村里小孩中特别流行。在坝上干活的几天后,不知是谁提议,给平时嘴碎好挑事的那个人一点教训。怎么收拾?“前进四啊!”,好嘞。一趟趟车子被拉了上来,大家用眼睛瞄着,看见轮到他了,拴在绳头上的铁钩子刚挂上土车子前面的横梁上,“一二三!”,几个人憋足劲拽着绳子疯一样向坝下跑去。随即倒在一墩墩荆条后面,仰着脸向坝顶上看着。只见被拉上来的这位,一脸的气急败坏。“这是谁啊?用这么大劲,吃多了撑的。”,推着车子一晃一晃骂骂咧咧地走着。躲在墩子后面的几位,脖子都仰酸了,用手捂着嘴尽量不让声音发出来,乐的在草地上打了两个滚才起来。至今想起来这段往事,还不由自主地笑了,笑的老伴一脸莫名其妙地看着我。</p><p class="ql-block">震损大坝修复任务如期完成。大坝压实加高,确保了浑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安定,农业生产的安全。回想那段日子,一天吃四顿饭,在我人生经历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真的是很累,午间饭后休息时,躺在坝坡上就睡着了。每天下来身子像散了架子一样,累的晚饭都不想吃,脑袋挨着枕头就睡着了,第二天仍然坚持在坝段上。在以后日子里,每当看到高大蜿蜒的堤坝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但那次的经历确实让我难忘。</p> <p class="ql-block">离开校园步入农村社会,作为曾经的知青,在这里插队的生活经历,是对自己三观的一次培养和树立。影响着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也影响着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这段经历是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让我学到了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劳其筋骨”的身体锻炼;“苦其心志”的心志磨砺。懂得了人生的艰难,生活的不易,阅历的丰富也让我尽快地成熟起来。</p><p class="ql-block">接触农村社会,感受到了农民的朴实、勤劳和善良的品格,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感知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看到了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辛勤劳作,生活的艰辛。</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代知青,至今已经过去五十年,五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荏苒,那段经历已成过往,作为亲历者,有着不曾忘记的感受。这里是我结束学生时代步入社会,开启新的人生起点,试填词,作如梦令一首以记之。</p><p class="ql-block"> 如梦令</p><p class="ql-block">半世前别校起,</p><p class="ql-block">插队务农犹记。</p><p class="ql-block">忆皓首当年,</p><p class="ql-block">春种秋收开启。</p><p class="ql-block">经历。</p><p class="ql-block">经历。</p><p class="ql-block">苦乐相值砺砥。</p><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4日</p><p class="ql-block">(照片来自网络,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