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名将侯中英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大冶兵暴、平江战役、攻打长沙以及第一至三次反“围剿”作战,以其英勇顽强闻名全军。1932年3月,在红三军团攻打赣州的战斗中,侯中英不幸被俘,后遭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中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小箕铺民团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侯中英原名侯国栋,1900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省阳新县大箕铺侯良才村(今属大冶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自小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所幸伯父念及血脉亲情,历尽艰辛将其抚养成人。11岁时,同村塾师侯俊成见他聪明颖悟,是个可造之材,破例收其为学生,侯中英这才有了几年宝贵的学习生涯,也为其以后接受新思想,投身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年仅14岁的侯中英到四维煤矿做了矿工。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侯中英从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认识到中国是由于贫穷落后,国力太弱,才受尽世界列强欺凌的客观事实。在这种进步意识影响下,1922年,侯中英加入煤矿工人俱乐部,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中高个、身体壮实、臂力过人”的侯中英立志习武从戎,报效祖国。1926年,北伐军经过大冶,早已对军阀统治充满仇恨的侯中英遂投身国民革命军,编入第四军第十二师炮兵团,历任战士、班长等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8月,因对部队中长官压迫士兵的行为不满,侯中英愤而离队回到家乡,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并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鉴于侯中英的优异表现,12月中旬,中共党组织吸纳他为中共党员,从此,侯中英正式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滚滚洪流中。次年2月,受党组织选派,侯中英入朱德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学习。8月1日,他随教育团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侯中英即跟随起义军撤出南昌,一路浴血奋战,经福建省长汀、上杭,沿汀江、韩江南下。9月22日,起义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占领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主力继续南进,于23日占领潮安(今潮州)、汕头。在此期间,由钱大钧残部牵制第二十五师,黄绍竑部经丰顺进攻潮安,陈济棠、薛岳部3个师1.5万余人组成东路军,由河源东进,寻起义军主力决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前委决定,第二十军新建的第三师随革命委员会驻守潮汕地区,集中主力6500余人迎击东进之敌。9月28日,侯中英跟随起义军主力在揭阳县山湖(玉湖)附近地区同东路军遭遇,将其击溃,继向汤坑(今丰顺市)推进,在汾水村地区与敌再次激战。至30日,起义军伤亡2000余人,无力再战,遂向揭阳撤退。10月3日,起义军主力在流沙(今普宁市)与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员会会合,继续向海丰、陆丰地区撤退。在经过流沙西南钟潭村附近的莲花山时,再次遭到敌军的截击,激战不胜,部队大部溃散。革命委员会和起义军领导人只得分散转移,余部13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侯中英也在战斗后流落到广州、香港,继续联络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准备再举义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侯中英冒着生命危险潜回家乡。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为了便于潜伏,他回来前还特地镶了一颗金门牙。侯中英回来后,村里人都问他:“这几年在外发财了?”侯中英回答说:“在南宁一个厂子当差,赚得不多。厂子因市面乱关门停工了,钱赚不成就回来了。”侯中英回乡不久,即与中共阳新县委领导人曹玉阶接上了线,并受对方单线领导。为了方便与曹玉阶及时联络,他发展了本村青年侯甫浚(后来改名叫侯政)为交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阳新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粮荒严重。“农民们无米下锅,很多人被饿得啃树皮、嚼草根、吃观音土”,而地主们囤积居奇不肯借粮给农民,导致农民卖儿卖女、上吊、逃荒现象时有发生。曹玉阶对此心焦如焚,提出“没有饭吃的团结起来”的口号,并交给侯中英从地主手中夺粮的任务,还把3名秘密党员熊高才、侯星海、曹茂辉介绍给侯中英认识,以配合他的工作。同时,为了未来工作的需要,曹玉阶要求侯中英不要公开露面指挥大箕铺地区的夺粮斗争。接受任务后,侯中英立即和熊高才制定了奇袭夺粮方案。他们带领群众,突然出击,先夺了叶家庄地主家的粮,又夺了石家堍地主家的粮。在其影响下,夺粮斗争遍及阳新大冶,当时党中央的《上海报》对此还作了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隔不久,阳新大冶各集镇组建反动民团,大举清乡“剿共”。曹玉阶在一天夜里冒险赶到侯中英家中,指令侯中英、黄腊子等人寻机打入小箕铺敌民团,伺机将这一反动力量拔除。打入小箕铺民团后,侯中英先因识字当了小队长,驻扎北海村,后又因“功”当上了大队长。他利用已掌握的权力,对团丁进行进步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把大多数团丁团结在自己周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翌年1月底,中共中央军委派谢振亚赶赴阳(新)大(冶),指导当地军事工作。谢振亚到达后,即与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吴致民及阳新县委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小箕铺民团起义问题。经过详细讨论,最后决定:侯中英加紧做好起义准备;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准备配合民团起义。起义时间经再三斟酌,定于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天晚上,黄腊子准备了丰盛的酒饭,侯中英则利用队长的身份,安排团丁和民团头目汪团长吃年饭。席间,侯中英频频向汪团长和其他大小头目敬酒,招呼团丁们吃好喝好。晚9时左右,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唢呐声。汪团长一干人酒意正浓,并没有多想什么。而跑堂送菜的黄腊子则在往桌子放菜盘时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使侯中英知道了同志们已全部就位,起义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趁着起身与汪团长碰杯的机会,侯中英突然掏出手枪对准汪吼道:“不许动!”侯中英的4个队丁此时也猛地扑向团副和两个卫兵。汪团长的酒被吓醒,狡猾地一脚踢向侯中英,侯中英闪身一让,和黄腊子一起拔枪击毙了汪团长。团副见状,吓得慌忙举手投降,两个卫兵直求饶命。与此同时,埋伏在外面的阳新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听到枪声立即发起进攻,在起义人员的配合下,40多团丁全部成了俘虏,缴枪29支。小箕铺民团起义的胜利,使阳新、大冶地区的革命斗争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策划李家庄暴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箕铺民团起义后,中共阳新手枪队发展到60多人,侯中英任队长。之后,手枪队智取大王殿获胜,全体同志身挂红绸,在街上唱歌游行:“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建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群众放鞭炮欢迎,高呼革命口号。此后,侯中英率领手枪队陆续消灭了阳新大冶一些集镇的反动民团,威震鄂东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侯中英等人的艰辛努力下,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在鄂东南地区开始形成。有鉴于此,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决定将阳新手枪队和大冶手枪队合并,成立阳大手枪游击大队,共100多人,由侯中英任大队长。之后,手枪游击大队在侯中英带领下,又相继攻克了龙港镇、殷祖和保安镇、刘仁八等敌据点,使队伍发展到200余人,拥有100多支长短枪。</p><p class="ql-block">次年7月,大冶中心县委决定以阳大手枪游击大队为基础,吸收地方赤卫队等武装共300余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下辖两个纵队,一个教导队。红十二军由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政委,这是鄂东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有正规番号的工农红军,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曾专门报道了红十二军的组建情况。稍后,侯中英还参加了目标明确、行动神速、牺牲少、胜利大的大冶兵暴。当时,他带领红十二军100多名战士埋伏在牛角山一带,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活捉敌守城主官朱营长,为兵暴的成功立下了卓著功勋。</p><p class="ql-block">这年冬,红五军第五纵队在李灿、何长工的率领下进入鄂东南地区,连续攻克阳新、大冶等县城。侯中英指挥所部官兵积极配合红五纵队作战。由于侯中英部作战勇武,有相当战斗力,遂被编入红五纵队第十九大队,侯中英被任命为大队长。1930年春,侯中英率部随红五军第五纵队转战于阳新、大冶、咸宁等地,打了许多胜仗,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6月初,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各纵队在大冶县的刘仁八一带进行休整,并奉命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第八军,下辖4个纵队,侯中英被任命为第八军第三纵队代理纵队长。6月16日,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鄂赣省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成立红三军团会议,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下辖红五军、红八军,全军共1.7万人。不久,军团部决定将所属纵队改称师,侯中英被任命为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率部在平江地区训练、备战和做群众工作。随后,侯中英率领第八团随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四战四胜,攻克湖南省城,中外震惊。</p><p class="ql-block">这期间,一些曾逃亡到武汉躲避的土豪劣绅,趁着红军主力开往湘赣地区之际,伴随着国民党军队纷纷返回家乡,成立“还乡团”,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时驻扎在“符石乡”谢埠街的反动民团“六里局”(谢埠旧时称灵六里),在邱国良、谢怡情、夏连成等土豪劣绅指挥下,每天到苏区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反革命气焰极为嚣张,梁湖大地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p><p class="ql-block">中共湘鄂赣省委得到情报后,便派遣侯中英到中共鄂城县第八区(符石乡)组织武装暴动。7月26日夜晚,在侯中英主持下,中共鄂城县委在紫坛李家庄第八区区委委员李盛兴家召开扩大会议。在会上,侯中英以简洁明确的语言传达了省委“关于发动边境总暴动”的指示,决定在李家庄以“打醮”(道士设坛为人求福禳灾的一种法事活动)的名义召集群众,于8月1日举行暴动,进攻谢埠反动民团“六里局”,打击反革命气焰,唤起民众闹革命。为了做好暴动的准备工作,在侯中英提议下,县委还进行分工,由委员盛浩如、鲁毓藻、陈明山、高东明、刘仁意以及符石区区委书记魏利民等,分头深入到东沟、长岭、沼山、涂镇、公友等地去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做好暴动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8月1日,李家庄后垴一块宽阔的平地上,人头攒动,彩旗猎猎,“符石乡”苏维埃政府发动的攻打国民党谢埠街“六里局”暴动将在这里誓师。上午,请来的道士在锣鼓声中刚开始“打醮”,担任东面警戒任务的赤卫队员李朝兴,就从李家庄后山——陆家团林山林中抓到了一名化装成和尚的探子。经审问,原来“六里局”发现到李家庄看“打醮”的人特别多,起了疑心。根据审问探子的情况,侯中英、林明炯、盛浩如马上召开党员骨干分子会,将原定于傍晚的誓师大会提前到下午进行,并杀探子祭旗。</p><p class="ql-block">下午,喧闹的锣鼓声响过后,林明炯走上道台,面对参加大会的近万名群众和1000多名携带长矛、大刀、梭镖、土铳的赤卫队员作了动员讲话,侯中英随后发布了暴动命令,并领头高呼:“消灭六里局反动民团武装”、“打倒土豪劣绅”、“活捉胡士永,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杀到谢埠街,石滚砍三刀”、“苏维埃政权万岁”等口号。</p><p class="ql-block">暴动队伍1000多人在侯中英、林明炯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浩浩荡荡向谢埠街进军。然而,当队伍到达金坜毛家堰时,突然遭到土豪夏连成纠集的反动民团的截击,双方展开了激战。山头上的民团凭借修筑好的战壕、碉堡,居高临下,向暴动队伍射击,阻挡了其前进的道路。由于暴动队伍缺乏武器和参战经验,指挥员又未能很好地协调反击,导致暴动队伍处于首尾互不相应的被动局面,最后只剩下几十名赤卫队敢死队员继续攻打。</p><p class="ql-block">枪声惊动了驻扎在公友马王庙“马八局”的国民党守军,此时他们正在“贤庚乡”反动民团团长杨治甫的带领下,到公友河头但塆抓人。听到谢埠方向传来枪声,杨治甫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派一个排的兵力,驾着小木船向谢埠港进发。当木船到达谢埠港桥头时,他们对着攻打碉堡的暴动队员一齐扫射,打死了几名赤卫队员,其他队员见前后受敌,纷纷后撤,暴动就此宣告失败。暴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跟随侯中英带领的赤卫队员一道撒退到上洪宝峰寺,后转移到大冶刘仁八参加了红军。</p><p class="ql-block">李家庄暴动是梁子湖地区广大农民在中共湘鄂赣省委和鄂城县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湘鄂赣三省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片土地上扩大了党的影响,撒下了革命的火种,鼓舞了梁湖人民的革命斗志。</p><p class="ql-block">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红五军一师师长李实行不幸身负重伤,被送医院治疗。由于侯中英有出色的指挥才能,又熟悉部队,遂被红三军团任命为第一师师长。侯中英到任后,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指挥全师参加高兴圩激战,重创敌军,并率部追歼残敌,与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了方石岭大捷,为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被胜利冲昏头脑,于1932年1月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指示红一方面军 “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城市。赣州是当时赣南的经济中心,如能攻克赣州,将对红军发展和巩固赣南12县有利,且可使湘赣苏区连成一片,巩固其后方。然而,红军内部存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认为红军装备差,不宜进攻赣州,朱德也不赞同发动此次战役。周恩来抵达苏区后,听取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也认为时机不成熟,并向中共临时中央提出不打的建议。但远在上海的博古既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仍坚持红一方面军进攻赣州。</p><p class="ql-block">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根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于1932年1月10日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要求中央红军坚决夺占赣州,以赣州为中心向北发展,争取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并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担任攻城和阻援,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以游击战配合行动,由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负责指挥。</p><p class="ql-block">赣州东、西、北三面临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国民党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及赣南17个县的地主武装共8000余人驻守该城。北面的峡江、吉安、万安一带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5个师,南面的大庾(今大余)、南雄、韶关一带有粤军10多个团,可随时增援赣州。一旦敌人包围过来红军将陷入危险境地。2月4日战斗打响后,红军首先扫除了敌外围工事,随后迅速分兵向赣州城垣推进。</p><p class="ql-block">赣州城西门以西是章水河,正面是城墙,侯中英的第一师部队就摆在城墙与章水河之间。由于攻城红军缺乏重武器,只能靠挖坑道放土炸药包爆破城墙和架梯爬城强攻,几次攻击均告失败,且遭受较大伤亡。但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没有气馁,23日,他们又发起规模空前的总攻。爆破队将东门附近的一段城墙炸塌,红七军冲锋队勇猛地攻占了城楼。守军忙组织兵力向城楼反扑,并以密集火力封闭突破口,阻止红军后续梯队入城。经数小时激战,主攻部队进攻受挫,撤出战斗。敌旅长马昆随后向蒋介石发电告急求援,蒋介石立即命令十八军军长陈诚救援赣州。陈诚接命后即派出十一师、十四师、五十二师3个师和2个独立旅,由十一师师长罗卓英率领,由吉安出发前去赣州救援,于2月底到达赣州对岸的赤珠岭集结。而广东的粤军余汉谋部也于2月底开始出发救援赣州。</p><p class="ql-block">3月1日,中央中革军委会总部转移至赣州前线,直接指挥作战,向部队发出“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并增调红五军团参战。4日,红三军团奉命再次发起总攻,侯中英指挥红一师同兄弟部队一起向城内猛攻。终于,在红军的第四次爆破中,用3个大炸药包把东门城墙炸倒20多丈。可惜在爆破前叛徒投敌告密,守敌放弃旧城墙,在东门旧城墙内拆毁民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当红军攻城时以新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再次打退了红军的进攻。</p><p class="ql-block">红军在第四次攻城失败后,仍然错误地屯兵于坚城之下,马昆遂潜出城外与罗卓英策划,决定利用红军没有防御设施、攻城部队没有换防、部队伤亡较大、久战过度疲劳的弱点,在东、南门之间和西、南门之间各挖一条坑道,派部队从坑道出城袭击红军。为此,罗卓英派十一师三十三旅旅长黄维率2个团和1个工兵营趁夜色从江北偷渡入城,而红军对此毫无察觉。3月8日凌晨2时,城里敌军通过城内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袭攻城红军;城外敌援军同时从攻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使攻城红军腹背受敌。</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内敌军的地道正好挖到红一师师部附近,当敌人从地道出击时,红一师师部官兵在黑夜里撤离,指挥一时间陷入混乱。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终于比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关外。这时,侯中英因自己在黑夜里指挥部队撤离,看不清全貌,担心还有部队尚未撤出。于是,他又返回去查看是否还有未撤出的部队。</p><p class="ql-block">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侯中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不要管我,快掩护政委撤出去!”“我还要到前边去,看看有没有一师的部队还没撤出来!”“我还要指挥部队,和敌人拼刺刀啊!”这成了侯中英在激战中对众战友的最后喊话。第二天,敌人把侯中英押到红一师阵地前,用刺刀逼着他向红一师官兵喊话,妄图使他劝说其部队放下武器投降。但侯中英不向敌人屈服,他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拖着带血的身躯,被敌人押回牢房。</p><p class="ql-block">敌军把侯中英押到吉安陈诚部,由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亲审。但侯中英意志坚定,绝不向敌人透露半点革命信息,最后被押至南京。因他始终不降,又在监狱中发动牢友们搞暴动夺武器,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将侯中英处决。残暴的敌人先割掉侯中英的耳朵、鼻子,后挖掉他的眼睛,又刺破肚子。当肠子流出来的时候,侯中英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2岁。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师长,就这样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p><p class="ql-block">侯中英牺牲后,敌飞机在战区散发杀死侯中英的传单,让红军将士们悲痛不已。时任第一师政治委员的黄克诚曾于1932年3月在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办的《红星报》第二期第二版上发表纪念文章,说:“中英同志个性很强,但很能接受同志的正确批评;军事政治的理论基础虽薄弱,但很努力学习,平日工作积极,战时很勇敢……中英同志牺牲了,真使我们起无限之悲痛!我们于悲痛之后,要学习中英同志的精神,发展革命战争,消灭陈诚及马昆部,赤化赣南,拿下赣州,以完成中英同志的遗志!以慰中英同志于地下!”</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侯中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黄克诚曾亲笔致信烈士之子:“不忘过去,继承父志。”1990年,在纪念烈士诞辰90周年之际,新四军老战士、开国少将刘少卿,评价侯中英烈士“生是豪杰,死为英雄”。侯中英虽然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但他留下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永不泯灭,永留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