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报道《沧州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

音乐飞扬

<p class="ql-block">《来,听听咱家乡的歌——沧州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侧记》</p><p class="ql-block">(载2024-05-30《沧州日报》)</p><p class="ql-block"><b>古老民歌全新演绎</b></p><p class="ql-block">“一条手绢绣个牡丹红,国色天香春意浓。”“运河长,运河宽,男子汉们来拉纤。”</p><p class="ql-block">5月26日,“传承·传唱·传扬”沧州民歌改编作品演唱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剧场举行。15首改编后的沧州民歌,既保留了原始韵味,又注入了现代元素,展现了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鲜活的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开场节目无伴奏混声合唱《海青歌》,由沧县音协合唱团深情演绎,歌声如大河流淌,唱出了沧州大地的辽阔深沉。春之声少儿合唱团的童声合唱《花狸虎》,则充满了纯真与活力,让人感受到这首秧歌舞曲的生命力。此外,女声小合唱《放风筝》、男声表演唱《运河号子》、男女声对唱《送哥哥进城》等节目,各具特色。尤其是沧州市运河之声合唱艺术团的精彩演出,无论是《丢戒指》还是《绣手绢》,都深深拨动了现场观众的心弦。最后,渤海之声合唱团的混声合唱《黄骅渔鼓》,将演唱会推向高潮,那激昂的旋律仿佛让观众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耕海牧渔的渤海渔民。</p><p class="ql-block">合唱、重唱、无伴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灯光、布景、音响等现代化舞美设计的烘托浸染,各演出单位精彩巧妙的呈现,使整台节目表现力更为丰富,更贴近现代审美。当那熟悉的乡音在现代编曲中回荡,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情不自禁地报以掌声和喝彩声。</p><p class="ql-block">市群艺馆馆长张广越说,演唱会对沧州民歌进行了一次较大改编和提升,是我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沧州民歌的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传承、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30年情系沧州民间音乐</b></p><p class="ql-block">本次演唱会所有作品全部由我市资深音乐编创者常连祥编创。现场,他目不转睛地望着缤纷的舞台,观察每个节目的实际演出效果,难掩激动:“这些作品凝结着我30年的心血,圆了我多年的梦!”</p><p class="ql-block">沧州地处冀东南平原,地方民歌丰富多彩,这些民歌无不表达着沧州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是他们勤劳和智慧的艺术结晶。</p><p class="ql-block">常连祥说,小时候,他通过母亲哼唱的民歌小调和各种民间艺术启蒙,对民间音乐产生了兴趣,1979年进入市群艺馆工作后,更是广泛深入接触到了沧州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落子、高跷等,并认识到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来源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上世纪70年代末,作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总汇,《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一开始编纂,常连祥即参与其中,开始了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既具有抢救性质,也有前瞻意义。</p><p class="ql-block">为全面掌握当时沧州民间音乐的现状,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常连祥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沧州乡野。面对老一辈艺人记忆力衰退、录音记谱工作繁难等困难,他深刻体会到民间艺术抢救的重要性,也深深被沧州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和艺术魅力折服。目前,他手中保存着全市唯一一套全面记录沧州民间音乐风貌的光盘。按下播放键,那些来自旷野民间的歌声,穿透历史云烟渺渺传来,令人心灵宁静。</p><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岁月里,常连祥以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古老的沧州民歌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的儿子常城也参与到创编工作中来。每一首曲目的改编,都像是从历史长河深处挖掘出的宝石,经过精心打磨,闪耀出全新的光芒。从激昂的劳动号子到婉约的爱情小调,每一段旋律都讲述着沧州市井的故事,唤醒着听众心底最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民歌改编有啥“秘诀”</b></p><p class="ql-block">演出间隙,常连祥“揭秘”了改编民歌的方法。据他介绍,根据已知的资料,沧州西部4县市的民间音乐文化已融入冀中,所以新民歌比较多。最为丰富多彩的还得是运河沿线的8个县(市、区),并辐射到东部沿海县市。传统民歌按照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和号子。沧州只有一座小山,所以只有小调与号子,其中小调更为丰富。</p><p class="ql-block">常连祥说,民歌改编的意义,是在原始核心的基础上,创新成为与时代同步的艺术产品。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可以填词与改词,使其符合当代审美意识。如流行于沧州东南一带的秧歌表演形式《花狸虎》,原来叫《十个字》,即每段一个数字,唱“刘备、吕蒙正、二郎神”等十个古人。他把歌名改为《中华好少年》,歌词改为家喻户晓的勤奋、智慧、勇敢的少儿故事:“车胤苦读囊萤光,匡衡凿壁偷灯光,李白铁杵磨成针,勤奋少年美名扬。司马光救友砸水缸,曹冲船上来称象,甘罗十二拜上卿,才智少年美名扬。岳云银锤战疆场,突围搬兵荀灌娘,孙叔敖勇斩双头蛇,英雄少年美名扬。”</p><p class="ql-block">其次是扩充民歌结构。传统民歌曲式结构一般较短小,属于多段体的分节歌,缺乏展开和对比,需要更为充实的内容。此次改编,《抗洪夯号》由4首民歌连缀,《新媳妇回娘家》由《回娘家》和《五棵树》组合,其它曲目也都进行了结构扩充。比如合唱《黄骅渔鼓》是为黄骅市渔鼓申遗而作,改编后,增加了引子部分,用人声模仿螺号,将听众带入大海的辽阔意象中。此外,改编民歌时,常连祥还在旋律、多声部编配及其它手段上进行了有益尝试。</p><p class="ql-block">河北师大音乐学院教授胡小满,带领研究团队到演唱会现场观摩记录。他表达了对沧州民歌传承、保护和创新的肯定。他认为,正是数十年前音乐工作者们的收集、记录,才有了民歌更好的传承,才有了今天这种演绎方式的承递,我们应该向民歌的吟唱者、记录者,向音乐会的组织者、编曲和演唱者们致敬。当下,这种有传统性、地方性的艺术创造并不多见,这也是这场民歌演唱会的价值所在。</p><p class="ql-block">(沧州日报 文字魏焕光)</p> <p class="ql-block">2013年演唱的部分曲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