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厄瓜多尔是一个有着多样性的南美洲国家,其文化,历史和地理位置都非常地独特。厄瓜多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那时在此地区有不同的印第安人部落, 最著名的是印加人 (Inca), 他们已开始建立繁荣的文明,最终成为印加帝国的一部分。西班牙殖民者于16世纪入侵厄瓜多尔,并建立了殖民地,这段历史对该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20年厄瓜多尔作为大哥伦比亚的一名成员国从西班牙统治中独立。在1830年建立厄瓜多尔共和国。</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厄瓜多尔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其中印欧混血人口占多数,其次有印第安人,欧洲人,非洲人和亚洲人。尽管西班牙语是该国的官方语言,仍有许多人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厄瓜多尔人主要信奉天主教。厄瓜多尔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游客不仅可以游览和欣赏它的自然风光,也可以见识体验不同的文化风俗,如游览充满魅力的西班牙殖民色彩的城市,或在散落于火山之间的盆地或亚马逊雨林区的民族村庄里体验异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b>瓜亚基尔(Guayaquil)</b>是厄瓜多尔的第一大城市,也是该国工业、商业和渔业的中心。瓜亚基尔濒临瓜亚基尔湾,是通往太平洋的重要港口,被称为“太平洋的滨海明珠”。</p><p class="ql-block">瓜亚基尔地区历史悠久,古时为印第安人居住。1535年西班牙殖民者进入 。相传当时一位名叫瓜亚斯(Guayas)的土著部落酋长,他与妻子基尔 (Quil)面对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时宁死不屈。为了纪念他们的抗争精神,人们便把他们的名字合在了一起,赋予这座城市“瓜亚基尔”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b><i>拉斯佩尼亚斯区(Barrio Las Peñas)</i></b>位于城市东北角的圣安娜山坡上(Santa Ana Hill),是瓜亚基尔最著名的景点。在山脚下便能看到山坡上色彩缤纷错落有致的房子。拾阶而上,走在两侧彩虹般缤纷的楼房之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之中。登上山顶需要走444级台阶,每级台阶上都有一个标注台阶数字的铭牌。山顶上有一间小教堂和一座灯塔。在山顶上,游客能够俯瞰整个街区,以及山脚下流淌而过的瓜亚斯河。</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是远看圣安娜山上的五颜六色的房子。右上图是在拉斯佩尼亚斯区内。下两图是在爬坡中遇到一个卖类似油条的人,以及团员们在热闹地买油条🤭</p> <p class="ql-block">拉斯佩尼亚斯山上的灯塔和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b><i>蜥蜴公园(Parque de las Iguanas)</i></b>位于瓜亚基尔老城的中心区域。在这里蜥蜴与人和平相处, 悠闲自在地到处爬行。游客可以自由地与大蜥蜴互动或着拍照留念。公园里还在矗立着南美解放先驱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骑马的雕像。瓜亚基尔大教堂和瓜亚基河畔就在公园附近。</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前景是南美解放先驱玻利瓦尔的雕像。背景是瓜亚基尔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b><i>瓜亚基尔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 de Guayaquil)</i></b>始建于1547年。是瓜亚基尔的著名老建筑之一。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外部和顶部装饰有人物雕塑 ,内部有高大的穹顶,装饰精美的神坛,塑像,和各种宗教题材画面装饰的雕花玻璃窗,十分庄重。</p> <p class="ql-block"><b><i>空中缆车 (Aerovia)</i></b>用于连接瓜亚基尔市中心和瓜亚斯河(Rio Guayas)对岸的杜兰(Duran)区。该缆车自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缓解了人们上下班时交通道路的拥堵状况。缆车一共有5个站点供乘客上下。 缆车每日的乘客量为4万人。我们坐缆车先过河去杜兰区,返回后去瓜亚基尔城市上空转了一圈,再回到我们的起始缆车站,总共用时43分钟,车费才$1.40, 这个价格非常的亲民实惠。在缆车中可以俯瞰瓜亚基尔的各种主要景点,车水马龙的大街,现代化的摩天大楼和宽阔的河流。在缆车中我们还看到一大片陵墓。根据陵墓的大小和装饰可以判断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普通人的一般是在墙上占有一小块。而富人的都是单独的气派庄严的陵墓。若有机会去瓜亚基尔时,建议一定要找机会去乘坐一下这个缆车,鸟瞰这座城市。</p> <p class="ql-block">左下图是富人的各种陵墓。右下图是普通人的墙上集体墓</p> <p class="ql-block"><b><i>河滨休闲区(Malecon 2000 )</i></b>在瓜亚基尔市中心。休闲区全长2.5公里,一边是繁荣的商业街区,叫10月9号大街(厄瓜多尔的独立日),街上的各式建筑鳞次栉比; 另一边是瓜亚基河,宽广绵长。区域内有游船码头,儿童乐园,电影院,餐厅和各种雕塑等休闲娱乐设施。据说这里是南美洲比较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区,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当地人和游客如织,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农贸市场。导游带我们参观了一家室内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占地很大,品种繁多,按品种分区销售。市场内热闹非凡,蔬菜水果和各种肉类鲜嫩欲滴,可口诱人,真想在那里饱吃一顿😘 而且没有想到农贸市场竟然变成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图2没见过这么大的牛油果🥑</p> <p class="ql-block"><b>昆卡(Cuenca)</b>是厄瓜多尔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50万。该城位于海拔2500米的高原地区,四季如春. 它保留了古典风格浓厚的19世纪时期西班牙殖民地建筑风格,尤其老城中有几座即有名且门上有宏伟的雕花的教堂,因此1999年昆卡的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b><i>圣佩德罗教堂 (Iglesia de San Pedro, 也叫旧教堂)</i></b>建于1557年,是西班牙殖民者在昆卡建立的第一座教堂,是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该教堂已变成收集各种跟宗教有关的文化资料和实体的博物馆。它有名的收藏品中有一架风箱风琴以及各种各样华丽的圣坛。</p> <p class="ql-block"><b><i>圣母无原罪大教堂(Catedral de la Inmaculada Concepción,也叫新教堂)</i></b>,因为圣佩德罗教堂已不够使用。这个教堂始建于1885年,100年后才完工。可见建筑师和教会人员对这座教堂的建设是多么的用心。该教堂可容纳7000人。教堂全部采用彩色玻璃,地面用意大利大理石。新教堂融合了三种建筑风格,因此成为昆卡最醒目的地标。正面是新哥特式,穹顶是文艺复兴式,三座蓝色拱顶尤其在夜晚灯光照耀下非常地醒目,半圆拱门是罗马式风格。可惜的是教堂在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这座教堂没有常见的钟楼,这是因为在建造过程中发现中间的圆玻璃窗上面的墙壁已出现裂纹,表明房顶不能再承重。教堂设有规定的开放时间。我们因为到访时间不对而未能进入教堂参观,一睹其风采。</p> <p class="ql-block">圣母无原罪大教堂坐落在老城中心广场的一边,广场中心是公园,广场其它边不仅有各式餐馆,还有法院,市政厅, 昆卡集市和鲜花交易场等。 我们在昆卡时正值圣诞月,我们得以参观在广场一边的一个旧教堂改成博物馆内展出的实体圣经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做的都很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道具小巧精致。</p> <p class="ql-block"><b>巴拿马草帽 (Panama hat)</b>从平民到贵族,无论男女都喜爱这顶帽子,因为它不仅轻便,透气,遮阳,不易折坏等优点,而且无论正装还是休闲装,搭配这顶帽子都传递着一份气质和时尚,所以巴拿马草帽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巴拿马草帽并非起源于巴拿马,而是厄瓜多尔。从厄瓜多尔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陶器造型上已有这样的帽子。这种帽子使用一种叫托奎拉(toquila)草制作而成。托奎拉草主要生长在厄瓜多尔,世界上95%以上的巴拿马草帽都是在厄瓜多尔编织完成的。如果看到一顶巴拿马草帽产自其他国家,需要研究一下其真假性了。托奎拉草的叶子含有细长的纤维,重量轻,韧性强而且易弯折,是编织草帽的绝佳材料。再加上精湛的手工编织工艺,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拿马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这帽子被叫作巴拿马帽有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因为人们看见巴拿马运河上的工人喜欢戴这样的帽子而起名巴拿马草帽。真正让巴拿马草帽闻名于世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1913年他在巴拿马运河开通仪式致辞感谢时,当地人送了他一顶“巴拿马帽”,从此“巴拿马帽”名气大作。 我们在昆卡附近的小镇Gualaceo参观了一家巴拿马草帽制作工厂。制成一顶帽子需要很多道工序,而且过程非常耗时。从挑选稻草,水煮,晾晒,再到编织 ,造型,成品检查等等。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工艺极为复杂严苛。据说平均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一顶帽子的制作,所以巴拿马草帽价格高不足为奇, 更不要说它非常地耐用。我们团里有一个人有一顶巴拿马帽,他说他到哪里都 携带这帽子并使用它已有十来年了。墙上贴着在这家购买巴拿马帽的世界名人 ,其中有英国首相丘吉尔,戴安娜,歌星麦当劳,演员Sean Connery, Brat Pitt 和 Bruce Willis等。最后一张是让人们贴自己的照片。帆姐把她自己拍入镜框😘。</p> <p class="ql-block"><b>手工纺织品</b>。在同一小镇上我们还参观了一家织布作坊。从纺织线到染料颜色全部都是天然材料,观看老奶奶在织布机上手工制作披肩。教皇保罗二世曾到此参观并购买了一条她制作的披肩(墙上照片)。导游告诉我们什么自然材料可以生成什么颜色。我感到即神奇又觉得人类真聪明。若没有以前从自然界提取颜色,就不会有今天的化学合成的五颜六色。</p> <p class="ql-block">右上图教皇的披肩是这个老奶奶手工编织的。</p> <p class="ql-block"><b><i>因加皮尔卡遗址(Ingapirca Ruins)</i></b>是厄瓜多尔最大的印加遗址, 位于昆卡北面约80公里处。该地区最早居住的土著是卡纳里(Cañari)印第安人,他们骁勇善战。15世纪印加帝国扩张到此地,卡纳里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双方最终同意和平共处。Ingapirca是印加人的语言称当地的土著人,英语的字面翻译为“印加墙”。史学家估计这片废墟建于550到575年前。考古研究表明这片遗址是用来做军事防御和补给基地。遗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印加人建立了地下灌溉系统 ,以及在山丘顶端建立了太阳神庙。这座神庙跟在秘鲁库斯科的印加人的建筑一样,没有使用泥灰,完全靠凿子和锉子将石头打磨,然后垒起石头形成“印加墙 ”。史学家还发现这座神庙能根据太阳光的照射长短表示每日的时间,夏至和冬至,说明印加人已有很强的科学发现。这座太阳神庙是印加人建造的唯一一座椭圆形的神庙。</p> <p class="ql-block"><b>阿劳西(Alausi)</b>是坐落在厄瓜多尔中部,海拔2340米高的安第斯山脉中的一个小镇。它因为跟全球最危险铁路排名的厄瓜多尔的魔鬼之鼻铁路有关而闻名 。 安第斯山脉纵贯厄瓜多尔南北,使它的国土有一多半为山区。1895年当时的总统决定将原有的海岸铁路延伸至位于海拔2850米的首都基多。修建这条铁路意味着平均每公里的铁轨要上升10米,其中最具挑战的一段是位于阿劳西和斯班贝(Sibambe)两座小镇之间的一座巨大的单体岩石山。它拔地而起,陡峭的岩壁几乎与地面垂直。从空中鸟瞰它就像是一只隆起的鼻梁,因此人们称之为魔鬼之鼻。为了翻越魔鬼之鼻,工程师们在山体上设计了一条之字形的铁道。这段铁路全长只有12公里,但是火车却要行驶一个多小时。火车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爬升将近1000米,在途中不断地做又险又急的转弯,还要做两次“Z字形”调头行驶。魔鬼之鼻路段于1908年通车。这是人类铁路工程史上的成就,但是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修建过程中,由于意外和疾病而丧生的建筑工人高达2000多人。1990年开始兴建高速公路,使得铁路运输逐渐衰落,现在的火车基本上作为观光火车,而且游客一般选择乘坐从阿劳西到魔鬼之鼻的一段旅行。</p><p class="ql-block">旅游团带我们来到阿劳西。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未能体验坐火车过魔鬼之鼻的惊险,但是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建造,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木制车厢。火车头已换成柴电机车。</p> <p class="ql-block"><b>博物馆式的酒店 (Hostería La Andaluza)</b>位于通往亚马逊河的里奥班巴 (Riobamba) ,由几栋乡村风格的建筑组成。酒店主人是位收藏家。他用收藏的各种文物和宗教绘画装饰他的酒店。当我们走进酒店,仿佛穿越时光回到18-20世纪,而且也在乡村和城市的生活之间穿梭。这家酒店完全就是一座博物馆。 酒店主人收藏品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同类物件有很多样,如电话机,留声机, 打字机,缝纫机和锁头等等,每一类型的文物都有各式各样的,占满一面墙壁或一条走廊。每间客房内的衣柜和取暖炉也是古董。有些文物制作得非常的精致,像是从贵族人家收集来的,而有些文物有着乡土气息。我们在酒店里到处逛,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酒店有好几处花园,布置得也很有特色。有一座花园里面有很多只小兔子在草丛中一蹦一跳,欢快地玩耍。小兔子们不怕人,任人怀抱。花园里还有两只美丽的孔雀。我们的晚餐是在厄瓜多尔艺人们的演唱下进行的,之后不少团员跟着艺人们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乐。</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是在前台一面墙上的各种锁头,左下图是老式咖啡壶。右上一是各种老式电话,右上二是两种老式收款机,右三是老式留声机,右四是占了一面墙的各种圣经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旅游团成员和当地艺人们一起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b>拜访土著居民</b>。这次旅行参观了两个土著居民居住地。一个是在去亚马逊雨林的路上,访问了克丘亚人(Quechua people)的部落。克丘亚人起源于秘鲁,是印加帝国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另一个在亚马逊雨林我们住的小镇上。不记得土著人部落的名字了。但是两个部落的生活很相似。他们的食物和用具都是来自大自然,如用木薯熬成浆糊,用香蕉叶做成绳子 ,编织出从漂亮有趣的工艺品到生活中的用品,用乌龟壳海螺壳做乐器,用各种泥土做成不同的染料颜色等等。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他们的打猎方法。用一根长短不一的空心棍子,把自做的长矛放在棍子里面,然后一端放在嘴上,瞄准目标后用力对着棍子吹气,把长矛吹出去。给我们示范的土著人可以准确无误地将矛扎进鸟或兔子身上,而我们使出浑身的力量,顶多就是能把长矛吹出多远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基多(Quito)</b>是厄瓜多尔的首都。因地处海拔2852米,是世界第二高的城市, 仅次于玻利维亚的拉巴斯市。若按首都评比,基多是世界上最高的首都。年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四季如春。基多之名是由公元前1000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古印第安人部落基图(Quitu)一词演变而来的。印第安人曾在此建立了基多王国。15世纪末被印加帝国所征服, 成为仅次于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的第二大城市。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为此当时驻守基多的印加军队把城市摧毁。今天的基多市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基多城区分为老城和新城。老城保留了许多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建筑风格,这里曾经是整个南美大陆的宗教枢纽,因此有几十座教堂。老城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的历史古城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9月8日第一批世界遗产评定时就将基多老城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新城有许多现代化建筑,如酒店,酒吧,银行和中高档住宅。</p> <p class="ql-block"><b><i>国家誓言大教堂(Basílica del Voto Nacional)</i></b>是整个美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 大教堂始建于1887年,主教堂于1909年建成。但是整座教堂在1988年7月12日由圣保罗二世主持了祝圣仪式,教堂建筑前后用了一百年的时间。事实上这座教堂并没有真正地完工,因为当地传说这座大教堂如果完工就是世界末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位于基多老城中心,建筑面积长140米,宽35米,塔楼高达115米,比巴黎圣母院的塔楼还高出46米。大教堂外表威严肃穆,两座标准的哥特式塔楼直插云端。教堂内部装潢精美绝伦,呈现出浓厚的宗教气息。高大的拱形屋顶挑高着空间,使整个教堂显得宽阔庄严。阳光透过五彩斑斓的花窗洒进教堂,给人带来奇妙的光影效果,使整个圣殿明亮且神圣又神秘。可惜因为时间有限,我们未能登上塔楼,俯瞰基多市容。</p> <p class="ql-block"><b><i>面包山(El Panecillo)</i></b>是基多老城的地标性建筑,可能因为形似面包得此名吧 。登上山顶可眺望整个基多城区。山顶上有一座白色的女神像(Virgen del Panecillo),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她是世界上唯一有天使翅膀的处女。这座高41米的雕像是由艺术家Bernardo de Legarda设计的。 他的灵感来自《启示录》第十二章。</p> <p class="ql-block"><b><i>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are)</i></b>位于基多老城区的中心,它不仅是一个公园供人们休息,也是集会游行的地方。广场中间屹立着高大的纪念碑,纪念带领厄瓜多尔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先烈们。广场的四周环绕着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欧洲风格,又融入了当地文化元素。东南部是市政厅(Municipio de Quito),与之遥相呼应的西北部是总统府(Palacio Presidencial),东北部原来是大主教宫(Palacio Arzobispal),现在已成为商业街,我们在里面的一所布置得温馨雅致的餐馆吃午饭。西南部是基多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 Quito)。南端是建于1550年,完工于18世纪的天主教堂。绿瓦圆顶,灰白色圆柱支撑门廊,是阿拉伯,波斯和摩尔人的建筑风格混合体。外墙有用金叶镶嵌的基多城奠基者姓名,院内有苏克雷将军的陵墓 。商业街有着迷人的异域风情,任意一家店铺都能让人流连驻足。</p> <p class="ql-block">左上图是纪念碑,右上图是总统府,中间图是天主教堂,左下图是室内商业街,右下图是还未开张的餐馆,我们在这里吃的午饭。</p> <p class="ql-block"><b><i>圣弗朗西斯科教堂(San Francisco Church)</i></b>不仅是一座大教堂,也是一个修道院。它是基多最古老和最重要得宗教场所之一。始建于16世纪,历时150多年,因此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是南美洲历史中心最大的建筑群。教堂外观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而教堂内部的装饰则是以摩尔(伊斯兰)风格和巴洛克风格为主。教堂收藏有3500多件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是主祭坛上的基多圣母雕像(Virgin de Quito),创作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形象被视为基多城市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教堂外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红褐色的火山岩砌成巴洛克式大门和向两侧延伸的基台。大门上方及两侧雕塑出优雅的三维椭圆弧线,抬头望去,一对高耸的双钟楼布局稳重大方。钟楼为伊斯兰风格,锥状的塔顶镶有不同颜色的马赛克。西班牙殖民者将摩尔式建筑风格带到了南美洲。大门两侧高大的围墙为白色,向两边无限延展。墙顶红瓦充满地中海式风情,似乎又把人带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p><p class="ql-block">与教堂外部色彩简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堂内部的装饰金碧辉煌。眼到之处尽为圣像雕塑和浮雕。摩尔式和巴洛克式元素在中殿和祭坛随处可见。 教堂的中殿和通道墙柱上布满了摩尔式的几何图案。圆拱形的主祭坛装饰华丽,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又被不同风格的罗马柱分隔成许多个神龛,眼花缭乱。基多圣母雕像在中层。</p><p class="ql-block">我们去参观教堂时正好碰上信徒们在做礼拜。教堂内气氛感觉即严肃又有着拉美人特有的随性和欢快。弥撒结束时大家在唱歌,很多人都举着手机在拍照,也许入内的人还是游客居多吧。</p> <p class="ql-block">上图教堂外部,下图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面是圣弗朗西斯科广场。有很多小商贩在兜售纪念品。帆姐,Quin和我从教堂出来时碰上一个手里拿着白玫瑰花的人,他好心地给了我们每人一枝。 我们三人在教堂前互相拍照,团里其他中国旅友过来合影。导游看见后,把全团人员叫来拍照,成为此次旅游团全体人员的唯一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b><i>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Society of Jesus)</i></b>是西班牙巴洛克式建筑在南美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始建于1605年,于1756年完工。教堂的外表看起来跟其它教堂无区别,但是进入教堂后,我立刻被震撼震惊到,里面金碧辉煌。教堂内使用了大量的黄金和大理石做装饰,圣徒和天使的雕像都是涂金的,还有大面积涂金的摩尔风格的花纹和图案,非常地令人目眩,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据说2015年维修这座教堂时,用掉了七吨黄金。教堂里还有许多艺术珍藏品 。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富丽堂皇的一座教堂。可惜教堂不允许拍照。从网上下载一张教堂内部的照片记录我之所见。</p> <p class="ql-block">https://k.sina.cn/article_1030042273_p3d6532a102700j6eh.html</p> <p class="ql-block"><b><i>赤道纪念碑(Monumento a la Mitad del Mundo)</i></b>位于基多西北郊26公里处 。Mitad del Mundo的意思为“世界的一半”。这座花岗岩筑成的纪念方碑建于1972年,高30米,碑顶烘托着一个直径4.5米的青铜铸地球模型。一条代表赤道的黄色标线越过碑身,向方碑两端延伸出去,将地球分成南北两半。四面刻有E,S,O,N四个西班牙语字母,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碑体的东面还刻着赤道的方位:经度78°27′8′′,纬度0°。来拜访纪念碑的人都喜欢两脚跨在赤道线两侧,拍一张“标准照”显示自己同时站在南北两个半球。我们自然也落入俗套。</p><p class="ql-block">其实到目前为止赤道到底在哪里仍然有争论,主要争论在赤道是一条线还是一道宽条,不少科学家相信赤道宽5公里;还有的观点是赤道是地球南北之间最圆的那个点。另外很早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对天文学有研究,基多有一片废墟是印第安人认为的“赤道圈“。我们看到的纪念碑是纪念法国天文学家1736年测量到位置。导游说但是真正的赤道离这个纪念碑还有240米。而且基多还有一个旧的赤道纪念碑,1935年建在卡拉卡利(Calacali)镇。总之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GPS广泛使用下,赤道在哪儿的争论还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b>厄瓜多尔的美食</b>。这次旅游团很多日子把我们的一日三餐全包了,而且都是自助餐式。我自己付费吃的食品多数不是当地的特色食品。但是在整个旅行中除了在自然篇中提到的各种热带水果之外,我们品尝了几种厄瓜多尔特有的食品。</p><p class="ql-block"><b><i>烤豚鼠 (Cuy)</i></b>,厄瓜多尔真不亏是秘鲁的邻国,地处安第斯山区的人也喜爱吃烤豚鼠。这次我看到了烤豚鼠的制作过程。去秘鲁时,因为知道烤豚鼠是那里的特菜,在利马的第一顿晚餐就点了烤豚鼠,但是脑海里浮现出可爱的小豚鼠,令我下不去口,更不要说豚鼠整只一切为二地端上桌的画面太残忍🙁 我们在厄瓜多尔的巴诺斯第一天早上看到有条街上几乎家家门口都在用煤火炉烤豚鼠。我们早上在酒店里刚吃过早餐,没有胃口再吃烤豚鼠,以为可以到这里来吃晚餐。没想到下午再次经过这条街时面貌全变了,早上的热闹消失了, 街道非常地安静,也看不到烤豚鼠。只好去镇上其它地方吃晚饭。跟当地人闲聊才知道,那条街是专门给餐馆和直销渠道提供烤豚鼠的。所以那条街上的店铺都是一大早在忙着烤豚鼠,烤完的豚鼠马上就被送走了,所以到下午街道就安静了。我们只好计算好时间,第二天临近午饭时再次回到那条街,好在还有几家在烤豚鼠。我们跟厄瓜多尔人指手画脚地表示我们想自己操作烤豚鼠🤭 之后在一家餐馆吃烤好的豚鼠。烤焦的豚鼠皮很好吃,又香又脆。但是豚鼠没有什么肉,不好吃😔</p> <p class="ql-block"><b><i>柠檬凉拌海鲜(Ceviche)</i></b>源于厄瓜多尔的海滨城市瓜亚基尔,现在全国到处都可以尝到,属于厄瓜多尔的国菜之一。柠檬虾的做法简单,用青柠檬或橙汁腌制虾,也可以再加上其它的海鲜,如鱼肉或牡蛎等。再拌上红洋葱丝,西红柿 ,香菜和辣酱。味道是酸甜辣香兼而有之,回味无穷😍 备注:秘鲁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等国家也有Ceviche。但是各国在这菜品中的用料不一样,配菜也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https://www.averiecooks.com/shrimp-ceviche/</p> <p class="ql-block"><b>家庭式晚餐</b>。西方人吃饭喜欢自己点自己的,不分享饭菜,因此旅游区内的餐馆也遵循这个规则。当导游推荐一家家庭式晚餐时我欣然地报名,想体验一下不同的餐馆风格。这家餐馆的确是家庭式就餐,我们团里的每位就餐者共同分享每一道菜肴,这样大家可以吃到更多种菜肴,之后分享评价,吃得不亦乐乎。店主人更是三番五次地来询问我们对菜肴的意见。他同时是绘画古玩收藏家,餐馆里挂满并摆满了他的收藏品。他本人也会画画,店主人亲手为我们画了两次最后一道的甜食摆盘。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别致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b><i>基多的酒心软糖 (Mistelas from Quito)</i></b>这是一种五颜六色口味多样的软糖 ,中间加有朗姆酒,威士忌或葡萄酒等。这种糖果已成为基多社交聚会,派对或庆祝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糖果之一。导游在胜利广场的商铺街上买了几盒这个软糖给团员们品尝。真的是吃了停不下来。导游笑话我们,要大家注意别醉了😉。这种糖果起源于西班牙殖民时代,厄瓜多尔的贵族社会女性聚会时不能饮酒,因此产生了这种糖果作为替代品。</p> <p class="ql-block"><b><i>番石榴糕(Dulce de guayaba)</i></b>厄瓜多尔的甜点通常都很甜,尤其这个番石榴糕成为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因为人们发现番石榴糕里的高糖分能提高工作业绩。80到100年前,高原地区如巴诺斯等地的大庄园主们招收很多农民为他们做苦工。庄园里的厨师给劳工们吃大块的甜食来缓解他们的高强度的工作。但是这种大块甜食不容易携带,因此产生出加热各种水果的饮料,如橘子,黑莓和番石榴饮料。人们发现煮熟后的水果经过沉淀,番石榴的凝结效果最好而成为广受欢迎的甜品。 番石榴含丰富的抗氧化剂,如磷,维生素A,B,B2, 铁,钾和蛋白质。我们有天晚上在巴诺斯街上闲逛时,我看到小商贩们的摊位上有一块块包装好的很像山楂糕的甜食,买了一条,里面大概有10块吧。第二天在大巴上跟朋友们分享,没想到大家都爱吃它,一下子就分完了,而且也没有机会再碰到卖番石榴糕的。写这篇游记时,一个偶然的搜索机会,发现这番石榴糕竟然是厄瓜多尔最受欢迎的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b><i>甜慕斯(Espumillas)</i></b>是厄瓜多尔一种街头小吃甜点,也是传统小吃,是全国人的最爱。 它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冰淇淋,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奶油质地,而且通常放在冰淇淋的卷筒里。但是它不像冰淇淋那样会融化,因为它基本上是一种轻质蓬松的蛋白酥皮或泡沫。甜慕斯是由蛋清,糖和果肉制成的。最常见的是番石榴味道,也有香蕉,草莓和百香果味道的。上面还会撒上彩色糖粒。</p> <p class="ql-block"><b><i>亲手制作冰淇淋</i></b>。在基多的最后一天,导游带团员们去了一家冰淇淋店,不仅每人可以免费吃两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还可以参与用传统的方法制作冰淇淋。一句话,传统制作不仅累人,费时且繁琐。我们的冰淇淋都吃完了,制作的冰淇淋还在进行中。导游说出了我们的心声,用机器制作的冰淇淋更快更便宜。感谢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现在吃冰淇淋只要有钱就能吃到😍</p> <p class="ql-block">厄瓜多尔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雪山,火山,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海岸线,亚马孙雨林和海洋海岛等自然景观。一国玩遍了南美几乎所有的地貌景观。而且它既有古老的印第安人文化,又有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西班牙文化,摩尔文化和欧洲文化。小小的一个国家包罗万象,这对时间有限却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做的人来说,厄瓜多尔是一个理想的去处。更不要说站在赤道线上,一步跨越南北半球,一眼看尽南北星空。</p><p class="ql-block">可惜我因为有工作不能跟几个中国旅友继续去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 Islands)旅行。1835年达尔文参观了这片群岛后,从中得到感悟,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p> <p class="ql-block">感谢帆姐, Quin, Kim, Ying, Wendy, JaiH和范先生的一路陪伴,使我度过了一段愉快欢乐的旅游。希望今后有机会再一起同行,探索新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