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华东政法大学位于上海万航渡路1575 号,毗邻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 苏州河在此拐了一个V型大弯,被环抱的陆地形成了一座楔形半岛,华东政法大学就座落在这座半岛上。</p> <p class="ql-block"> ^今年初,上海各大学向市民开放。5月21日下午,我走进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开始“走读”之访。</p><p class="ql-block"> 说起华政,有一个名字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它就是圣约翰大学。</p> <p class="ql-block"> ^在华政之前,这个地方有一所传奇的大学,传奇到什么程度呢?</p><p class="ql-block"> 先看看它的名头:</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全英语授课的大学; </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举办体育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建有游泳池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对学生实行军训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所成立校友会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从圣约翰大学走出来的莘莘学子:</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施肇基、宋子文、宋子良、孔令侃、荣毅仁、邹韬奋、林语堂、张爱玲、潘序伦、贝聿铭、周诒春、周有光、吴宓、史久镛、颜福庆、刘鸿生、刘吉生、俞大维、严家淦、董健吾、丁光训、孟宪承、瞿希贤、沈湘、卢燕、沈嗣良、曹云祥、严鹤龄、严凤霞、刘廷芳、李登辉、张伯苓、黄炎培、伍连德、陶行知、吴贻芳、陈鹤琴、朱骥良、杨荫浏、钱李仁、江绍基、郭德文……灿若繁星,熠熠闪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被称为东方的哈佛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p> <p class="ql-block"> ^徜徉华政校园,追忆往昔,不由生出一丝疑惑:当年赫赫有名的圣约翰为何崛起,又为何突然消失,甚至如今很少还有人记得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原名圣约翰书院,是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而成,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p><p class="ql-block"> 但是真正让圣约翰大放异彩的是卜舫济。1888年,美国传教士卜舫济到中国的第2年,就担任校长。在他任下,校园面积扩大了三倍,课程从中学升级到大学,还成为当时全国学科齐备的大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约大,全英文授课,学生们的日常交流都用英语。</p><p class="ql-block"> 汉语拼音创始人周有光在回忆录里写道:“一进学校,好像到了外国,连公告都是全英文”。从圣约翰出来的学子,其英文水平已经达到美国土著的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当时处于外交弱项的中国,圣约翰学子为什么会成为外交部首选了。</p> <p class="ql-block"> ^除了语言,体育也是卜舫济重点推进的科目。</p><p class="ql-block"> 他在校内开设了网球、足球、划船等多项体育运动。</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就诞生在圣约翰,当时学生们的头上还梳着辫子,这支足球队也被称为“圣约翰辫子军”。</p> <p class="ql-block"> ^1905年,卜舫济在华盛顿注册,圣约翰书院也正式成为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知名大学都承认约大毕业生的学历,耶鲁甚至还免试招收。</p><p class="ql-block">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圣约翰大学才会培养出这么多的民国翘楚。</p> <p class="ql-block"> ^卜舫济还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明友,有事没事就在家里招呼学生来吃饭、喝茶、聊天,甚至点唱歌曲。</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曾在自己的自传里深情回忆:“我这对于西方文明之基本态度不是由书籍所教的,却是由卜方济博士和其他几个较优的教授而得;他们都是真君子。”</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中国,有十余家教会学校,它们独立于国内教育体系之外。</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北洋政府时期还是南京政府时期,政府都曾要求收回学校的教育权。当时的社会环境,对这些外来的教会学校,充满了敌视。而圣约翰大学,更因其全英文教学,被抨击为“帝国主义思想的侵略”。</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上海“沦陷”。圣约翰迁至公共租界的大陆商场办学长达两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由于战争的缘故,来自美国圣公会的经费支持完全被切断,学校运行只能全部寄希望于学费和校友捐助。当时圣约翰大学每人每学期的学费要200块大洋,不言而喻,圣约翰的学生非富家子弟莫属。</p><p class="ql-block"> 1940年在日占期间的上海,迫于严峻的形势,圣约翰被迫做出了停办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 ^二年后,圣约翰大学艰难复课。由沈嗣良担任校长,这是圣约翰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成立,上海各高校移至该部管理。</p><p class="ql-block"> 1952年,圣约翰大学撤销,其中的院系和教职工并入复旦、同济、华东政法等上海多所高校。从此,上海的多所名校,都留下了它的光影。</p><p class="ql-block"> 从此,圣约翰大学消失。</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圣约翰的学生更是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在反帝的浪潮下,圣约翰已被社会自发认定为“帝国主义的黑学校”。</p><p class="ql-block"> 从圣约翰毕业的人,再也不能骄傲地说自己来自哪里,甚至还被迫烧毁自己的文凭以保护自己。</p> <p class="ql-block"> ^从圣约翰的创立、兴盛到消亡,历经了5任校长,不算代理校长的话,涂羽卿算是最后一任正式校长。</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成为一所教会学校的校长,可能不是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策动沪宁一批基督教代表团去见蒋介石,试图劝蒋放弃镇压,接受和平。涂羽卿是该代表团的成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9年在面临艰难决择的时候,涂羽卿放弃出国的机会,留下来建设祖国。</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底,“三反五反”运动开始,涂羽卿成为重点打击和批斗的对象。“和帝国主义有不可告人的关系,亲美、崇美超政治和普世教会的错误思想”……这些都是人们安在涂羽卿身上的“罪名”。</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到1972年,涂羽卿不断地受到隔离、审查、清理、关押,两度因为不堪受辱,而试图自杀。</p> <p class="ql-block"> ^在监狱里经历了3年苦难岁月的涂羽卿,出狱后身体江河日下。有一年春节,上海师范大学的代表来看他,留下了更冰冷的威胁:“至于你隔离时的情况,没有必要对别人讲”。</p><p class="ql-block"> 被释放的3年后,涂羽卿含恨而逝。</p> <p class="ql-block"> ^他的孩子涂继正在“我的父亲涂羽卿一一 一个留美教育家的悲惨命运”一文中写道:“我们作为子女,一直想了解他被隔离时的遭遇,老人总是吞吞吐吐不敢直说。断断续续,得知他是被监禁在牢里,受过拷打,带过手铐。尽管母亲和我在上海的姐妹对他多方精心照料,给他亲情温暖和爱,劝他安心养病。但他的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一日不安,病也治不好。反人性的诬陷和背叛,使他被损害和被侮辱的身心全线崩溃,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丧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夏,他又患肺炎,气管被痰堵住,不能正常喘气,情况危急。我从干校匆忙赶到上海。在他病床边,我望着他清瘦憔悴的脸,昔日炯炯有神的眼睛已黯淡无光。他嘴唇动了一下,想说话,但很困难,只是苦笑。他一生的努力贡献全被否定,他的心在流血。医生要切开气管,插入管子把痰吸出,他央求医生,不必抢救,费劲地吐出几个字:“让我走吧!”。医生给他动了手术,以后几个月,他一直住在华山医院,再也没有回过家。他期待着还他清白的愿望落空了。我们留不住他的脚步,1975年9月11日中午,他带着心灵深处的创伤走了。”</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大学最重要的象征莫过于那棵大樟树,而它也在20世纪60年代消失了。据说大樟树是因树龄太老自然死亡的,然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文革”中被砍掉作了木材。但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裁撤后,分散到上海其它各院校的约大教师却在新的岗位上生根、发芽,继续传承着圣约翰渊源流长的文脉。</p> <p class="ql-block"> ^校区内分布着27栋国宝级“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在一幢幢修旧如旧的老楼中穿行,去寻觅去聆听凝固在砖缝木楞间的历史交响。</p> <p class="ql-block"> ^在特殊年代,校园内不少的特色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根除”帝国主义宗教影响的一项措施,建于1884年原属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礼拜堂首先被拆除。</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在原属礼拜堂的屋基地处,施工建造了图书馆,1984年10月图书馆落成。</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校友黄润源夫妇捐资设立“问渠源基金”,为表彰黄氏善举,特将此楼命名为“问渠源楼”。</p> <p class="ql-block"> ^红楼图书馆,原名罗氏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1913年12月20日,圣约翰大学举行美籍校长卜舫济任职二十五周年纪念会时,学生和校友会发起捐款,筹建图书馆。1915年举行毕业典礼,奠定图书馆隅石,次年初夏落成。</p> <p class="ql-block"> ^时任美国纽约市市长、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罗氏与其弟捐助书籍甚多,故在1916年初夏图书馆落成时,命名为罗氏图书馆。</p><p class="ql-block"> 为与1984年新建图书馆名称有别,改称红楼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红楼图书馆门厅墙上,挂有两幅取名“金色叶莲”的画,画框下方“作品简述”写着:</p><p class="ql-block"> “总是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词句:</p><p class="ql-block">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p><p class="ql-block">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又如刚出浴的美人。”</p> <p class="ql-block"> ^六三楼,原名斐蔚堂,1939年,圣约翰大学为纪念圣公会上海教区主教郭斐蔚,发起捐款建造。 </p> <p class="ql-block"> ^1925年5月,沪上爆发“五卅”运动。6月1日,圣约翰大学学生向校方提出举行纪念活动,悼念死难同胞。圣约翰大学美籍人员不予同意。</p> <p class="ql-block"> ^6月3日晨,满腔爱国义愤的师生在罗氏图书馆前升挂国旗,在礼堂集会悼念,遭到校方强行阻挠。学生悲愤啼哭,三呼“中华万岁”。圣约翰大学和附中学生553人当场声明脱离圣约翰大学,17名中国教员宣布辞职,次日在上海各大日报上刊登。离校师生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创办了光华大学,寓意中华民族如“日月升华”,并确定6月3日为校庆日,其1951年与大夏大学合并组建华东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1951年,圣约翰大学斐蔚堂更名为六三楼,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 ^四号楼,原名霍格别墅,始建于1863年,是英商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的私人住宅。1911年,圣约翰大学购入后同时改为图书馆、校长住宅、收发室、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因该楼在圣约翰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p> <p class="ql-block"> ^四号楼常常与之前方的大草坪被一起提及,是因为根植于此的“帐篷精神”。1979年华政第二次复校,面临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徐盼秋、曹漫之等学校领导决定以师生为先,先建图书馆和教学楼,把现有房间给老师用,校领导带领干部在大草坪上搭建临时帐篷作为办公室。帐篷内冬冷夏热、光线昏暗、空间狭小,可是大家办学的热情不减,帐篷里办公延续了数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帐篷精神”由此诞生,“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第一、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也进一步得以明确。</p> <p class="ql-block"> ^交谊楼,原名交谊室,1919年圣约翰大学举行建校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夫人黄素娥女士而发起捐银,在旧交谊室地基之上重建交谊室。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谊厅的四周上端设有看台,南面设有放映间。1929年,该室落成典礼与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一起举行。</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陈毅司令员在指挥上海战役时,选择圣约翰大学交谊室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5月26日凌晨,陈毅等进驻交谊室,与魏文伯、舒同等人在二楼小交谊厅打地铺休息,随行人员在大交谊厅休息。</p> <p class="ql-block"> ^待东方微微发白,陈毅步出交谊室行至大草坪上,与在该处值勤的圣约翰大学学生党员交谈。上午,陈毅一行乘车到到苏州河南岸市区视察;下午,转移至三井花园,开始接管上海工作。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p><p class="ql-block"> 1952年11月15日,交谊室大交谊厅迎来了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首届学生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解放军三野南下到达徐州,陈毅司令员指示司令部城市政策组组长曹漫之起草入城纪律。</p><p class="ql-block"> 曹漫之根据指示,主持起草《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上报中央,毛主席电报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p><p class="ql-block"> 5月25日,部队进入上海市区,露宿街头:“初入市区的部队,两三夜均在马路边露宿。适值雨季,连夜下雨,由于从军部起干部均能以身作则,战士亦都有觉悟,毫无怨言。市民(工人、学生、商人等)再三邀请部队进屋休息,均被婉言谢绝。市民送的慰劳品以至开水,均谢绝不受……”严守纪律的人民解放军赢得了上海五百万人民的热烈拥护。</p> <p class="ql-block"> ^1952年,曹漫之调入华东政法学院任教。1979年6月一1984年4月,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 ^曾輝煌一时的交谊室,有段时间成了储存后勤物资的地方,大楼的地基不断下陷,成为了一座危楼。</p> <p class="ql-block"> ^1929年12月,曹家渡商界为庆祝圣约翰建校50周年,在怀施堂前建立起一座形制古朴的牌坊,后被称作纪念坊。</p><p class="ql-block"> 纪念坊正面坊额上刻着《缉熙光明》,背面刻着《光与真理》。</p> <p class="ql-block"> ^在“文革”中(一说在1955年)遭到拆毁,1992年,经由约大校友会联合努力,在原址上得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怀施堂为圣约翰大学早期著名的标志性建筑,落成于1895年2月19日,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而造。</p><p class="ql-block"> 施约瑟是美国传教士,1859年来华传教,1877年被祝圣为上海教区主教。1878年,着手创办圣约翰书院,翌年,圣约翰书院成立,自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位圣约翰的奠基者,约大校友曾集资在校园内建造了一座“怀施堂”,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用以表达对这位学贯中西、沟通中外学者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以纪念该校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楼中央草坪上摆放着邹韬奋铜像。</p> <p class="ql-block"> ^格致楼,原名格致室,又称科学馆。1898年11月20日奠基,1899年7月19日落成。</p><p class="ql-block"> 期间上海绅商捐资踊跃,满清高级官员如刘坤一、张之洞等都为之解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格致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是当时中国第一座自然科学专用校舍。 1952年,华政建校之初,将科学馆改名为办公楼。1998年暑期,学校为扩大招生而紧缩办公用房,将办公楼改作学生宿舍,并取名格致楼。</p> <p class="ql-block"> ^思孟堂,三层砖木结构,1909年9月落成于当时“极司菲尔路梵王渡”码头旁。取名“思孟”,是以纪念圣约翰大学教员孟嘉德牧师。</p> <p class="ql-block"> ^孟氏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于1904年到圣约翰大学任职,教授哲学等课程,被认为是第一个把西方社会学介绍到中国之人。1907年7月29日,他在庐山因营救落水者而溺毙于瀑布中。</p> <p class="ql-block"> ^思孟堂位于格致楼的南侧,沿苏州河畔。1951年3月,改称和平堂。1952年,华政将思孟堂改称为学生宿舍2号楼,1979年复校后改称学生宿舍5号楼,1998年6月恢复楼名思孟堂。</p> <p class="ql-block"> ^思孟堂墙基处嵌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圣约翰大学的校徽。校徽上刻着校训:“Light and Truth”(光与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西合一,前半句出自基督教信仰,后半句则为孔子名言。</p><p class="ql-block"> 当年校刋《约翰声》如此诠释前半句:“我们要使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之光和真理的火炬,没有再比此目标更崇高的了。我们将努力给予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和丰富的基督教育。我们将充分地教授英语和文学,相信这将有助扩大学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将传授科学,不仅因科学有实用价值,还由于科学真理和所有真理都来源于上帝。”</p> <p class="ql-block"> ^40号楼,原名思颜堂,1903年用庚子赔款基金兴建。</p><p class="ql-block"> 思颜堂命名是为了纪念圣约翰书院第二任校长的颜永京牧师,也是当时在教会大学中少有的以中国人命名的校舍。</p> <p class="ql-block"> ^1913年2月1日,圣约翰大学举行学期结束仪式,孙中山先生应邀出席,并于思颜堂大会堂发表演讲。</p><p class="ql-block"> 他在演讲中谈到:“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 </p><p class="ql-block"> 40号楼前设有“孙中山演讲处”的铭牌。</p> <p class="ql-block"> ^东风楼,原名西门堂,建于1924年,楼内据说有99个房间,曾为圣约翰附属中学高中部校舍。</p><p class="ql-block"> 施氏于1885年创立圣玛利亚书院,这是沪上是早的女校之一,可算是圣约翰大学的分部,西门堂便是当时女学生们学习的一方天地。</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附中学生逐年增多,于1935年在西门堂东南侧建造三层学生宿舍。该楼命名为树人堂,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p> <p class="ql-block"> ^体育室,原名顾斐德纪念体育室,为纪念圣约翰体育活动最早组织者之一、已故理科英籍教授顾斐德而建造,1919年11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底层东侧为游泳池,是上海第一个学校游泳池,当年在中国前所未有。1920年6月9日,圣约翰大学游泳队参加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邀请的游泳比赛,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游泳比赛。</p><p class="ql-block"> 二楼较高,设两层窗户,内为体育馆,可观看篮球、排球比赛。</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5日,省吾中学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陈仲信,骑自行车赶往设在圣约翰大学的人民保安队长宁区指挥部开会,途中被溃退在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残军枪击牺牲,年仅20岁。陈仲信是上海解放前夕牺牲的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5月27日,陈仲信烈士的遗体在体育室入殓,后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成立后,顾斐德纪念体育室更名为体育室。1952一1956年间,华东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学院)设在华政校内,曾利用该体育室及体育设施训练体育人才。</p> <p class="ql-block"> ^2010年10月,华政将体育文化博物馆建于体育室内。馆内陈列了130余件珍贵藏品,既有第一枚古奥运钱币、中国人带回来的第一枚奥运会官方参与者纪念章,也有圣约翰大学“光与真理”碑石,圣约翰大学校友使用过的网球拍、垒球棒、棒球手套等。</p><p class="ql-block"> 此外,华政校园内的26、27号楼,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前身一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p> <p class="ql-block"> ^ 同仁楼</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成立医学院,在校门内侧设义诊所,同仁医院是圣约翰医学院教学医院,早期设在虹口虬江路上,抗战期间多次搬迁。1947年迁至义诊所处,并扩建医务房舍。1978年外迁。2002年华政与其主管单位予以置换。</p> <p class="ql-block"> ^现在同仁楼编号为十一号楼,成了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人的母亲河一一苏州河穿校而过,把华政分隔成为两个片域。当年,圣约翰师生依靠摆渡船来往两岸。</p><p class="ql-block"> 1934年,无锡商人荣德生捐资,建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学堂桥”。</p><p class="ql-block"> 1950年,学堂桥因年久失修,几至倒塌,校方筹得捐款,由土木工程系对木桥作了大修,仍名“学堂桥”,成为校园一景。</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木桥因破损不堪被拆除,改由渡船来往两岸。</p><p class="ql-block"> 直到13年后的1980年,才在原桥西北200米处兴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新桥,桥名改为“校园桥”。</p><p class="ql-block"> 2001年9月,校园桥桥面水泥脱落露出钢筋,过桥时桥面有晃动感,学校遂重新修成现在的钢板桥。</p><p class="ql-block"> 2008年,为迎接世博会,对桥扶手、台阶以及桥面又进行了修缮。</p><p class="ql-block"> 2009年更名为“华政桥”。</p> <p class="ql-block"> ^桥对面,是学校东门,门内为学生生活区,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如今,世界各地的约大校友都已步入了晚年,然而,他们始终铭记着“光与真理”的校训,在他们心中,大樟树、礼拜堂、怀施堂、纪念坊等约园内的一草一木始终是他们魂系梦绕之所在,如同校友的诗作《老樟树》表述的那般……</p> <p class="ql-block"> ^“昨夜梦回校园,步入老樟树青色的云。她依然健在,巨大而葱茏。以一千条臂膀,搂抱霞光、晨钟、鸟鸣……一如旧时约会,你手拂枝叶走近。你我坐在弹性的树干上低语,任亲爱的老树,把我们间所有的秘密偷听。让它珍藏着年轻时代的纯真,对人生的思索,对未来的憧憬,翠碧如大地的桂冠,幽深若高雅的诗文。老樟树是亲切的长者,迎送一群群黎明之子,去寻觅真理与光明。不,我不信岁月的利斧,能砍断她的须根。”</p> <p class="ql-block"> ^“盛大的校友会上,分明都见到她的绿荫,笼罩了大厅。她那粗长的手臂,伸过高山、海峡,把每位校友变作她的叶子一一 一片片柠檬香的绿叶,饱含友情的芳馨。哦,老友,随我来吧!沿着雪化的小径,同去久违的校园耕耘。张起樟树的华盖,重铺草坪的绿荫,播下深沉的爱,使我们的人生返青。”</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华东政法大学与长宁区共同协力,利用苏州河穿校而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规划建设苏州河华政段“一带十点”景观,改建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推动与市民共享长宁校园优美滨水岸线、优秀历史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 ^思孟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学校与周边居民交界处,紧挨思孟堂,是“一带一点”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格致园</p><p class="ql-block"> 格致园的边上就是格致楼。格致园和思梦园共享鲜花花架与一片草坪缓坡,架上鲜花簇拥,岸边柳丝低垂,步行至此,眼前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倚竹院</p><p class="ql-block"> 倚竹园翠竹掩映红楼,旱溪一侧的羽毛枫伟岸挺立,落下点点疏影在木桥上俏皮地跳动,疏密有致的草坪自成一步一景的娇小园林。</p> <p class="ql-block"> ^獬豸园</p><p class="ql-block"> 獬豸园是一个介于体育室与树人堂之间的中式园林小品,桥、竹、枫,延续了倚竹院的清雅风格。</p><p class="ql-block"> 园中有一獬豸样的假山石,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獬豸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华政桥</p><p class="ql-block"> 华政桥连接了苏州河两岸的华政校区,是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用单位名称命名的桥。</p> <p class="ql-block"> ^桃李园</p><p class="ql-block"> 桃李园地处苏州河“打弯”处,座落在华政楔形岛的“岛尖”上。</p><p class="ql-block"> 园内有一整片宽阔的草坪和绿花带,草坪上棕色波纹状的木椅,造型优美,别具一格,是游人休憩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坐在绿树花丛环绕的木椅上,眼前是苏州河,水上时有水鸟腾空而起,河面倒映着对岸绵延的现代高楼群,身后背靠一片百年优秀建筑群,怎不叫人心驰神荡、欲离不能。</p> <p class="ql-block"> ^东风角</p><p class="ql-block"> 东风角的主景点东风楼,原名西门堂,曾是约大附属高中部校舍。</p><p class="ql-block"> 1952年院系调整,华师大数学系曾设在此楼内,1956年划归华东政法学院,“西门堂”改名“东风楼”,得因于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演说。</p> <p class="ql-block"> ^法剧场</p><p class="ql-block"> 法剧场是一处极为开阔的空间,向内探进华政校园。</p><p class="ql-block"> 一整块的圆形广场居于华政19号楼与21号楼两栋小洋楼之间。</p><p class="ql-block"> 海棠分为三片簇拥广场,广场中间圆形图标上刻着华东政法四个汉语拼音的首字母HDZF,下面是校名“华东政法大学”的英文缩写ECUP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and Law)。</p><p class="ql-block"> 广阔的地理空间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处“剧场”之上,一定上演过诸多精彩的“法”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银杏院</p><p class="ql-block"> 银杏院中栽有一棵近140岁的古银杏,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不惊扰“百岁精灵”,特地划定专门保护区域,规定不能堆放、不能踩踏,就连旁边排水沟也是手工作业,生怕伤到古树发达的根须。</p><p class="ql-block"> 每年秋日,洒满金黄银杏叶的滨河步道,更是一道迷人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 ^书香园</p><p class="ql-block"> 书香园是“一带十点”中的最后一景,此处为一间咖啡馆,也可视作一处苏河小驿站。全落地玻璃的外窗,尽收苏州河景色,临窗咖啡色吧台,可享饮,可阅读,可赏景,悠悠坐上一下午,慢慢品尝百年名校的醇香,何等浪漫,何等清馨。</p> <p class="ql-block"> ^通过慢行的动线,串联水岸边中西合璧、修旧如旧的一栋栋老楼,百年校园融入了滨河空间。</p><p class="ql-block"> 华政段,这一苏州河畔特具江南风情的华彩乐段,蜿蜒盘旋,犹如一组组高低起伏的音符,组成了一首首如诗如画、似醒似醉的抒情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 ^华灯初上,我走出校门,回眸深情凝望这座百年老校。</p><p class="ql-block"> 美哉!今日之华政,滨河生活秀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伟哉!昨日之圣约翰,集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于一身的“最上海”城市文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