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为父亲扫墓,探寻莫高窟与旧居的回忆》📷📲📝

常 嘉皋

<p class="ql-block">刊头图片展示的是:马树茂老师的团队特别为此次敦煌之行制作的横幅,我们在常书鸿墓前将其展开并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   4月6日,是一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日子。在这天的晨曦中,在敦煌研究院的关照下,我怀揣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应陕西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茂老师及其所属团队的邀请,与敦煌书画院纪永元院长、敦煌阳关博物馆纪应旭馆长、敦煌阳关博物馆吴丰萍副馆长等二十多人一同来到了敦煌研究院公墓区,举行了一场庄重肃穆的扫墓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我悉心珍藏的照片,它拍摄于1963年的冬季。画面中,我们一家人正在莫高窟大泉河道中取冰。从右至左依次是:母亲李承仙、父亲常书鸿、二姐常嘉蓉和我。</p> <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4月6日的清晨,我们满怀着敬意,来到了位于三危山下、大泉河畔的敦煌研究院公墓区。我手中小心翼翼地捧着四束黄白菊花,它们分别象征着大姐常沙娜及其家人、大嫂王福兰及其家人、二哥常嘉煌及其家人,以及我和我的家人。每一束花都承载着我们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无穷无尽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公墓区前方的石阶缓缓而上,停车之处便是大泉河的河道,其背后是坐落于鸣沙山山崖下的九层楼,在这样的背景映衬下,更显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三张图片记录了我怀着无尽的思念之情,细心地为父亲擦拭墓碑的情景;而下面这张图片则是我与马树茂老师一同擦拭墓碑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上面图片可以看到在我父亲墓碑的前方,有一块黑色花岗岩,上面镌刻着赵朴初亲笔题写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此刻,我正全神贯注地精心擦拭着它,仿佛在触摸父亲的英名,感受他的伟大精神,下面是拍摄的 0:33视频。</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将精心选购 120 朵黄色和白色的邹菊,然后仔仔细细地将父亲的整个墓地用今天亲朋好友们赠送的花朵和这些鲜花装扮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0:27秒视频中,纪永元老师言辞恳切地对我说道:“今天是令尊诞辰 120 周年的纪念日,我提议由你率先代表我们阳光博物馆以及马老师和他的团队,向你的父亲敬献花篮,以表敬意。”</p> <p class="ql-block">  下面0:30秒视频,马树茂老师走上前代表他的团队,向我的父亲致以诚挚的致辞,并献上了美丽的黄白色鲜邹菊花。</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时长为一分钟的视频中,纪永元院长迈步上前,代表敦煌书画院,向我的父亲致以诚挚的致辞,并献上了一束美丽的黄色邹菊花。</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短暂的 30 秒视频中,首先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我作为代表,满怀敬意地将一束鲜花,献给了敬爱的父亲。而这束蕴含着深深缅怀的鲜花,正来自于我的大姐及其家人。</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短暂的 31 秒视频中,紧接着的画面是我作为代表,将一束鲜花敬献给了敬爱的父亲,而这束意义非凡的鲜花,正来自于我的大嫂及其家人。</p> <p class="ql-block">  在这短暂的 30 秒视频里,接下来展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我手捧着一束鲜花,满怀着敬意,将它献给了敬爱的父母亲。而这束鲜花,蕴含着对父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它来自于我的二哥及其家人。</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这短暂的1分03秒视频中,呈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我手捧着一束鲜花,心中满怀着崇高的敬意,将它庄重地献给了我敬爱的父母亲。而这束鲜花,蕴含着我们.对父母亲深深的追忆和缅怀之情,它代表着我和我的家人,对父母亲无尽的思念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两个视频,是我们特意敬献给父亲墓碑两旁的美丽花束。</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敦煌阳关博物馆纪应旭馆长(左)、吳丰萍副馆长(右),献花的两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马老师团队负责人时雷献花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的视频中,可以看到马老师团队的负责人常国庆以及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献花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敦煌研究院办公室的芦军老师,他不辞辛劳地为我拿来了高脚梯,并且还亲自扶着梯子,让我能够安心地在高脚梯上拍摄视频和图片,下面的视频是我正在高铁梯上拍摄。在此,我要向芦军老师表达我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我站在高脚梯上拍摄的视频,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你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两段视频,同样是我站在高脚梯上进行拍摄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父亲的墓地上,看到了我精心用 120 朵黄白色邹菊装饰出了一个思念的大型的U 型美丽图案。下面的视频则是从高空俯瞰整个莫高窟公墓区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  在下面的留影背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照片中从左到右依次是:紀永元(左 5)和纪应旭(左 7)、马树茂(左 3)和他团队的常国庆(左 1)、时雷(左 2)、林文怀(左 6)。 在第二张照片中,与我们合影的还有敦煌研究院办公室负责接待我们的芦军老师(左 4)。</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图片展示的是我们在我父亲墓前的合影,而第二张合影中还有敦煌阳关博物馆的吳丰萍副馆长(左 1),敦煌阳关博物馆纪应旭馆长 (左5)。</p> <p class="ql-block">  上方的图片记录了在我父亲墓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span>留影的瞬间,尤其是最后二张,那是马树茂团队精心制作的横幅。我们将它展现在父亲的墓前,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纪念。</p> <p class="ql-block">  4月6日的清晨,阳光洒满了大地。时针指向了 9 点 29 分,我静静地站在父亲的墓前,心中充盈着恋恋不舍的情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决定留下一张照片,作为对父亲的永恒纪念。</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莫高窟区的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但是陈列馆所在地,中寺包括上寺都为了迎接今年8月份的敦煌研究院成立八十周年大庆而正在进行全面的修缮工作,通常并不对外开放。然而,经过研究院的特别许可,我们有幸获得了进入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了中寺前院的我父亲办公室,马老师和纪老师也一同前来。看着正在修缮中的办公室,我不禁回忆起父亲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于是,我们决定在办公室和门口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珍贵的一刻。</p> <p class="ql-block">  中寺的前院挺立着两棵有着 280 年树龄的榆树,古老的榆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上面图片树上的标牌详细地说明了这棵白榆的信息:编号为莫高窟 9 号,别名为榆树、家榆。它属于三级古树,其科属为榆科、榆属。这棵榆树的树皮呈纵裂状,略显粗糙;叶子呈卵状长椭圆形,基部微微偏斜;翅果近圆形,顶端有缺口,种子位于中央;花期在 3 月至 4 月,果期则在 4 月至 5 月。白榆原产于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在长江流域等地也有栽培。它喜光,耐寒耐旱,即使在干旱瘠薄和盐碱土等恶劣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抗风力和保土能力,萌芽力也非常强;对烟尘等有毒气体也有较强的抗性。以上是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  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的后院,正是我父母当年居住的院子,也被称为皇庆寺。这里充满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在下面的视频中,右侧是常书鸿学术研究的珍贵展宝,中间是常书鸿油画复制品的展室,而左侧则是展示常书鸿故居的展室。</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的梨花娇嫩欲滴,含苞待放。下面视频是在芦军老师的帮助下拍摄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边的长把梨。</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二张图片中,可以从不的角度看到长把梨树枝头白色的美丽花蕾,这些白色的花蕾给整个树枝增添了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视频中,我移步到了右边的早酥梨树旁, 在朋友们的协助下我站在凳子上进行拍摄工作。</p> <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花蕾图片可以看出,与左边的长把梨不同,右边的早酥梨花蕾呈现出粉红色,十分迷人。尤其是第 3 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旧居,更是别有一番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图片展示的是我再次回到曾经居住的地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后院的地窖。第二张图片我注视的是见证了漫长岁月的地窖匙扣。而下面的视频则是我进入地窖后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两个视频是朋友帮我拍的。我进入地窖后,时雷就很关心我,一直守在窖口,最后还把我拉了上来。我非常兴奋地告诉朋友,这个地窖不仅是我们家用来储存瓜果蔬菜的地方,也是我犯了大错时,被父亲关禁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张图片展示的是我在地窖入口处拍摄的历经了沧桑的榆钱树的枝翅,图片右下侧记录了拍摄的时间。榆钱,又被称为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是榆科植物榆树的翅果。而下面这张榆钱图片则是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第一张图片展示的是黄庆寺旧居的院门,平日里它总是紧闭着,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捍卫着院内的宁静与神秘。然而,恰逢此时正值修缮期间,锁被开启,仿佛是这位守护者特意为我们敞开了大门。接下来的第二张图片,是我拍摄的皇庆寺院门,兽首衔环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门环特写。从这扇门环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所经历的漫长历史沧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仿佛是知道我们的到来,特意展现出它的风貌。第三张图片我和马老师及纪老师在院门前留影。随后的视频中,我正在向一同前来的朋友们介绍这扇门的历史以及它所承载的故事,希望能够将这扇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因为正在修缮中,没能进入房内。上面的图片是我静立在院子里梨树下的留影,而下方的二张图片则承载着我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情回顾。</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芦军老师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马老师及纪老师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马老师团队的负责人时雷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两幅精美的图片,它们是由马树茂老师的团队特别为这次敦煌之行而精心制作的横幅。我们心怀敬意,在常书鸿先生的故居前将其缓缓展开,并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以作纪念。这个瞬间,不仅记录了我们对常书鸿先生的敬仰之情,也见证了我们此次敦煌之行的特殊意义。</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来到了莫高窟的地标九层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下面图片中右起:敦煌阳关博物馆吳丰萍副馆长(左1),敦煌书画院纪永元院长(左4),敦煌阳关博物馆纪应旭馆长(左6)以及专门我们一起从日本赶来的马树茂老师(左2)老朋友林文怀(左5)。</p> <p class="ql-block">我和马树茂及他团队的负责人时雷留影</p> <p class="ql-block">  我和马树茂团队的负责人常国庆留影,他不但和我同姓,而且我们都是满族。</p> <p class="ql-block">  王洪利老师是马树茂团队特别邀请来参与这次活动的摄影师,我们一起在九层楼前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上面是在九层楼前,马老师团队与纪老师一行人,我们拍完合影后,纪老师他们因为有事便先行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拥有多年讲解经验的一级讲解员陆帅洋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洞窟。</p><p class="ql-block">  这是路帅洋老师正在为我们讲解</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 96 窟,历史悠久,建于初唐时期。窟内有一尊依山崖而塑的巨型弥勒佛像,高达 35.5 米,气势恢宏。这是我从下往上拍摄的图片,展现了佛像的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这四幅图片呈现的是莫高窟区域的独特景观,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岁月。</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 202 窟始建于初唐时期,历史悠久。陆帅洋老师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窟内精美绝伦的塑像和弥勒经变。第二张图片所记录的他还告诉我们,刚进门时墙壁上的“二七六”墨迹是张大千的编号,而左下角的 P61 则是伯希和的编号,右下角标注着“唐”字。这些编号和标记为我们研究和了解窟内文物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  在陆帅洋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素有“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钥匙”之称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 17 窟)。这座神秘的洞窟位于莫高窟第 16 窟甬道北壁,而第 16 窟外的三层楼,是由道士王圆箓在 1906 年主持重建修缮的。</p> <p class="ql-block">  上方的照片永久地定格了我们在第 16 窟三层楼前合影的瞬间,而下面的两张照片则捕捉到了我们展开纪念我父亲诞生 120 周年横幅并拍照留念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在参观活动临近尾声时,我们来到了莫高窟区的小牌坊前。此时,我们再次展开了横幅,并留下了合影。这个瞬间,成为了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特意寻觅到了一张留存着父母身影的 1979 年的照片,当我将它与现在拍摄的对比时,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感慨。</p> <p class="ql-block">  敦煌研究院的领导很重视我们的到来。郭青林副院长和办公室张培君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下面这张图片记录的是他们饶有兴致地观看我手机中,父母留下的图片资料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为了抒发我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情,我将母亲李承仙精心临摹的敦煌壁画,借助丝网印刷技术复制成了敦煌双飞天,并将其赠予给了敦煌研究院。上方的三张图片如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第三张照片(从左至右):敦煌研究院办公室的张培君主任、常嘉皋、敦煌研究院的郭青林副院长、马树茂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郭副院长(左 2)一边向我们介绍研究院的情况,一边带领我们一同向九层楼走去。</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三张图片,定格了我们在莫高窟九层楼前合影留念的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两张图片,更是记录了敦煌研究院郭青林副院长(左 4)、办公室张培君主任(左 6)以及芦军老师(左 7)和我们一同与“纪念常书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横幅合影留下的难忘镜头。这次合影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留念,更是对常书鸿先生的深切缅怀和对敦煌文化的崇高敬意。感谢他们的陪伴和支持,让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在告别莫高窟的那一刻,我们心中满是不舍。郭副院长和张主任亲自送我们至车前,那份关怀与热情,仿佛成为了这次旅程中最温暖的记忆。随后,我们踏入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这里“数字敦煌”和“虚拟洞窟”的奇妙世界令人叹为观止。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的精湛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经典和历史文化底蕴得以生动呈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份千年的辉煌与沉淀。这一天,注定成为我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美好篇章。</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30日整理于日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