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节前,我有幸参加社区组织的市内观光活动。一天的行程,游览了深圳玫瑰海岸(滨海沙滩度假区) 和沙头角中英街。在中英街我以闲聊的形式探</p><p class="ql-block">访了部分商户和游客,参观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这让我对中英街前世今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中英街位于盐田区沙头角镇,它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是由一条河床淤积而成的小滩涂。在香港岛、九龙、新界等地因鸦片战争先后被英帝国强占强租后,于 1899 年 3 月 16~18日,由中英两国再次勘定边界,便将沙头角分割成了“华界”和“英界”两部分。至此,在沙头角的陆地上就形成了这条由两国分而治之长达百年的中英街。</p><p class="ql-block"> 这条饱含中华民族百年辛酸与耻辱的商业步行街,虽说只有长约 250 米,宽约 3~4 米,但她却写满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滔天罪证。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下的重要历史产物。</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英街可谓红极一时,一度成为深港两地免税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也是那些常年往返于深港澳投机“水客”的“淘金池”,更是内地观光客的“必卡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出中英街海关时必须有“特区通行证”。但凡到中英街的内地游客大都要选购一些所谓的“免税商品”,其实就是一堆“水货”,回家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的中英街已然失去曾经的光环。街面上没有了往日的熙熙攘攘,橱窗里也不再有琳琅满目的“抢手货”。现在满街吆喝的都是护肤品,化妆品,还有保健品。尤以六味地黄丸和蛇毒膏为甚。但真正购买这些小商品的人却少之又少。有的店铺老板面对如此惨淡的商情,他们怨天尤人,但又不知究竟该怨谁。就算情况好一点的店铺,一天也成交不了几单生意。现在中英街的游客,无论是内地的观光客还是闯荡商海江湖的“水客”,似乎都很理智也很理性,</p><p class="ql-block">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盲目的购物冲动。街上游走的都是行色匆匆的过路客。</p><p class="ql-block"> 在中英街的尽头,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上相对矗立着庄严肃穆的碑亭和外观普通的历史博物馆。碑亭上悬挂着一口硕大的仿制古钟,寓意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虽然是一栋只有四层的小楼房,但其间陈列着许多中英街历史变迁的珍贵史料,有新石器时代晚期沙头角遗址上发掘的各种文物,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原住民与客家人在农耕经济向渔业经济融合转型过程中的各种生活习性习俗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等等等等,这些都充分彰显出沙头角地区古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p><p class="ql-block"> 中英街两边的房屋建筑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反差。深圳这边都是新建的楼房,一层是店铺,二层及以上是商住,很气派、也很抢眼,而香港那边大都是几十年房龄且破旧矮小的老房子,有的甚至可称得上危房,商家为了招揽顾客,把其内部都装潢得还算精致,但细看外观,真的有点煞风景,这与对面深圳的店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极不协调甚至有点怪怪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特别是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实体经济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三年疫情中英街的店主们更是雪上加霜,有的因生意难以为继,被迫转租给他人,有的虽然“活”下来了,但也只能是为了活着而“活”,生意的利润已大不如从前,这也是香港店主不能进行旧房改造的主要原因。而深圳店主就幸运多了,他们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内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还有灵活善变的经营思路,所以他们都赚得盆满钵满,他们都</p><p class="ql-block">平地起高楼了。</p><p class="ql-block"> 站在中英街第二号界碑处再次回望街景全貌,不禁沉思良久,难道中英街真的就要走向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5.29.于深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