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值初夏时节的红五月,繁花似锦,天清气朗,坐落于北京五四大街上的中国美术馆,沐浴在和熙的暖阳中,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正在这里举办。从之道老师那儿得知这个消息时,已经距28号展览闭幕还剩四天了,25号周日一早,我兴致勃勃诚惶诚恐急不可耐地赶来这里。</p> <p class="ql-block">来中国美术馆参观多次了,这是一座国家级的文化艺术殿堂,馆内现收藏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13万余件,藏品中有苏轼、倪瓒、唐寅、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等中国艺术大家的作品,于右任、高二适、沙孟海、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等雕塑家的作品,也包括珂勒惠支、毕加索、达利、安塞尔·亚当斯、让·卡尔多等外国艺术家作品。上述艺术大师的真迹,我过去大都有幸观看过,特别是这次同时展出的“刘开渠及留法雕塑家专题作品展”,一次观看了刘开渠、曾竹韶、熊秉明、严德晖、滑田友、王临乙等雕塑家的作品,也算一次雕塑艺术的启蒙式熏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1958年开始兴建,1963年由毛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是国家文化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年5月建馆开放6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中寄语:“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得大厅,艺术氛围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写到:为山者,基于一蒉(Kui)之土,以成干丈之峭。 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镌刻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书法工作者成长的深邃记忆,记载着古老的东方文化从复苏复兴到自信自强的艰辛历程,承担着新时代传统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文化使命。总体上,参展作品植根传统,风格多样,时代气息鲜明,反映了当前书法创作的阶段特征和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依序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刻字等七个部分。现在进入篆书部分</p> <p class="ql-block">甲骨、金文、石鼓文等各种充满古韵的大篆,以及秦后走向“书同文”,规范化,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的小篆,现代人能读识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但作为中国汉字书写的起源和原型,篆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篆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书法之祖”,因此成为史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运用了“涨墨法”吗?</p> <p class="ql-block">隶书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隶书始,书写性、规范性、辩识度大幅提升</p> <p class="ql-block">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隶书是秦末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隶书将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变为横势扁方。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p> <p class="ql-block">刻字部分</p> <p class="ql-block">刻字艺术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源远流长。远在八千六百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存在龟甲、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之后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摩崖、瓦当、碑刻、汉画像石等又使刻字在不同材质上得以发展</p> <p class="ql-block">现代刻字艺术是个综合性艺术的反映。它以书法为母体,集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于一件作品中,信息量大,创作过程较其它艺术门类更为复杂</p> <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镌刻在一块陶瓷板上,陶瓷烧制出的纹路呈现出特有的光泽,在展览现场近距离观摩,陶瓷板上字迹的刀痕真实可见,令人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楷书部分</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出的楷书作品,书体风格各异,各美其美,大楷、小楷、玻璃展柜中的册页等,规格式样多种多样。</p> <p class="ql-block">楷书,或称正楷、真书、正书;因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可分为魏碑和唐楷。</p><p class="ql-block">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楷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楷书,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碑的韵味很浓</p> <p class="ql-block">显露出褚遂良的笔意</p> <p class="ql-block">这个风格意趣,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道老师的书法中也似曾相识。</span></p> <p class="ql-block">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楷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科举应试时,阅卷人多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写不好,文章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p> <p class="ql-block">行书部分</p> <p class="ql-block">行书,适合于日常书信、记叙等实用文体的书写,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用行云流水来形容行书的笔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p> <p class="ql-block">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受到欢迎,广泛传播流行。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主流。</p> <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p> <p class="ql-block">草书部分</p> <p class="ql-block">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于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章草笔画简约,有萦带连接,但明显保留了隶书的笔意,且字字独立,不相连绵,排列整齐,与今草、狂草有明显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草即一般所说的草书,是在章草和楷书的基础上加快行笔,增加圆环勾连,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奇形离合,数意兼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狂草创始于唐朝,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p><p class="ql-block">草书又称为一笔书。</p> <p class="ql-block">篆刻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古代印章多采用篆书入印而得名。它是书法和镌刻来制作印章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古代印章以实用为主,宋元开始把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和创作,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进入流派篆刻时代。</p> <p class="ql-block">印章镌刻成凸状的印文,称为阳文或朱文;镌刻成凹状的印文,称为阴文或白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款识,是篆刻艺术的附属部分。刻在印侧的称为边款或旁款,刻在印章顶端的文字称为顶款。款识的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大多单刀直下,风格各不相同。印款本身也是艺术品,它和印面篆刻可交相争辉,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趣味。</p> <p class="ql-block">篆刻三法指篆法、章法、刀法。</p><p class="ql-block">篆法就是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玺用大篆、汉印用曲折缠绕的缪篆,也有用鸟虫书。宋元以后多用小篆,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为九叠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章法就是针对不形状、大小的印面,根据不同印文内容,进行整体安排和布局,务求文字富有变化,布局丰富多彩、意境深邃、回味无穷。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还可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寻求变化,以击边的方法增添残缺趣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刀法,即镌刻印章时用刀的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说,实际操作中以切刀和冲刀两法为主,切刀线条凝练,冲刀线条流利。</p> <p class="ql-block">历代著名篆刻家无不重视刀法,认为镌刻印章用刀如用笔,所以刻印刀又称铁笔。</p> <p class="ql-block">刀法因人而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挺健,刀笔相融,流畅自然,线条风格流动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沉着痛快,线条风格生拙古朴。刀法的讲求,是印章迈进篆刻艺术时代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是从全国展览作品中优中选优的精华作品展览,有幸观展,徜徉在当代书法篆刻艺术的繁茂花海中,大饱眼福,也从观展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艺术涵养,在观摩当代书法篆刻艺术顶尖高手的佳作中受到启示和感悟,对我们这些正在学习书法的爱好者来说,如沐甘露,大受裨益。</p> <p class="ql-block">同时在美术馆展出的《墨韵文脉—新安画派精品展》</p><p class="ql-block">以下的画作图片,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浏览</p> <p class="ql-block">查士标书画作品欣赏</p> <p class="ql-block">清弘仁山水画册节选</p> <p class="ql-block">清 郑旻《溪山亭子图轴》</p> <p class="ql-block">清 吴之麟《骑驴归山图轴》</p> <p class="ql-block">清 方士庶《峨眉双涧图轴》</p><p class="ql-block">画高三米多,站在画前看,很觉震撼。</p> <p class="ql-block">再见,中国美术馆,有机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