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浅醉的美篇

清风浅醉

<p class="ql-block">孙传仙</p><p class="ql-block"> 茅坪·那难忘的乡愁印迹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茅坪:涓涓细带似披帛,鹤雾轻缠嵽嵲挪。苍翠欲滴情漫漫,一蓑烟雨任蹉跎。茅坪:大山巍峨,古木参天聚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野果野菜 珍贵药材数不胜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茅坪:绿翠掩山路,花香自引人。雾霭轻移溪涧水,疑似浣纱隐佳人。茅坪是一幅迷人的古画,一眼便是千年扣锁人的眼眸印入人的记忆。大山里的景致自然少不了慢悠悠吃草的牛儿和那一蓑烟雨.....</p><p class="ql-block"> 从茅坪镇政府出发,我们怀着激动的心踏上了“乡愁印迹”采风活动。一行人途经乡愁馆到石笋峰之后,同行的镇人大专职副主席季泽忠动情地讲述着“炮打白岩洞剿匪的故事”。此洞位于茅坪镇地关村下龙塘与地关小学之间的半山处,其山东面上部约70米是悬崖绝壁,下部20多米是乱石陡坡,洞口位于绝壁与陡坡之间,外沿有遗留的石彻垛子,地势十分险要。</p><p class="ql-block"> 1949年,冬国民党伪县长葛天乙带领喽啰残兵百余人和伪武装匪徒逃到此洞,他们储备了大量的食品和武器弹药,加筑作战工事,设置机枪火力,企图负隅顽抗。葛天乙自以为这个洞是他们避难保身的安全之所,在此洞躲避解放军的清剿,痴心妄想地等候老蒋反攻大陆。葛匪丧心病狂入村烧杀抢掠,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1950 年,解放军到达茅坪包围此洞,向葛匪展开了攻击。解放军向白岩洞开了第一炮,以此警告匪徒放下武器缴枪投降,但匪徒拼命顽抗,第二炮击入洞内震得洞中地动摇晃,锅碗破碎,瓢盆跌落,岩石噼噼啪啪碎片四溅。随着第三炮震耳欲聋的轰鸣,岩石瞬间炸裂如暴雨般乱砸乱打,匪徒们惶恐不已,哭爹喊娘抱头乱窜。片刻后,洞外垛子处竖起白旗,葛天乙率众匪出洞投降,为害一方的匪徒终于被清剿。老百姓敲锣打鼓扭秧歌放鞭炮,欢天喜地庆祝剿匪的胜利。”时过境迁,这一段血与火的日子渐被淡忘。我想唯有岩洞上紧附的藤蔓,遗留的石垛子还记得当年的硝烟滚滚吧!</p><p class="ql-block"> 听完季主席精彩的描述,我们决定一定要亲自去白岩洞看看,在荆棘密布的乱丛中艰难行走,带刺的灌木时不时地将人抓止,稍不小心就会摔下陡坡。好在我有同行的石志雪小姑娘,在她的帮助下,一路拉住我的手到达白岩洞时早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白岩洞的洞口相当大可以相并两辆大货车进出。进入洞中不由得感叹它的宽敞,岩洞深邃难测,隐约能听见微弱的流水声,洞顶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凹凸,我说可能早先这凹凸处一定是有石珊瑚的吧?季主席回话道;“是的,是有石珊瑚的不知那个时候都给盗走了,可惜了。”我探头再向洞的深处望去黑乎乎的,有蝙蝠从些许的微光线中噗嗤而过,顿感阴森寒凉,有些瘆人,我们不敢走进洞的深处,就退回宽敞阳光相对充足的洞中说话,话音在洞的石壁中撞击回荡,抬头往外看,一棵棵密集挺拔的苍松如吊帘遮住了洞口,若不亲临此洞是无法看见这个洞的,难怪这山名叫“棲隐山”洞叫“白岩洞”关于“棲隐山”还是“栖隐山”当时心存疑惑,后来查百度,原来“棲同栖,不觉哑然一笑。</p><p class="ql-block"> 看了棲隐山白岩洞我们继续下一站的采风点,“茅坪镇地耀水青杠坡组的石拱桥(会仙桥)”说起石拱桥,儿时的记忆泛起,那是春雨之后泉水上涨,叮叮咚咚浸满路边的岩石一路欢歌奔向远方。那是一幅日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人间活生生的图画。我和父亲、幺爸他们路过石拱桥下时不禁大声欢呼,哇!我要玩水啦!一蹦一跳走到泉水边,刚蹲下身一双大手一把抓住我呼地一股风就被父亲扔在他宽厚的背上了。还没有来得及戏水玩耍就被父亲剥夺了快乐的童趣,也在那时,就洒下了山水间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烈日炎炎,30度的气温但感觉不到烈日下的烦躁闷热。可能是被车窗外的景致所吸引。耸立于天地间的高山巍峨连绵,犹如从天而降挂起的屏障墙阻挡外界的侵扰,与世隔绝不与外闻,庄严壮观而又秀美,如能攀爬到山峰伸手可触碰天云,站在山峰真不敢大声语,恐惊了天上人,谪仙人(李白)说的确实如此。原始的森林古木参天、藤蔓繁茂,灌木深深,野花遍野笑在熏风里,待到客去时。</p><p class="ql-block"> 一路景致还未看够,王老师突然停了车喊了一声下车了,会仙桥到了。从陡峭被荆棘覆盖的窄小的小路上往下走,我双腿发颤把心提到嗓子眼 ,到了谷底,迎面就看见了弯着腰驼着背的会仙桥,古老沧桑,桥的正面已经残缺,整个桥身长满杂草带刺的灌木,像一位病入膏肓的长者,面对风霜雪雨侵袭依然屹立不倒,只是模糊了年轻时的英姿飒爽和伟岸的模样。岁月掩埋了它曾承载的足迹,连同它的模样也掩埋了。而今,衰老了独自躲在与世隔绝的一隅,承受独自的落寞、独自的凄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会仙桥,它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侯主任走到我身旁介绍它的建桥起因,但我却没听进,耳根里响起那千年一叹!这境地让我的思绪回到了过往,曾经建桥者心念苍生,在那不发达的年岁里筹资劳作,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丰功伟绩随着他们化骨为泥也就渐渐随之流失了,我眼眶湿润了。“孙老师走了就等你了,快走上来,上车了”随着老师们高声的呼喊才让我回过神来,这时谷底下就剩我一人,他们什么时候上去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一步一回头,不舍这会仙桥,清风扑面,桥上的绿植藤蔓在它残垣的躯体上轻盈摇曳,似乎带着遗憾与挥手我告别,难道?从我凝眸时看见了我眼里的故事,记忆里的影子?是的,这确实不是我记忆里的石拱桥,也不是我记忆里的泉水叮咚,不见岩石上绿油油的苔草,不见那一蓑烟雨里吃草的牛儿 ,更没有那一双大手,使我平添了丝丝缕缕的愁。潺潺溪流承载着烈阳洒下的闪闪晶莹从会仙下,带着我的情思悠悠而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