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之光的画家沈嘉蔚

peter sun 57025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嘉蔚的三重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嘉蔚为罗马教皇作画像</p> <p class="ql-block"><b>  从上周起,沈嘉蔚先生的《人在历史,人在当下》艺术创作回顾展,正在北悉尼的Rochfort Gallery 隆重献展。并将一直展至六月二十九日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览馆的正门前</p> <p class="ql-block"><b>  说起来,我与嘉蔚兄多少还有些渊源。我俩同是上海知青,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同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他被安置在四十二团,我则加入了新建的六师反修独立营的垦荒大队。他的农垦处女作《初尝完达雪》,我是在当时当地广为发行的兵团战士报上观赏到的。他的描绘东北边疆线的成名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更是把他推上了历史与肖像画家行列之中。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我俩又先后跨越重洋,来到悉尼闯天涯。更宽更广的视野,也展现在他的面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尝完达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p> <p class="ql-block"><b>  搜索百度是这样介绍沈嘉蔚的:1948年生于上海,1970年作为知青到北大荒。著名知青画家。1974年创作油画《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具有全国影响,成为文革标志性美术作品之一。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获中国全国美展奖五次。获国外玛丽麦格洛普奖、舍尔曼奖、阿基鲍尔奖十余次。被澳大利亚评为“最杰出十位澳大利亚华人”之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嘉蔚为丹麦王妃作画像</p> <p class="ql-block"><b>  2014年11月,悉尼大学展览大厅隆重首展了沈嘉蔚的巨作《兄弟阋于墙》。展厅的三面大墙上挂满了全长30米的巨大画幅,四百多位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巨作分“革命”、“救亡”和“启蒙”三部分,时间定格在1936年7月——1937年6月,中国当时政界、军界与文化界的代表人物,甚至共产国际的活跃分子错落有致地组成了生动逼真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兄弟阋于墙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b>  澳洲作家辛夷楣这样评论道:细看一个个人物,几十年前的历史一幕幕显现,澳洲观众惊喜且痴迷,华人观众不由陷入深思。这幅巨作的规模可谓前无古人,画家惊人的毅力与难能可贵的功力以及司马迁式秉笔直书的勇气,将震撼国际画坛,使它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的一个佳话。</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兄弟阋于墙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b>  澳洲重量级的艺术评论家强·麦克唐纳(John McDonald)在他的评论里细评沈嘉蔚的每幅展品。他写道:“看得出来,驱使沈嘉蔚以惊人的效率画出这些作品的动力,是这种智力游戏带给他的愉悦及满足。每一件作品充满了反讽、黑色幽默和嘲弄,但无一是简单的戏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共领导人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时知识界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民党领导人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b>  他精评了沈嘉蔚取材于长征结束时的1936年至9937年的中国历史,创作出巨幅规模的作品 《兄弟阅于墙》。</b></p><p class="ql-block"><b>"至1937年,因为那是充满变数的一年,当时蒋介石被国民觉将领所劫持,胁迫他接纳 “统一战线〞以对抗日本人的侵略。那也是毛泽东增强他对中共领导的年代,同时也是全民一致抗日始于1937年的年代。</b></p><p class="ql-block"><b> 沈嘉蔚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仍在致力于历史画形式的画家之一,而历史画早已不再时髦,他的绘画风格常贬称为是现实主义或者是学院派的,但从这些根本不可能真实存在的肖像组合里,实在看不出一丁点儿 “现实主义〞,另一种较为慎重的批评则争议道,如果一个艺术家的目的是以历史来说教,那么他必须质疑他所采用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依赖墨守成规的风格。</b></p><p class="ql-block"><b> 但是沈嘉蔚並没有采納更为实验性的手法而牺牲任何他业已熟练运用的手法。他痴迷历史,以一种专心一致的知识分子的关注,去跟踪其一波三折与莫测变幻,对他而言, 比操纵颠覆形式与材料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由内容本身带来的强烈感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展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b>  通过将如此之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安置到同一个画面上,作者希望我们领会历史的深不可测与复杂难辦。我们仅知道一个故事的梗概,沈嘉蔚试图传递历史论述的主观性和容易犯错的本质,甚至那怕只是一种共识而非宣传,对某个事变的标准解说也末必真实,他退而求证于那些人的脸,那些人在历史中扮演了主导角色,而历史就明白无误地书写在他们每一张脸上,他邀请我们从这些人物的特性与姿态中,去寻求对历史的洞察。</b></p><p class="ql-block"><b> 历史真实就露身于那里:在这幅画里被赋予生命的那些人物的经验总和之中。它既无法节录浓缩,也无法解释清楚,它可望不可及,但我们看,并且知道它的确实存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楼展厅的《人在当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夫人王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家女儿女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物刻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澳洲美术界的伯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在展馆前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