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日,蓝天白云,阳光绚烂。时值2024年5月10日 。 从红色遗址困牛山驶向天桥河闪渡码头的三辆小车和一辆大巴,在桥头一农家餐馆停了下来。一个精神䦆铄的老人与一批红色文化爱好者下了车,他们在地方政府领导的热情招呼下走进了江岸上的房屋里。</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遵义市长征学学会的领导、先驱和会员(曾祥铣、黄先荣、田宗远等);他们来这里,是要对当年红六军团散落于凤冈天桥山区的红色遗址、红军英勇斗争的故事进行考察调研,然后记录下来,缅怀纪念,把红色基因宏扬传承开去。</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凤冈分会的一员,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陪大家一起走访、游览了天桥红色遗址。我们一行在周君老师的引领、介绍讲解下,了解了发生在天桥旧寨、河闪渡、平头溪和天生桥的红色故事,其感慨万千,感受颇深。在此,以笔墨记录下来,向年轻一代述说传承。</p><p class="ql-block"> 河闪渡渡口宽阔敞扬,乌江水碧如蓝天。我们乘船先从上游出发,看着两岸凸起挺拔的青山,看着清澈滚滚而去的江水,大家心潮澎湃,感情交织。陡然间,在一个老者的带领下,游船里响起了“滚滚长江东似水”的歌声。不觉间,我们来到了要去的第一站——旧寨的山脚下。旧寨隐藏在天桥镇沿江村的林荫深处,位于乌江之上半山腰。那里,曾记录了以游朝佑为代表的老百姓,为三十余名红军伤员养伤的动人故事。我们坐在江面上的游船里,仰望陡坡上难以爬上去的树林间的寨子,深感山路行走之艰难。我们虽然没有爬上坡去旧寨,但红军当年爬行穿越的背影,似乎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听了周老师的讲述,大家深受教育。同时笔者感慨,便以诗描述: </p><p class="ql-block"> 红色旧寨 </p><p class="ql-block"> 江上青山立旧寨, </p><p class="ql-block"> 激战干溪迎军来。 </p><p class="ql-block"> 流血养伤如家里, </p><p class="ql-block"> 庶民情深显大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受了旧寨的军民之情,我们一行二十余人,掉转船头,欣赏着乌江既“似如天书”,又像“大鹏展翅”的岩石风景,游船开始顺流向乌江下游驶去。再次路过在乌江上空重新架起的天桥,那简直叫人心生感叹:横跨东西,工程离奇,山笑水欢,临空接宇。那红色的桥面,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更是耀眼,“红色天桥”当之无愧,更是彰显出它特有的价值魅力与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很快,我们便又回到了最为辽阔的江面河闪渡,这里新建有两个渡口,一个为凤冈县天桥镇区域渡口;一个为石阡县本庄区域渡口,两渡口倒映水中,遥遥相对。在大山深处,目睹江水深不可测、滚滚险恶,不由得想起当年红军临险渡江的憾人故事。 </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环视青山、渡口、绿水、渡船和农家住房之时,周君老师的讲述又开始了:就在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百余红军曾在此偷偷渡江,他们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很快的渡过了江去,又一次躲过了当地民团的追踪,杜绝了这一次的流血牺牲……以诗来陈述,便是: </p><p class="ql-block"> 渡乌江 </p><p class="ql-block"> 河闪渡口江水急, </p><p class="ql-block"> 红军眼里似小溪。 </p><p class="ql-block"> 几找渔民寻渡船, </p><p class="ql-block"> 气吞江河飘战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着两渡口矗立的农家别墅,给人以富裕、风景独好的感觉。我们坐在船上,目睹辽阔的江面,心境自然惬意,心情略显豪迈。我们乘船继续向乌江下游驶去,大家坐在船头,都不愿进入船仓,因为,这江这水,这山这峡和这人这故亊,都招惹着大家迫不及待的饱览诗収和拍照摄相,这景观简直太有劲了! </p><p class="ql-block"> 个把小时过去了,我们已来到了第三站——平头溪遗址。平头溪,又一个乌江渡口,这里不远的梨树坳,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国军及地方民团为了追杀红军,阻挡红六军团前进的步伐,不惜一切代价拦截。站在平头溪古街道旁的城墙前,此时此刻,我们似乎又听到了江上的山坳那边,传来了密集的枪声: </p><p class="ql-block"> 枪响平头溪 </p><p class="ql-block"> 平头溪口枪声响, </p><p class="ql-block"> 红军举旗再过江。 </p><p class="ql-block"> 管尔众敌多咆哮, </p><p class="ql-block"> 竹筏小舟破风浪。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许,我们从江面上返回码头,乘车速回第四站——天生桥。天生桥,也就是当年散落在天桥乌江一带的几路红军聚集的地方。当时的这里,当几批红军战士集聚在一起后,共同商量了尽快走出困境,告别山壑,寻找大部队继续长征的事宜。红军分日分批次从天桥的西面、南面和北面艰难的向集中地靠近,他们在地方老百姓的指引带领下,走羊道,穿荆棘,挨饥饿,冒风险,终于在 1934年10月16日这一天,齐聚天生桥的小木屋里,商议了如何离开这狭路险恶之地。</p><p class="ql-block"> 是啊!过去的小木屋,如今己变成了红色陈列室,我几次伫立那些图片、文字之下,在灯火辉煌的光耀中,都无形的被一种力量感召,那就是红军长征的力量,红军战士不畏枪林弹雨、不畏流血牺牲的精神力量。作诗云: </p><p class="ql-block"> 天生桥 </p><p class="ql-block"> 天生桥上聚英雄, </p><p class="ql-block"> 长征路去共同谋。 </p><p class="ql-block"> 人生自古多磨难, </p><p class="ql-block"> 红六军团更勇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山依依路何方?</p><p class="ql-block"> 江水滚滚征途长。</p><p class="ql-block"> 散落战斗于黔北天桥一带的百余红军,终在地方百姓的帮助支持下,安全地离开了穷凶极恶的大山,踏上了革命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天桥镇,湄石高速横穿而过,几处红色遗址青山秀水,彰显出迷人的风景,愿红色文化、红色故事与时代风景共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任世芳,男,土家族,1963年出生,贵州省凤冈县人,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教师。曾任小学、中学、中心校校长。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教育管理培训与交流。有数十篇教学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年鉴》、《东方教育》、《遵义教育》等杂志上;有散文、诗歌、地方文史数十篇刋登地方各家杂志上;2015年责编地方文史书籍《千年琊川》;2019年出教育论著《教之履》;2010年,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教师;同年10月,被评为省级德育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遵义市优秀教师;2022年,获翰墨百家全国原创诗词二等奖,誉为当代优秀诗人。2023年著有散文、诗词集《一叶芳草》,合作编撰《散落在凤冈周边的红色故事》和《抗美援朝中的凤冈人》等。遵义长征学学会会员,凤冈县政协文史员。现已退休。</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98566535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