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龙舟竞渡

只是一叶红(拒私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么时也是水战擂鼓。”这是沈从文先生《边城》中对端午划龙船的描述。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保存着。虽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划龙船的习俗,但作为端午民俗文化的重头戏,它早已通过各种方式镶嵌在国人的心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古以来,闽江中下游一带的龙舟赛事就非常活跃,绵延至今。在闽侯上街一带,一年一度端午节期间的龙舟竞渡,更是成为田间地头人们热议的话题。沿江河各村庄有龙舟上百艘,大村庄有10多艘,小村庄至少也有一两艘。每逢五月初一至初五的每天下午,全乡在家的大部分男青年都参加划龙舟。从初一到初四,一般分两部分竞赛:上线集中在后门江,下线集中在袁岐江,各部分都有40多艘龙舟参加竞渡。江小船多,龙舟来去比赛如穿梭,如飞燕凌空;江中锣鼓喧天,岸上喊声阵阵,热闹非凡。到了初五那天下午,两部分龙舟集中在江面较宽的袁岐江,就更加热闹了。袁岐江两岸边,站满了成千成万的男女老幼,边观看,边为本村的龙舟队鼓劲呐喊。这些龙舟竞渡不是有组织的比赛,而两三艘碰在一起,锣鼓、鞭炮声一响,就赛了起来。胜者高兴,败者也不服气,往往来回赛了几趟,精疲力尽了仍不罢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比镇里其他村,侯官村内仅有一条龙舟。在挑选端午节赛龙舟比赛选手的时候,大家不论出处和姓氏,只论能力。侯官的龙舟队取名“江龙”,可谓名副其实。这些年来,他们通过不俗的战绩积攒了很高的人气,其声名早已越出闽侯地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侯官人也许都熟悉这样的场景:比如,端午节前夕的某一个早上,还是清晨时分,河的两岸就聚集了前来观看的人群。不久,当一拨一拨的龙舟队员陆续到来的时候,人群骤地骚动起来,在下水处主动让出一条道来,队员们得意地阔步前行。接着,隆重的祭典仪式开始,两岸长长的人群静了下来。当一声令下,龙舟“嗖”地蹿出界线,一场盛大的狂欢终于开始。这是一场充满激情的演出,一场没有贫富悬殊的较量,一场全民的狂欢。江龙龙舟队的队员们团结协作,全力以赴。每个人都在尽情释放着能量,都在展示着自己。这样的节日解除了心中暂时的不快与愁苦,让天性的快乐得到一次充分的展示,使人们多了一份快乐的记忆。而这样的场景也值得人们长久地回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年,侯官龙舟队多次代表上街乡参加正式的龙舟竞赛,所获得的大大小小的奖项不在少数,奖旗上除了那些耀眼的名次,也不乏“真诚友谊”“风格高尚”“风格可嘉”这样闪光的字眼。这就意味着龙舟竞渡,不单纯只是作为一项民间体育存在,而是承载了中华文明极其深厚的优秀传统,赓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薪火相传、绵延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有了龙舟,端午变得特别有意思,大家议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龙舟”二字。龙舟使人们的端午有了记忆,它和悬艾草、佩香囊、采药革一道成为乡村延续已久的端午民俗文化。有了这样的端午,那些渐渐消失的民间音乐、戏剧、礼俗也有了存留的可能;有了这样的端午,人们能在谈论家乡“千年古村落”的时候不流于空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