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 “建州”小议</p><p class="ql-block">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与宝岛台湾隔海峡相望。“福建”名称源于福州与建州,福州今属福建省省会,家喻户晓。而建州则是指今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以南平市(主体)、三明市(部分)为核心的区域。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建州,治建安县(今建瓯市)。唐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朝廷设置福建经略使, “福建”一词便开始出现了历史长河中,此后延续成为福建省。唐代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建州改设建安郡,唐代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又再次复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 (公元1162年)升格建宁府(治建宁县/瓯宁县,均在今建瓯市区)。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废建宁府,建宁与瓯宁也合并成为建瓯县。1992年升设县级建瓯市,隶属地级南平市代管。</p><p class="ql-block">我们将历史线再次穿越回到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东吴政权奠基人孙策遣贺齐代韩晏,领会稽南部都尉,受商升降,遂分侯官北乡辖地置南平县,寓意“南疆平定”。东晋太元四年(公元379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依地形环境,取自‘山川袤延’)。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65年前后)复改南平县,属建安郡。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延平军,领南平等县。五代时期,又先后历经了“延平镇、永平镇、龙津县、剑浦县”等建制过程,到五代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8年)以延平军辖境设置“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了区别巴蜀地区的剑州,闽地遂改称“南剑州”,治剑浦县。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南剑州改延平路(同年剑浦县复改为南平县)。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将延平路改府。南平县附廓亦从属之。清代仍沿袭延平府、南平县建制。民国废延平府,存南平县,所驻道尹与行政督察区。1949年政权更替后为专员公署。建州与南剑州、两建(建瓯/建阳)与南平(延平)、甚至邵武,从古到今贯穿当地沿革历史,而在不同时期内,各家身份隶属也不断产生着反转。通俗点说,频繁又复杂的区划调整,直接造成了现在南平政区、城市的“散装”格局。</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地图集.辽-北宋时期卷》对北宋福建路范围内,建州(治今建瓯)与南剑州(治今延平)的信息标注。</p> <p class="ql-block">(二)南平迁府</p><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中共福建省设立第二行政督察区(驻南平县),1950年改称南平专区,所辖九个县。1956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同年南平县析块设立县级南平市,此刻市/县/公署均同驻一城(今延平城区)。1967年南平专区设革委会,辖南平市和顺昌、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崇安、光泽、建西13个县。1971年中旬,南平专区由延平北迁建阳。1971年又改称建阳专区革委会,辖南平市和建阳、建瓯、浦城、邵武、崇安、顺昌、光泽、松溪、政和九个县。1978年建阳专区革委会撤销,仍为行署。1988年行署驻地由建阳回迁延平,复称“南平地区”,1994年升设地级南平市,县级南平市改设延平区。从1994年到2014年间,地级市南平市所辖延平一个区,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五个县,代管邵武、建阳、建瓯、武夷山四个县级市,如此稳定的政区局面维持了二十年。自2012年以来,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驱动下,一些地级市纷纷开始做大做强,首先从区划角度进行调整,拓展城市辖域范围。2014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以原建阳市的行政区域为建阳区的行政区域;南平市政府驻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号迁至南平市建阳区南林大街36号。(国函〔2014〕57号)。该方案一经公布,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轩然大波。虽然1971年南平专区曾迁驻过建阳,但那时专区仅作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非一级政区,建阳、南平都仍保持着县级建制。而在1983年中国行政区划实行地级市统县管理后,地级市坐实了一级政区,并采取由城市+农村的广域化管理模式。地级市驻地市辖区为该市的主体,所辖县和远郊市辖区,以及代管的县级市均为独立城市。南平将市政府由老城区延平北迁110公里到建阳,虽然理论都位于南平市域范围内,但从城市概念来说,延平、建阳都是独立形态下的“城市”,且又相隔这么远,并把建阳直接撤市改区了。这番操作,在南平稳定了二十年政区局面的情况下,实在很震惊。因为此前陕西铜川,此后广西河池都有类似的市政府远距离“跨城”迁移,南平是这三个中迁移最远的。南平市政府迁移示意图,虽然2014年已批复,但因距离、利益、安置等诸多问题,直到2018年底才全部完成搬迁。本次探寻主题,围绕南平市政府新老两大驻地——建阳与延平展开,行摄记录南平迁府十年后的变化,由于篇幅及图片较多,分为上、下两期发表。上期主要探访建阳老城与武夷新区(南平市政府新驻地)。</p> <p class="ql-block">(三)建阳老城</p><p class="ql-block">建阳火车站位于峰福(江西横峰-福州)铁路线上,为南昌铁路局所辖三等站,目前(2024年4月调图后)客运列车仅剩一对从洛阳开往福州的K29/30次普速双向停靠。这种白底黑字,还标注了相邻车站的老式站牌多出现于普铁线路上。</p> <p class="ql-block">建阳火车站的有柱雨棚、低站台、站名吊牌,彰显出一股九十年代风,时代背景强烈。以前站台上应该还设有食品售货车。</p> <p class="ql-block">建阳火车站站房,外观造型不像现在大多数高铁站那样千篇一律。左侧时钟楼,是那个年代许多县市级火车站的标配构筑物。每天待K29/30次列车始发后,火车站广场显得非常冷清,现已作为附近市民休闲活动空间(晚上也许会跳广场舞)。2015年合(肥)福(州)高铁开通运营后,建阳城区市民大都到城北18公里的“南平市高铁站”(原武夷山东站)乘车出行了。</p> <p class="ql-block">建阳火车站站前为“嘉禾北路”,一条南北向城市主干道。右侧“火车站”标识并非公交牌,而是地名牌,指向性更明确。</p> <p class="ql-block">建阳火车站正对五里樟大桥,上跨崇阳溪,连接建阳老城(火车站片区)与武夷新区西组团。崇阳溪,属闽江流域——建溪上源,自武夷山脉的铜钹山潺涌而出,流径往南,并通过无数沟壑山涧汇溪成河,上游称“东溪”;在武夷山城区汇入西溪后,始称崇阳溪;过建阳城区汇入麻阳溪;终在建瓯市徐墩镇南浦溪相汇后,遂称建溪(建瓯境内又称西溪)。崇阳溪河长162千米,流域面积5458平方公里。 站在五里樟大桥上远眺武夷新区北组团。冬日正逢枯水期,流量较小,崇阳溪河河道基岩与岸畔漫滩裸露。且因福建多山地、峡谷的空间环境,闽江流域(也包括福建境内众水系)河流的主要特点为:流域面积小,流程短,落差大,流速湍急,树丫状(羽状)干支分布密集。另外,夏日汛期时间长,含沙量小,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几乎无结冰期。</p> <p class="ql-block">建阳城区童游组团,原为童游镇,地名来自“童游桥”的民间传说。这一片与建阳老城很早融合,2002年改设街道。前方转盘在不少城市中心地带很常见,以前还作为了判定城内繁华街区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水东大桥,连接童游组团与建阳老城。建阳老城主体坐落在崇阳溪与麻阳溪交汇处(建制管理属潭城街道),城区框架被河道所分隔,修建有“水东、水西、水南、五福”等桥梁跨越两河(溪),沟通串联起城内外各功能组团。</p> <p class="ql-block">走过水东大桥,回望童游组团,“近城”小镇之蝶变。在2022年以前,童游与潭城是建阳城区仅有的两个街道,聚落隔崇阳溪相望。</p> <p class="ql-block">走过跨越麻阳溪的水南大桥。图中右侧是建阳老城(北,潭城街道),左侧是城区宝山组团(南),两岸房屋密集,亲水而居,作为老牌县级城市,人口挺多。河道上还残存有老旧桥墩。</p> <p class="ql-block">麻阳溪,闽江流域——建溪(崇阳溪)支流,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建阳区黄坑镇,流径自西北往东南,过新坪村、麻沙镇、莒口镇,至建阳城区汇入崇阳溪,河长130千米,流域面积1570平方公里。麻阳溪水质清幽,作为建阳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且号称建阳的“母亲河”,两岸特色农经耕植茶叶与竹林(笋),2024年获评“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远处高楼那儿,是武夷西区西组团,也是建阳老城的西拓范围,现已非常“城熟”。</p> <p class="ql-block">麻阳溪与崇阳溪汇流处,河流流速在此放缓,河床基岩与堆积面出露,形成河漫滩,水色亦显泾渭分明。前方凸状山体为城市生态绿心,山上还有一座景山禅寺。</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析建安桐乡地置“平县”。寓意建安年间平定闽越。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以“城在山之阳”,更名建阳县,属建安郡。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并入建安县。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属建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再次并入建安县,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又复置,仍属建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属永安军。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属建宁,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属建宁府;景定元年(1260年)因县境麻阳溪畔禾苗长势旺盛,俗称“嘉禾”,遂诏改为嘉禾县。元代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属建宁路,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复名建阳县。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属建宁府,清代沿袭。民国废府存县,相继属建安道、第三与第十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新政权接管后,先后为第一行署区、建阳、南平等专区(地区)所辖,1994年撤县设市,同年划由地级南平市代管。</p><p class="ql-block">站在五福桥上远眺童游组团。</p> <p class="ql-block">建阳城建最早始于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闽越王馀(余)善在大潭山下(今潭山公园)修筑了大潭城,所以现在建阳老城设有潭城街道。《大明一统志.卷76.建宁府.古迹》:大潭城“在建阳县治西。昔闽越王筑城于此以拒汉,下瞰溪潭,故名”。唐嗣圣中建阳县治移此,故建阳县别名潭城。《三国志·吴志·贺齐传》:建安八年(203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即此。……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建阳县复置后,移治于此。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左丞陈友定在古城址上增筑新城,周围三里,高二丈余,宽七尺;开设四座城门,东门“景晹”,西门“景肃”,南门“景舒”,北门“驻节”。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知县张津修筑砖城,周围一千一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五寸;新开“永安”、“永宁”二门;六门各建城楼,修建铺舍三十六间。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知县冯继科修葺永宁门,并题各门匾额,景晹门为“东阳胜览”,景肃门为“西陆奇观”,景舒门为“潭城保障”,驻节门为“闽海上游”。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知县邹可张挖掘西、北护城河,深二丈,宽二丈。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知县魏时应增高城墙三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因修筑公路,城墙被陆续拆除,仅存东南沿河一段。五十年代东面沿河一段城墙也被拆除,现在仅能在潭山公园与东南端崇阳溪畔可寻少量墙基遗址。 </p><p class="ql-block">从潭山公园东侧的“朱熹广场”眺望童游组团。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晚年曾在建阳“考亭学院”(旧址今存)居住讲学。“朱熹文化”目前也作为建阳重点宣传与打造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人民路66号的‘’建阳区人民政府”驻地,大院背靠潭山公园。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周围还分布有广电、通讯、银行、保险和其他区级事业单位,潭城街道办事处位于区政府对面。人民路是建阳老城的“行政街区”,而北侧的建阳广场为商业步行街区,都是一些经营服装、饰品、餐饮的门面店铺。</p> <p class="ql-block">(三)武夷新区</p><p class="ql-block">在建阳老城坐2路公交车前往武夷新区,探寻南平市政府新驻地。2014年5月,南平市政府决定迁往建阳后,便选址在建阳老城北边3~5公里的童游街道南林村、赤岸村、新村村一带建设城市新区,因南平市所处武夷山下,定称“武夷新区”。全面开发之前的武夷新区,原始地貌均为低山、浅丘、缓坝,另有农田村舍分布,空间宽广,非常适宜拓展建城。新区(今建成区部分)地跨崇阳溪,按照方位分为了北、西、东三大片。管委会在东片(赤岸),市政府驻地在北片(南林),西片(潭山大道)已与建阳老城融合。如果按照规划大范围框架,武夷新区包括:建阳区潭城、童游、将口、崇雒、莒口、黄坑等乡镇/街道,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涉及邵武市、光泽县的部分乡镇,土地面积约4132平方公里。其中新城占地面积380平方公里,包括童游、将口、兴田枫坡三个组团,核心建成区在童游街道南林村。武夷新区直属南平市政府管辖,未来将打造成为闽北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海西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性旅游度假基地,闽北工业生产与研发创新基地,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p><p class="ql-block">武夷新区管委会,位于童游街道赤岸村,崇阳溪东岸,周边现已高楼林立,路网纵贯。</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建阳区从潭城、童游两个街道析设出了崇阳、崇泰、宝山三个街道。其中崇阳街道和崇泰街道分别位于崇阳溪河东、西两岸,析设目的便是为了全面开发之后管理武夷新区。行走在南林大桥上,远眺崇阳溪上游方向(北)与林后大桥,房屋、河流、桥梁、山脉,共同构筑起一道城市天际线。崇阳街道办事处就在那边,也是现阶段新区建成范围最北端。</p> <p class="ql-block">进入到武夷新区核心组团——童游街道南林村。新区开发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更将涉及土地征收、村舍迁建、农田补偿等多方面事务。而且新区又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仍拥有较多农村人口,虽然目前新区框架已基本成型,但还保留着村级建制,以便管理所需(比如对‘农转非’群体等善后)。</p> <p class="ql-block">从南林大桥西桥头步行约1.5公里,来到市民广场——南平市政府新驻地。市政府与市委以及各市级行政单位均在市民广场东西两端的平层楼宇里办公,又叫做“武夷新区南林核心区商务写字楼”,并按数字进行了统一编号。</p> <p class="ql-block">南平市政府新驻地办公大楼,2014年5月获批迁移驻地,中间近5年缓冲期,直到2018年底才开始启动,2019年进行逐步搬迁,2020年初完成迁移。</p> <p class="ql-block">南平市政府新驻地门前的市政道路——广场西路,位于市民场西侧,故名。而迁驻地址上的南林大街则位于市政府办公大楼北侧,与武夷新区管委会通过南林大桥呈东西轴向,径直对应连接。</p> <p class="ql-block">市政府在市民广场东侧办公楼,市委在市民广场西侧办公楼,中间相隔升旗台。另外,南平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退役军人局、司法局、民政局、审计局、财政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局、农业农村局、环保局、医保局、林业局等各市级行政单位与市政府在一块办公;而市大人、市政协、纪委监委则与市委在一块办公,完全做到了行政集中。</p> <p class="ql-block">来到行政中心南端一处荒坡上远眺(摄于2023年12月底),除了市民广场两侧的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外,中间还有武夷新区文化中心与南平大剧院两栋建筑体。文化中心包括了文化馆与图书馆,但目前尚未启用,而南平大剧院已经开放。周边还有大量空地可供开发营建(均纳入了政府储备用地)。不过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城市资源发生重大变化,这类地级市新区除了体制内机关或人员入驻外,到底还能吸引多少产业或人口,并实现规划中的远大目标,一切仍是未知数。</p> <p class="ql-block">由崇阳溪大桥眺望武夷新区南侧,此桥西岸为南平万达广场,形成了小商圈。这里也是建阳老城与武夷新区的结合部。因城市框架受河流阻隔,从武夷新区到建阳老城,自北向南在崇阳溪与麻阳溪上,建设有多座桥梁,以便往来通行。</p> <p class="ql-block">从万达广场乘坐8路公交车前往南平市高铁站,在站前还看到了武夷山有轨电车系统。武夷山有轨电车,起自南平市高铁站,终到武夷山景区游客中心(南门),全长26.18公里,沿途设站10座,运行速度70公里/小时,乘车时间约40分钟,全程票价10元。工程于2017年开工建设,2022年竣工通车,并预留了往武夷新区(核心组团)、建阳老城的延伸条件。如果延伸线全部贯通,建阳老城、行政中心、高铁站、武夷山景区之间的沟通联系会更加便捷。</p> <p class="ql-block">武夷山有轨电车走向与站点示意地图,背景还配上了地形渲染。</p> <p class="ql-block">南平市高铁站,站址位于建阳区将口镇洋墩村,今属武夷新区规划范围。合(肥)福(州)高铁途经,2015年开通。原称“武夷山东站”,2019年更改为现名。该站所处武夷山景区(南门游客中心)东南方向30公里,建阳老城北边20公里,武夷新区(行政中心)北边12公里。一会便将从这个站乘车前往南平市延平区,开展下期探寻。</p> <p class="ql-block">宋代地理文献《太平寰宇记》中对建阳县的文字记述,时属福建路建州。</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福建省水网示意图,建阳与南平空间相隔较远,如今却作为了城市行政中心改变市域传统框架的一个大胆案例。</p> <p class="ql-block">从建阳区“南平市高铁站”乘坐动车前往延平区,约半小时左右到达,中途会经过建瓯市(此行因时间关系没能去这个重要地点探寻)。延平高铁站,位于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安济村,地处延平城区东边15公里,2015年开通,为合(肥)福(州)与南(平)龙(岩)两条高铁的交汇站点。原称“南平北站”,因方位易导致误差,2019年更改现名。</p><p class="ql-block">站房背靠大山,相融映衬。</p> <p class="ql-block">延平是一座山城,城区主体位于建溪、沙溪融汇形成闽江干流的山坡上,四周峰丘环绕,城市肌理在狭长陡峭的河谷中延展,空间形态鳞次栉比,错落层叠。地处沙溪河畔的延平城区南组团(图左,水南桥—九峰索桥的江滨中路段)</p> <p class="ql-block">之前的图文曾有过介绍:从唐代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置延平军、领南平等县开始,便奠定了南平作为古代州府与现代地市政区的基础条件。之后五代设剑州,北宋改南剑州,元代改延平路,明代改延平府等建置,都遵循了这一沿革。进而取代建瓯(建宁府治)成为闽北区域中心城市。建溪、沙溪融汇形成闽江干流的河口处,山城格局,精彩彰显。</p> <p class="ql-block">位于三江口融汇处的“双剑化龙”雕塑,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此为南平市标。“双剑化龙”源于一段民间传说,故事背景发生在西晋末年,最早出自《晋书.列传.第六章.张华传》(唐代宰相房玄龄 编著),此后屡被各地方史志及辞书收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历代名家广为引征,融入诗文词赋,世代相传。故事内容通过南平(延平)山川独特的地域风貌,展示了一幅神奇壮丽的南平(延平)地理人文历史画卷。具体信息读者可以上网搜索了解。闽江干流下游方向,延平城区东部城市天际线,主要布局为工业项目以及延平东火车站(原南平南站,外洋-南平线与横峰-福州线接驳站,承担延平城区普速客运)。外(洋)南(平)铁路南平闽江特大桥就在前方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宋代地理文献《方舆胜览》中对“南剑州”的文字记述,时属福建路。五代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8年)以延平军辖境设置“剑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为了区别巴蜀地区的剑州,遂改称闽地“剑州”为“南剑州”,治剑浦县(今南平市延平区)。“双剑化龙”这段典故传说,直接影响了南平的历史地名称谓。</p> <p class="ql-block">位于延平城区中心八一路与文体路交汇口的体育公园,即市民运动广场。这里有座跨街天桥,可以从更直观的角度拍摄延平山城风貌。这么一看,真还有点重庆渝中区或万州、涪陵、奉节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道路狭窄,房屋密集,道路亦盘旋蜿蜒(如文体路就在盘山)。</p> <p class="ql-block">原南平市委所在地,位于人民路,又称“市委大院”。院内现存部分留守单位及居民住宅。</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人民路与八一路的交汇口,人民路地势略高,具有一定落差。正前方最远处的那栋高楼,便是原南平市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八一路与解放路交汇处环岛(转盘)。图右高楼即原来的南平市政府,2020年市府正式北迁建阳武夷新区后,现已入驻延平区政府。图左高楼为汇丰大厦,目前是延平区部分银行金融系统与通讯行业的办公点。</p> <p class="ql-block">与众多的老牌城市一样,市中心都建有通行环岛。虽然延平城地狭路窄,但也能缓解一定交通压力,不过高峰期仍会拥堵。</p> <p class="ql-block">挂牌办公后的延平区政府新址驻地。</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东山路,一段自上而下的起伏感;延平真可谓“无街不成坡”,以展现山城内部街景视角。正前方那栋高楼,叫做“黄金大厦”,延平区政府原办公驻地,区府迁驻老市府后,延平区委、区人大目前仍在此楼办公。</p> <p class="ql-block">玉屏山大桥,地处建溪河口、玉屏山下,连接了延平中心城区与东部的工业组团。</p> <p class="ql-block">站在玉屏山大桥上,眼循建溪流向,远眺三江河口以及延福门、延寿门两座河岸码头。图右是延平城区核心组团。</p> <p class="ql-block">延平老城码头,从北侧建溪畔的小水门,往南经延福门,进抵延寿门,沿河排列,接踵呼应。码头岸线长约1公里,三个门(码头处)均已打造了滨江广场与休闲公园,如今闽江零公里起点即位于延福门广场。延福门码头,古称“延平津”。这里扼控建、沙两河(溪)融汇闽江之节点,衔噤喉水陆,系八闽要会。延平承载着闽江上游与闽北山区的米粮、茶叶、食盐、木料、药材、白糖、山珍、棉布等物资货品到此集散并换乘后,遂通过闽江至福州马尾出海。所以能够想象得到,自唐宋以降,历经明清与民国时期,再到五十年代鹰厦、外福铁路通车之前,延平城作为福建境内重要的水陆码头,可谓千帆舟楫,物贸繁盛,商贾云集,更带动了城市服务业长远发展。宋代延平籍“闽学四贤”之一的杨时(理学家)曾赞曰延平:“山川清明伟丽,为东南之最”。图中位于延福门码头北侧,玉屏山大桥下的“双溪楼”,建于1994年,现为南平市文化艺术馆。相传双溪楼建在宋代“延平阁”的旧址基础上,古时则号称“闽江第一楼”。旁边延福门城墙两端曾有一副“双溪锁钥,八闽屏藩”的对联。此外1992年延福门码头还发现了一块凿刻于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的花岗石“奉宪永禁碑”,碑文字迹描述了延平古城与码头的繁忙热闹景象。</p> <p class="ql-block">步行九峰索桥跨过沙溪,登上九峰山,鸟瞰延平城区核心风貌。九峰山位于延平城区东侧,三江河口南岸,现为城市绿心公园,市民游览观光之景点,因山体有九个峰丘排列,故名。九峰山屏障延平城区,更是一座军事防御要隘。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建省境内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意在反蒋抗日。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派中央军入闽平定,与十九路军便在九峰山一带发生过激烈战事。南平政协文史资料第六辑有两篇回忆文章《‘闽变’延平攻守战》与《‘闽变’延城见闻》,作者分别为陈长河、郑亨升。从九峰索桥及水南街修建了廊桥栈道通连九峰山公园,栈道盘绕而上,沿途有多个观景角度。</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延寿楼与江滨中路一段街市。延寿楼紧邻九峰索桥与老码头广场,对应古城延寿门。延寿门城楼也被誉为延平“八闽铜关”的代表性建筑。延寿门城楼始建于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再建,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因延寿门面对九峰山,城楼则一度名曰“九峰楼”,后改现名。延寿楼共有内有四层,作为文物保护一砖一石原地原样整体搬高留存复修,建筑面积3213平方米。下方“延寿门”,高6.72米,初为西门,称“将顺门”;后改称“西水门”,俗称“小南门”或“南门”;后定称“延寿门”至今。门额上嵌一石匾,刻楷书 “延寿”二字,城门基部一石件刻有“元至元三年”字样,少数城砖印有“延郡城砖”楷字,1987年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延寿门城楼原在沙溪河道下游30米处,1990年因配合水口电站建设所需,延寿门迁移到今址。也是延平古城十一座城门中(宋-明代)的仅存者。但现在城楼内部却入驻了酒吧、餐厅、早教等商业经营场所,公共空间遭到私家侵占,实在不应该。</p> <p class="ql-block">延平城区主干桥梁——剑州大桥,跨行三江河口,构筑了延平城市路网通行骨架。剑州大桥主线桥梁全长449米,包括42.5米南平岸引桥、240米主桥及166.5米九峰立交主线桥和91米九峰岸A匝道桥。2006年开工修建,2011年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全景视角下的延平城区与建、沙、闽三江河口。还有南平市标——“双剑化龙”雕像及远处的玉屏山大桥。延平城区受江河切割,城市形态为“三江六岸”格局,并由多座桥梁沟通连接。</p> <p class="ql-block">在九峰山公园北入口乘坐公交车沿水南街行驶,约1.2公里来到水南火车站。水南火车站,就是以前的南平火车站,1959年随外(洋)福(州)铁路通车而建成运营。普铁年代,这里是南平(延平)城区最主要的铁路客运站点。2006年外福铁路改行终到原横南线南平南站(今延平东站),称“外南铁路”。而途经南平南站(延平东站)的老横南线则统一命名为“峰福铁路”(横峰-武夷山-南平-福州)。2015年合(肥)福(州)高铁通车,南平进入高铁时代,普速客运逐步减退。2018年南(平)龙(岩)高铁通车,南平由普铁枢纽变成高铁枢纽。2016年1月10日南平火车站停办客运,从开通到停运,承载了南平(延平)市民五十六年的出行功能,2019年更名水南站。目前该站仍要办理货运业务,站房设有货运室与南昌铁路局南平车务段机关办公点,站前为水南公交枢纽站。</p> <p class="ql-block">来到水南站北侧一座跨线桥上,桥下为站台与股道,远处是外南铁路穿越九峰山的隧道。这个角度颇有在重庆渝中区铁路坡(王家坡)眺望菜园坝老重庆站与竹木街、兜子背隧道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跨越沙溪,通连水南街与延平城区南组团的水南大桥。图左那栋高楼便是闽北大饭店,延平城区地标老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水南桥上,眼循沙溪流向,眺望延平城区,图右绿心植被处就是九峰山公园,水南街傍依九峰山而行。“山在城中,城在山上”是对延平空间风貌最贴切的诠释,山城名副其实。明代延平籍官员,曾任礼部/工部尚书的刘璋,返乡后所著《延平城》诗文:“突兀孤城石作梯,酒簾摇曳路东西;一番白雨涨溪壑,两岸青山啼竹鸡”。这首诗不仅描述着延平景观,更将南方山青、水秀、竹幽、鸟语的画面感用细腻的文字完美体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在闽北大饭店乘坐K3路公交车前往延平西高铁站。延平西站原名南平西站,为南(平)龙(岩)高铁中间站,位于延平城区东边10公里的西芹镇。南平这个城市,自从2014年市政府获批北迁建阳后,又随着高铁开通,火车站命名却一度出现了方位混乱。比如位于南平市(武夷新区)南边、延平城区东南方向,夏道镇安济村的合福/南龙高铁枢纽站最早竟然叫“南平北站”,直到2019年才改称延平站。南平各火车站点具体更改与分布信息可以上网查询。</p> <p class="ql-block">2005年版《中国地图册.福建省.南平市区分幅》,那会儿市政府驻地在延平区,建阳仍为一座独立县级市(地级南平市代管)。而根据图中要素标注,当年剑州大桥尚未修建,直到6年后才飞跨沙溪。南平火车站(水南站)位居市区南端角落,但那会普铁时代,由鹰厦线外洋站转行前往福州方向的列车都会经停南平。</p> <p class="ql-block">在南平市博物馆偶然看到了一本由当地文史工作者刘光舟先生编写的书籍:《延平三千年》。本书类型属文史散文集,讲述了延平地区(南平市)三千年以来的历史。细节内容以延平(今南平)为中心,辐射闽北及全省,以朝代为纵,以人事为横,描写、评述从先秦到民国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兼顾当地历史文化及民间掌故。作为了解南平历史文化的入门级科普读物确实不错。书中开篇配图便为一张五十年代的延平城区全景风貌老图。</p> <p class="ql-block">延平府附郭南平县,位于今南平市延平区(26.644°N, 118.173°E)。面积1.2平方公里,领六县。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南平县并筑城廓。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重新筑城,分为“子城”和“大城”。城周围九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五尺,宽六尺,雉堞二千四百个;辟开城门十一座。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信国公文天祥筑北门外山上城墙。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改建城墙为今日规模(城门变九座)。清代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红钱会起事,围攻延平城一周,至福建陆路提督炳文领兵解围。民国八年(1919年)始拆城砖,1935年后大规模拆除城墙,目前存部分北墙墙段。</p><p class="ql-block">《延平三千年》书中配套的南平全境舆图以及城池简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延平三千年》一书中配套的“延平—邵武—汀州”山川与古道示意舆图。其中延平与邵武两座城池均位于武夷山麓,闽北河溪深谷间,地势险峻,扼控要隘,固若金汤,民间便有“铁邵武、铜延平”之形容称谓。清代书画家王沄所著《漫逰纪略》载称:“纪城郭(廓):谚云:‘铜延平,铁邵武’。“予皆登焉。延平城束山腰,城中众岭参差,居民若蜂房”。</p> <p class="ql-block">2004年版《福建省历史地图集》标注了延平府与周边区域的物流运输与集散关系。丰富刚需的货品资源通过延平古城集散、转运,通达五湖四海,促进商贸交流。而对于很多不熟悉的人来说,一提到南平,首先想到就是茶叶。毕竟武夷山区的茶叶确实很知名,且历史悠久,并作为了万里茶道的运输起点。</p> <p class="ql-block">后记:南平迁府十周年的图文记录到此结束,本期共探寻走访了建阳、延平两座城市,分别为南平市政府新老驻地。虽然2014年已获批南平迁府建阳,但迁驻工作是在2018年才开始启动,2020年正式完成搬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