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在山海关临近西门的石牌坊的一条胡同口,看到了一个架子做成的展板,上面标注了一些与这座古城相关的历史名人及其典故--1623年孙承宗‘整顿水师’;1568年戚继光‘海上石城’以及1381年徐达‘筑成为关’。</p><p class="ql-block">起初看到“筑成为关”中的“成”字,心里不由打了个问号,是“成”还是“城”?是“筑城为关”,还是“筑成为关”呢?以往学到的和看到的都是筑城为关。难道是展板制做者的笔误?还是另有涵义?三年过去了,每年都要特意去那里看看,可展板一直原样矗立着。</p> <p class="ql-block">徐达(1332—1385年),明朝开国统帅,封魏国公。与朱元璋关系深厚,共同参与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徐达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在北伐灭元、收复中原以及筑城为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洪武四年至洪武六年期间,徐达负责缮修城池,包括大同城。大同城在徐达的主持下,从原来的长方形变为略成方形的城池,城墙以石条、石方为基础,用“三合 土”夯成,外贴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砌有砖垛580对。这些数字具体展示了徐达在筑城方面的细致工作和高标准。徐达在明初还参与了慕田峪长城的修建。慕田峪长城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建而成,徐达在此处进行了修复和加固,使之成为拱卫京城的军事要冲。</p> <p class="ql-block">明朝建立后,山海关一带成为元朝残余势力侵扰的重点地区。洪武二年(1369年),元大将也速率领蒙古骑兵突袭永平府辖境,包括山海关一带,造成破坏。为加强防御,明朝决定在高山险要之地修筑城墙,设立关防。</p><p class="ql-block">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正月,大将军徐达受命,发15000多名卫屯兵,在永平府境内修筑长城。</p><p class="ql-block">徐达在勘察旧燕山长城抵海的线路时,被迁民镇(今山海关一带)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深深打动。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徐达在迁民镇设立了山海卫。同年十二月,徐达在此地“筑城为关”,建立了著名的山海关。</p><p class="ql-block">山海关的建立,不仅为明朝的北方边境提供了坚固的防御,还成为了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大大增强了明朝在北方的防御能力,有效地抵御了元朝残余势力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山海关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被誉为“天下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达“筑城为关“”的典故来历。</p><p class="ql-block">而“筑成为关”的提法,却没有查到有史料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我想,不管“筑成为关”还是“筑城为关”,旨在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前贤,赓续山海古城之血脉,创造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吧!</p>